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

2016-08-17刘吟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国际化

刘吟舟

摘 要: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文学的代表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仍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可以从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入手,深刻剖析芥川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和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理解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积淀、条件和必然。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7-0097-03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大正时代(1912—1926)的代表作家。芥川文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短篇小说方面。他那富于机智的构思,形式多样的探索以及结构严整的文体,正可以称得上是大正期文学的代表性的存在[1]。在日本,以芥川龙之介命名的著名的“芥川文学奖”一直是日本奖励青年优秀作家的最高文学奖。芥川不仅在日本享有盛名,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深受世界许多国家读者的欢迎。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早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一、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具体表现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不仅在日本家喻户晓,而且他的大量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韩、英、俄等多国文字,从而享誉世界。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在中国深受欢迎。他取材古典于故事并加工而成的奇异的《罗生门》《鼻子》等,在我国广为人知。1921年,鲁迅把芥川龙之介的《鼻子》和《罗生门》翻译到中国,之后,芥川龙之介渐渐被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近年来,芥川文学备受青睐。2015年,出版了中文版的《芥川龙之介全集》,这是日本文学家全集的中文版首次在国内刊行。这套中文版的《芥川龙之介全集》,不仅包含了小说和随笔,还包含了诗歌、书评、剧评以及书简。这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出版的芥川全集的外文版本。此外,《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芥川龙之介中短篇小说集》也相继出现在书店中。最近,许多芥川的新版作品集以“保存版”“经典版”“普及版”“插图版”的形式出版。另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译者不同的两种译本的《中国游记》的出版。译者分别为:陈生保、张青平(2006年的译本)和秦刚(2007年的译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芥川龙之介逝世80年后,在宁波大学召开了国际芥川龙之介学会的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由此可见,芥川龙之介文学的国际化在中国正在得以实现。

进入新世纪后,芥川龙之介文学在世界各国的翻译更加繁荣。在韩国,除《罗生门》《蜘蛛丝》外,还有十余册芥川小说的译本集;在英国,著名的英国企鹅出版社于2006年刊行了《〈罗生门〉等17篇》;在俄罗斯出版了《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如今,芥川的文学已成为被世界40多个国家所译介的世界文学。芥川龙之介文学在国际上读者群的扩大,意味着国际上对于芥川文学研究的扩大。芥川文学以及芥川文学的研究已经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这标志着芥川龙之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性作家”。

在日本文学教学中,学生常不解地问,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为何能在其逝世80年后的今天还魅力四射、享誉世界?根据笔者多年对芥川文学的研究发现,可以从芥川龙之介的博学、芥川文学的特色及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极高艺术性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二、融通日、汉、洋的博学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必不可少的积淀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在评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时说:“芥川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过提炼而获得的结晶。芥川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他那融通日、汉、洋的博学与深邃的理解力可以说是后无来者。”[2]芥川龙之介的这种博学和深邃的理解力,是芥川文学国际化的积淀。

1日本古代典籍为芥川龙之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芥川龙之介前期的作品几乎都取材于日本古代典籍,然后改写、扩充而成。奇异的题材只有经过芥川精心的技巧加工才能为人们所接受。据吉田精一《芥川文学的材源》一文统计,芥川龙之介取材于日本的古典或者准古典的有36篇,如:《羅生门》《鼻子》《丛林中》《龙》《俊宽》等。吉田精一指出,日本古典文学中,“有些宝贵的东西,如果不被芥川发现或许将要永眠地下。”[3]吉田精一赞颂芥川的这种发现,是天赋所赐。吉田精一又以《今昔物语》为例,说:“若没有芥川之引导,日本文学者还难以觉察到其中蕴含着的野性之美。”比如《地狱变》在《宇治拾遗物语》原书中只有一页原稿纸的篇幅,而在芥川笔下,它已构成70余页长度的文章,对于善写短篇的作者来说已堪称为“巨篇”了。芥川龙之介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发现古典文学中的宝贵东西,而是进一步地充实,使其艺术化,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借助历史题材阐释作者的人生感悟,这些才是芥川作品的背景或主题的核心所在。中村真一郎在《芥川文学入门》一文中指出,芥川的文学创作在日本的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领域。这种极高的赞誉,芥川龙之介是当之无愧的。

2汉文化素养、西洋文学素养使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锦上添花

菊池宽在评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时说过:“像他那样兼备很高的教养和高雅的趣味,并且集日、汉、洋的学问于一身的作家,今后将不会再有。从他集悠久的日、汉传统与趣味及欧洲的学问与趣味于一身的意义而言,该是过渡期日本的代表性作家。因为在以后的时代,将不会有日、汉正统的传统和趣味表现在文艺中。”[4]芥川龙之介自幼受到中、日古典文学的熏陶,精通汉文。

