一代儒将周家驹
2016-08-19周羽兵
周羽兵
一代儒将周家驹
周羽兵
周家驹
周家驹(1901年9月~1957年7月),号公重,广西藤县埌南人,1925年进入黄埔军校二期步兵科受训。1926年任叶挺独立团排长,参加北伐。1937年任国民党刘峙的9 4军混成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1948兼任重庆江北防守司令,1949年初改任重庆壁山剿总司令部参谋长,是年11月27日率部起义,随后解甲归田。
周家驹将军以“勤朴忠信”四字为立身处世之本,故其临危则见危授命,果断勇为;其治事则持中庸之道,耐劳忍苦。他戎马倥偬一生,在抗击日寇的民族大业中忠勇报国,立下不朽功勋,但是其生平事迹却鲜为人知。笔者是周家驹的堂侄,对周家驹将军后人回忆口述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后,又查阅相关资料,撰写本文以铭记历史。
投笔从戎 矢志报国
民国初期,周家驹出生在广西藤县一个家境殷实的农村家庭,其父周传祯是村中乡绅,富甲一方,耕读传家。家驹自小天资聪颖、好学,五岁入私塾,《幼学琼林》《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无不琅琅上口、背诵如流,七岁能自然应对私塾先生考问,一手书法工整、有力,协助父亲记账数目清楚明了,一手算盘打得干净利落。周家驹长得五官清秀、身材挺拔、英气逼人,对族上师长敬重有礼,颇得私塾先生及诸多长辈赏识。其父思想比较开明,后将其送到当时的苍梧县龙圩国民小学接受新式教育。
周家驹出生时,正处于国家内忧外患的年代,他与当年许多有志青年一样,为国家的前途而担忧,希望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市黄埔岛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次年,在家人大力支持下,时年25岁的周家驹报考军校报效国家,他从梧州坐船南下辗转数天才到达广州,成为黄埔军校二期步兵科学员。
进入军校后,周家驹与共产党员学员周逸群等人交往甚密,对共产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接触。其过硬的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颇受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教育长方鼎英、总政治教官恽代英、俄国教官白礼别列夫等军政要人的倚重赏识,经常让其协助教官开展一些教务工作。因与辎重科、炮科的国共官兵交好,亦师亦友,国共双方均想争取周家驹加入组织,都被他婉拒。
因他为人忠厚、品行刚强,校长蒋介石亲自为其取字号为“公重”,以示对其倚重钟爱。
投身北伐 屡建功勋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1926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军对盘踞在湖南、湖北、浙江、福建、上海、江苏的旧军阀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进行讨伐,史称“北伐战争”。
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1926年,周家驹作为黄埔军校学员,也奉派协助第四军独立团参加这次北伐战争,时任直属连排长。在战斗中,周家驹甩开上衣抱着步枪跳出战壕,带着敢死队冲锋在前,多处受伤仍不下火线,从迂回包抄继而纵深配合叶挺的独立团主力勇歼顽敌,取得汀泗桥、贺胜桥激战的胜利。在战争实践中,周家驹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官阶一升再升。
西安事变 “护驾”有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时为刘峙94军麾下上校团长的周家驹临危授命,率军在外围与东北军、西北军成军事对峙状态,为对方无条件放蒋增加筹码,令事后脱险的蒋介石大为感动。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在中国共产党的调停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回到南京后,蒋介石对护驾有功人员论功行赏,周家驹与其他八个“护驾有功”的将领,被蒋介石授“二等青天白日忠勇勋章”和“中正剑”,于次年3月晋升94军混成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
抗日御侮 保家卫国
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全面抗战。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峄县台儿庄(今属枣庄市)一带开战。3月23日,第二集团军第三十一师在泥沟车站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台儿庄战役开始。属刘峙部将的周家驹所部为中央军,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率军临时编入西北军孙连仲部序列。在徐州会战中,周家驹主动请缨,率领所部血战三天三夜,杀得日寇丢盔弃甲,对日军坂本旅团予以沉重打击,为台儿庄大捷立下汗马功劳。
1945年4月,周家驹追随刘峙与汤伯恩部队参加湘西会战,此战以国军阵亡7737人代价,歼敌12498人,是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日本人自己也称“皇军成了中国军队案板上的肥肉”。战斗中,周家驹耳朵被落在身边的炮弹震聋,差点送命,半个月才恢复听力。随后,他又率部转战安徽、贵州、河北等地抗击日寇。
周家驹还引导亲属参与抗日大业。周家驹携堂弟周岳生(笔者的堂伯)到中央军校炮科受训,令其成为一名下层军官,转战中国大江南北。1938年,国民革命军炮兵上尉连长周岳生所部在河南郑州与日寇决一死战,周岳生不幸被敌军重炮击中以身殉国。
堂弟为国捐躯后,周家驹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面对家乡父老。周岳生殉难后月余,周家驹的妻子郑氏生下一名男孩,,周家驹为儿子取名“壁生”,以志不忘国仇家恨。
不打内战 和平起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中国抗战全面胜利。此后,由于国民党方面一再挑起事端,内战的迹象日益明显。时任重庆江北防守司令的周家驹以中立态度上下奔走,利用其在军界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内战调停。但是因为蒋介石单方撕毁“双十协定”,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年底至1949年初,解放的炮声日益临近。“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
由于当年在黄埔军校亦师亦友的一些部下是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授意下,劝周家驹认清当前局势,站到人民这一边来。下野后在浙江奉化老家遥控指挥的蒋介石也做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举动——下口谕授任周家驹少将领中将衔师长,令其利用长江天堑严防死守。
面对国军节节败退,周家驹主动辞去重庆江北防守司令一职,改任重庆壁山剿总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下半年,蒋介石再打“师生牌”,让周家驹撤往台湾,委以“国防部战略顾问”的闲职,但周家驹并不想随国民党政权流落台湾。经过潜伏在重庆剿总司令部中的中共地下党员的斡旋,当年11月底,周家驹等人宣布起义,率部投诚,配合解放大军渡江。
英雄暮年 晚景凄凉
周家驹率部起义后,萌生解甲归田之意,获批准后在四川(重庆)壁山县农村落户务农,与其妻共育四男二女。在解放初期,地方军管会甄别潜伏特务,曾为旧军人的周家驹被当作专政对象被监督劳动。1950年,周恩来总理闻讯后给他寄来一笔生活费,周家驹感动之余将这笔钱寄回北京,称“不给国家添麻烦”。周恩来再次来信邀请其到北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并担任相关职务,不料信件让生产大队的人私下扣压。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的到来,周家驹一家不断受到冲击。
1957年,周家驹因饥寒交迫,抑郁病故了,年仅57岁。
值得庆幸的是,1978年,周家驹被平反,政府对其定性为“抗日爱国的民主人士”。周家驹的孙子周才富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某部团长,将门后继有人,若将军九泉有知,足可告慰其在天之灵了。
责任编辑: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