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容与提质并进
——沧州市运河区义务教育发展纪实

2016-08-18张海涛通讯员刘春来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室学校发展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通讯员 刘春来 孙 超

扩容与提质并进
——沧州市运河区义务教育发展纪实

■本刊记者张海涛通讯员 刘春来孙超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激增,同时,大量随迁子女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涌入城市,导致城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区义务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作为沧州市的中心城区,运河区教育发展同样面临着巨大压力。面对挑战,运河区多措并举,加大改革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平台。几年来,该区相继实施了“运河教育三年大变样”和“运河教育三年提升工程”,全力推进学校软件硬件提档升级,在城镇化背景下,实现了主城区义务教育资源扩容与提质并进。

分类推进老学校“变脸”

“赶上下大雨,学校里的水能没了膝盖,污水倒灌,学生们就要踩着泥汤子上学。”说起学校的“辛酸史”,南环小学校长朱敬明显得有些尴尬。

朱敬明告诉记者,南环小学建于1981年,一直是低矮的平房,可是校门口的路是近几年才修的,高出来学校整整75公分,到了雨季,雨水自然倒灌,形成了上述的办学窘境。

“因为身陷洼地,防汛一度成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下雨,老师们都倍感压力。”

南环小学的境遇反映出很多老学校出现的新问题——设施设备老化,实施素质教育受到影响。据了解,运河区中小学校大多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老城区改造难,让这些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学校。不仅如此,城市人口激增,部分学校开始出现大校额、大班额的问题,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中心城区学校建设滞后的“短板”,从2010年开始,运河区全面启动“教育三年大变样”活动,计划3年的时间,结合城区人口密度大、增长快,土地资源紧张等实际情况,对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按照宜迁则迁、宜扩则扩的原则分类进行迁建、扩建及加固改造,大幅改善原有学校的办学条件。

按照计划,南环小学实现了整体迁建。2012年9月,南环小学新校园正式投入使用,学校“看天上课”和“看海模式”成为了历史。

南环小学新校区占地61亩,宽敞的教室里高端多媒体设备、现代化教育网络全覆盖,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另建有标准的足球场,用朱敬明的话说,学校实现了“革命性”的跨越,真正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小学。“老师们感受最深,幸福感大大增强了,甚至有些‘不适应’。老师们说,以前学校太小,天天碰面,现在学校大了,老师们经常一天互相也见不到面。”

“教育三年大变样”活动开展以来,运河区分别对南环小学、第十中学等3所学校实施了整体迁建,对迎宾路小学、朝阳小学等7所学校进行了翻建扩建,对新华小学、运河小学等多所学校均进行了加固改造,城区老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围绕“足球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运河区投入巨资对各中小学的操场进行了新建、翻建和改造,一批高标准、高规格的塑胶运动场投入使用。

校舍漂亮了,教育设备也要提档升级。近两年,运河区连续每年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仪器、图书及现代教育装备的配备和更新,大幅提升了微机、音乐、美术、体育及各类实验室等专用教室的装备水平,而且为全区中小学的所有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等高端多媒体设备,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并为10所学校装备了专用录播教室。同时,为各学校全部配足配齐教师电子备课室,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主城区学校城域网,实现了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和互动交流,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

学校建设搭上城市发展快车

随着城市建设加快,运河区“许多以前农村的地方都变成了城区”。2010年时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运河区近年来相继建成和在建居民区就多达17个,新增居民4万多户,预计3年新增学龄儿童1万人,每年还有约1000名进城务工子女到区内就读。这让运河区政府意识到,只有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紧跟城市发展步伐,超前谋划新建学校项目,才能保障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为此,运河区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同步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和《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该区从2010年开始,遵循“高标准建设城区学校、高效益整合农村学校”的工作思路,投资8亿多元用于区域内学校建设,在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同时,努力让中小学成为全区最安全、最实用、最环保、最漂亮的地方。

解放路小学就是其中一所配套小区的新建校。

校长刘瑞梅介绍说,学校的前身是大和庄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之前,学校仅有一栋两层的教学楼,教室不足,“占用了所有的教室刚刚挤下所有的学生,更不要提专业教室和功能教室了。孩子们排练个节目,需要专门清空一个教室,等排练完了,再把桌椅搬回去上课”。

随着大和庄改造,农村的平房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居住小区拔地而起,按照运河区政府要求,开发企业同时为小区高标准配建了解放路小学。原大和庄小学的孩子和小区住户的子女如今都在这所高大上的新学校里就读。

跟随刘瑞梅,记者先后参观了学校的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等专业教室。“现在学校的建筑面积是以前学校的十几倍,各种教室孩子们可以敞开了用。”刘瑞梅高兴地说。

在运河区教文体局,记者了解到有这样一组数字:2009年至2015年,运河区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总占地面积由约36.3万平方米增加到约4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约10.2万平方米增加到19.4万平方米。