芥川龙之介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幼少时便接受了汉文化启蒙,接触到了《日本外史》等汉文史籍,喜欢读中国的《三国志》《水浒传》等著作。中学时代,他已在汉文方面出类拔萃,对汉诗也饶有兴趣。上初中后,芥川深受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响,开始广泛地涉猎西洋文化的书籍。大学期间,芥川倾心于中国小说,从这时起他立志要成为汉文学家或英文学家。

在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中时常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气息。芥川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进行艺术的再创作,抒发着他个人的人生感悟和艺术情怀。在短暂的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在芥川一生创作的148篇小说中,与中国有关的作品不下20篇。据陆晓光的《略论芥川龙之介的汉文学观》一文记载,在芥川的文学作品中,直接从中国古典文学取材进行创作的有:《酒虫》《仙人》《秋山图》《杜子春》《奇遇》等。此外,直接或间接把中国作为背景而构思的作品有:《南京的基督》《湖南的扇子》《饶舌》《将军》《马脚》等。由此可见,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的文化背景是芥川小说的重要构成部分[5],丰厚的中国文学素养成就了芥川汉文化题材的经典作品。尤其在《中国游记》中,根据小说情节芥川很恰当地引用中国的古典故事或诗人的诗句。 对于杭州西湖的描写、对于李白的联想及《水浒传》人物的登场,为作品增添了新鲜的气息,中国读者读后极具亲切感。笔者认为这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在中国受欢迎的很重要的因素。

芥川龙之介博古通今,融东西方文化于一身,不但汉文化的造诣在同时代的作家里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具有极深的西学素养。正如吉田精一在评价芥川时所说的:“在表现技巧上,他掌握了西方短篇小说手法,它做成的精品小说,其精巧程度令人瞩目。在吃透西方小说要诀上不曾有人超过他的历史小说。”深厚的西学素养使芥川创作了许多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作品。从西方文学得到灵感进行创作的有:《猴子》《两封信件》《舞会》《山鹬》《神秘的岛屿》等。另外,还创作了《烟草与魔鬼》《尾形了斋备忘录》《众神的微笑》《报恩记》《西方之人》等与基督教有关的文学作品。

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成就了芥川别具一格的文学风格及独特魅力。融通日、汉、洋的博学与深邃的理解力,让芥川可以充分地从日、汉、洋的历史和典籍中获取创作素材或得到启发,这不仅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而且促使芥川的文学创作激情爆发。由此,使芥川的作品达到了一种令人难以企及的至高的人文深度,从而使芥川龙之介拥有了享誉全球的文学艺术成就。

从日、汉、洋的文学中取材或得到启发,若没有丰厚的学识是很难做到的。由此可见,融通了日、汉、洋的博学与深邃的理解力,成就了拥有世界广泛读者的优秀的芥川龙之介文学。

为了纪念芥川龙之介在文学上的成就,日本在1935年设立了以芥川命名的“芥川文学奖”。这一文学奖一直是日本奖励青年优秀作家的最高文学奖,并且被视作新进作家入主文坛的“龙门”。

三、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特色是芥川文学国际化的条件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重要人物。其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大正期。大正期可以称得上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熟期。这一时期,曾经盛行于明治(1868—1912)后期的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已经衰退,失去了主导地位。大正文学的主流应该说是倡导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主张尊重自我与个性的白桦派,以及深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影响而崇尚感官享乐的唯美主义。但大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新思潮派(或称为新理智主义、新技巧派)由于他们以冷峻与理智的态度思考人性,对人生与现实进行独自的解释,而为人们所瞩目。技巧至上和时代烦恼的反映是芥川文学的主要特色。

1技巧至上

芥川的文学作品技巧至上,以技巧取胜。他一生的精力可以说是全耗在手法的雕琢上了。“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为漱石所赞赏,在他一个又一个所改写故事的技巧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深藏着具有嘲讽、机智的鬼才作家。”[6]以及在改写故事中体现出的机智、锐敏的才思,这是对其创作方法的赞许。关于芥川的文学创作技巧,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研究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使其变得陌生、反常,独具魅力。《蜘蛛丝》这一寓言故事中,地狱底的血池就是一种“陌生化”的处理方式。

2时代烦恼的反映

“他(芥川龙之介——作者注)以敏锐的神经,感受到时代的烦恼。作为一个深感苦闷的代表性的作家,他可以被视为大正时代文学的肖像画,而被永久记忆。”[7]这是对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内容的概括——时代烦恼的反映。