运河区教文体局局长陈生翼对记者说,几年来,运河区学校建筑面积将近翻番,这一串变化的数字背后,是运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的结果。

“以前政府的思维是先发展经济,再建设学校,学校建设往往滞后于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而现在则不一样了,学校建设项目与城市发展同步甚至是超前。”陈升翼认为,政府观念的转变,带来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红利,而教育事业的发展又成为改善民生、聚集人气、拉动经济、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平台。

为“薄弱校”配上强大的“芯”

学校内涵发展,硬件是基础,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则是核心。2014年,继“教育三年大变样”后,运河区再次提出“教育三年提升计划”,彻底改变区域内教师年龄老化、断档、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成为其中一项重要议题。

“如果说三年大变样为的是强壮运河区教育的筋骨,那么三年提升计划要做的就是舒筋活血,全面增强教育软实力。”运河区教育局副局长刘爱平说。

为了满足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从2011年开始,运河区连续5年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教师,先后有578名高素质、专业化的青年教师走上了讲台。如今,全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本科学历以上,30岁以下的教师从2009年时的45人陡增至533人,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旨在将这些青年教师迅速培养成为本土名师,运河区为青年教师们量身打造了《骨干教师专业发展“一三五”工程实施方案》,重点培养100名教坛新秀、50名学科带头人和30名教学名师。通过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引领,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该区近几年先后培养出特级教师4人、省级名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18人、市级名师9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7人,市级骨干教师54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实战经验的教师团队初步形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道理相通,学校发展除了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外,也离不开好的领头人。近年来运河区的新建校、农村校建设都是高起点,如何让这些学校得到当地群众的认可,是该区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另一个难题。

“扩容也要提质”。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运河区相继出台了《推进城乡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城乡教育联盟校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建立校长轮岗交流机制,鼓励名校长到新建校、农村学校任职,借助名校长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将新建校、农村校推上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

位于农村的新世纪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借力名校长而实现快速发展的学校。优质校水月寺小学副校长冯媛媛调任至该校校长。上任伊始,她就把水月寺小学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中,确立了“善德修身,美善立人”的办学理念,并针对农村孩子的特点,开辟了一条以养成教育、艺体教育、阅读教育为特色的育人路线。通过几年的发展,尽管该校地处偏远,建校时间也不长,如今却已经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热点校。

育红小学校长调任到凤凰城小学、迎宾路小学校长调任到黄河路小学、朝阳小学校长调任到南环小学、新华小学副校长到解放路小学任校长……据统计,近三年,该区共有10人从优质校调到新建校或农村校任职,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此外,运河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了联盟校间的教师交流,使城乡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常态化,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了教师队伍的工作活力。

“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已经成为我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高位均衡的重要抓手。”刘爱平说。

“一校一品”深化内涵发展

积极推进学校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是运河区“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运河区在创新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一校一品”办学格局。

新华小学是运河区的老牌小学,拥有在校生3000余人。长期以来,新华小学通过实行儒雅教育,全面倡导儒雅文化价值观,努力使师生成为外表优雅,内涵博雅,谈吐文雅,气质高雅的人,成为运河区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新华小学校长许建立告诉记者,学校特别注意将儒雅教育理念贯穿于学校管理、校园文化、教育教学、德育活动、家校互动、校本教研等方方面面,让儒雅理念伴随孩子成长。

“成童礼”是学校在2013年创设的特殊的毕业生典礼,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活动。目的让学生在感受中国传统汉文化的同时,完成童年向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礼仪,希望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汉文化的精粹,通过“成童礼”让即将毕业的学生告别童年时的娇气,成为翩翩少年。

“从我们学校毕业学生的特点是规则意识非常强,学校平时的纪律卫生从来不用管,一切井然有序。”许建立称赞道,儒雅教育在学生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学校有自己的品牌,小学校一样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规模上与新华小学有着较大差距的西环路小学,在校生总共220人均来自周边农村,是运河区最小的小学。

尽管学生不多,占地面积不大,学校还是从有限的校园里精心开辟了花园、柳园和菜园,并以此为基础努力构建了“三园文化”。西环路小学充分挖掘农村学校的优势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以“三园”为主线,努力将校园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绿色之园,富有特色的书香之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快乐之园。

“学校特色和品牌不是简单移植,而是根据自身积淀和优势,精心栽培出来的,并努力将其上升为文化,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对于“一校一品”工作,校长李文成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其实,传承与坚持,早已成为了运河区校长们的共识。

2015年10月,沧州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现场会在运河区召开。

会上,沧州市教育局局长孙庚杰说:“全市每所中小学的校长都要有打造自己品牌的意识、勇气和智慧,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管理经验,打造自己的管理特色,形成自己的鲜明品牌,靠特色和品牌来引领和带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运河区的经验值得全市借鉴。”

猜你喜欢

教室学校发展
“313”教室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