为什么说芥川的文学创作是他所处时代烦恼的反映呢?芥川文学作品的内容笼罩着不安和烦扰。这种不安和烦扰贯穿了芥川文学和芥川的一生。根据“原型理论”,可以分析芥川的这一文学创作的心理动机。芥川从事文学活动的20年代前后,世界上相继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及日本抢米风潮,社会环境处于剧烈变动的状态。芥川的不幸童年及其生活所处的动荡时代,这些深深地积淀在芥川心灵深处的不安的事实,激活了潜在的集体无意识,进入到芥川的文学创作过程,外化为芥川的文本形象,充满不安与烦恼是芥川文学的显著特色。芥川在35岁时,终于无法摆脱对于前途的“茫然的不安”,自杀了。由此可见,芥川的创作不只是在写故事,也是在写他本人的心境。

芥川的文学创作为用世界前沿的文学理论研究日本文学提供了有力的素材,使日本文学研究与世界文学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可以理解为是芥川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利的因素。笔者认为,芥川文学的特色是芥川文学国际化的条件。

四、芥川龙之介文学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使芥川文学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1像工艺品一样的文学作品

芥川龙之介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芥川的短篇小说好像精细的工艺品,篇篇珠玉,剔透玲珑。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因特点鲜明而备受称赞。对于芥川龙之介,许多名家从不吝啬赞美之词。“像工艺品一样的短篇。”[8]中村真一郎的这一评价,道出了芥川文学所具有的極高的艺术性。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极高的艺术性是其魅力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芥川为“每一部作品都准备了不同的素材、背景、构成和文体”。通过像制作精美的工艺品一样去创作短篇小说,芥川创作出了“像由五彩斑斓的石片组合而成的拼花工艺品一样的”短篇集。

《罗生门》虽然短小,却起(避雨)、承(登楼)、转(遇老太婆)、合(仆人逃遁)全都具备;首尾相贯(黄昏时分始,黑洞洞夜晚终);节奏急缓相配(楼下,缓;楼上,急);动静分明,明暗对照。《蜘蛛丝》虽然是一篇小品,却也是分布精当。荷塘周围的景象色彩鲜艳,一幅天堂模样:莲花如珠玉般洁白;金色的花蕊散发着芳香。天国的美景正是为地狱的苦难做陪衬的。仅从这两个作品中,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苦心便能管窥到一斑。

2难以更改一字一句的严谨的创作作风

从日本文学界对于作为艺术家的芥川龙之介所给予的高度评价,也能体会到芥川文学的艺术性。中村真一郎评价道:“每一部作品都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这是芥川作为艺术家的自豪。至少不想让读者看到相同的表现手法、相同的主题和相同的背景。芥川的这种创作态度体现了他的顽强精神。”吉田精一也评价道:“基于真挚的艺术良心而推敲文字,以至于难以更改一字一句的作风,给予文坛以警示作用。”江口涣在评论芥川龙之介的文学时说:“仅就具有炽热的艺术良心这一点或在不写无用的一言一字一行一句这一点上,对他的作品都可奉上十分的敬意。”[9]

技巧至上、精雕细刻如工艺品一样的作品,以及“难以更改一字一句”的严谨的创作作风,使芥川龙之介文学具有了极高的艺术性,即使在他逝世后80年的今天,芥川文学仍然能够成为具有世界性魅力的文学而存在。因此,芥川文学的艺术性使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成为必然。

通过上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深刻剖析,为学生理解芥川融通日、汉、洋的博学奠定了其文学国际化的坚实基础,显著的文学特色是芥川文学国际化的条件,极高的艺术性是芥川文学国际化的必然。至此,学生对芥川龙之介文学国际化的理解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日]森本修.日本文学史辞典[K].京都:京都書房,1982.

[2][日]吉田精一.芥川龙之介的一生[M].东京:河出书房,1956.

[3][日]吉田精一.芥川文学的材源[M].东京:河出书房,1956.

[4][日]菊池宽.无名作家的日记[M].东京:岩波书店,2008.

[5]晓光.略论芥川龙之介的汉文学观[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四辑)——中国文论的常与变,2006.

[6][日]吉田精一.日本文学概説[M].东京:有精堂,1984.

[7][日]吉田精一.日本文学小辞典[K].东京:新潮社,1979.

[8][日]中村真一郎.芥川文学入门[J].芥川龙之介读本,1956.

[9][日]江口涣.关于处女短篇集罗生门[J].文艺:临时增刊号,1956.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芥川龙之介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浅析芥川龙之介《阿吟》阿吟教名中的圣母意象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中南北“中国想象”之异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