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016-08-17王刚
王刚
【摘要】 快乐体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通过育心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提高体育锻炼效果和体育教学的综合质量。将快乐体育贯穿到中学体育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对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将快乐体育的理念深刻的落实到体育教学课堂,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关键词】 快乐体育 中学生 以人为本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体育教学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枯燥单调,以体操、篮球、跑步、足球教学为主,然而,学生对这些枯燥的知识却完全提不起兴趣,在上课时,仅仅是象征性的应付,严重影响着中学体育的教学效率。“快乐体育”是在素质教育基础下提出的新型体育教学观念,该种教学观念强调“以人文本”,有效解决了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可以获取到全方位的发展。
一、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模式的意义
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身体素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要想在激励的市场中获得发展,学生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身体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竞争中,中学生正处于身体素质养成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锻炼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方面,落实“快乐体育”可以提升学生的锻炼兴趣,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通过强健的体质来带动学习,让他们可以将自己的重心放置在学习中,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大幅度提升,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在中学中,开展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强健的体魄,然而目前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无法达到这一教学目的的,“快乐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实施这一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
除此之外,“快乐教育”强调育心与育人的有机结合,以快乐体育为契机来强化学生的体质,可以让学生主动自愿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将生动的氛围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从而有效提升体育教学的综合质量。
二、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将快乐体育贯穿到中学体育教学当中,要满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改变以往的教学内容与手段,确保快乐体育的收效,主要表现为:
2.1尊重学生的爱好需求
在传统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都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练习,并非是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的体育锻炼,这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不利于体育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快乐教育”教学理念上,教师不再是体育教学的主导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注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尤其是对体育缺乏兴趣或者体质较差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培养他们的参与兴趣。在落实“快乐教学”理念时,教师可以采用梯度化的教学模式,考虑到每一个层次学生的锻炼需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率。
2.2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是非常乏味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没有挑战的,自然是无法引起学生参与兴趣的,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一种恶性循环,教学内容枯燥,学生不愿意参与,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很有必要对现阶段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入新的学习内容,如女同学感兴趣的瑜伽、男同学喜闻乐见的球类运动等等,只要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投入其中,实现乐于学习,劳逸结合。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在体育课堂中找到自信,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2.3为学生传播快乐体育的理念
理念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如果能够在中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锻炼思想和理念,将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要知道,作为体育教师,责任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体育教学,而是要做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为他们传播快乐体育的理念,扭转他们对体育学习活动的错误认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鼓励学生在闲暇时光多运动,多接触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不能死读书,要注意劳逸结合,并让他们将这种理念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轻松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更好的面对未来。如果教师可以将快乐体育的理念深刻的落实到体育教学课堂,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带给自己的益处,对于他们后续的发展也非常有益。国家之所以要大范围推广素质教育,并非为了简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是希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快乐体育理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用更好的状态来学习和锻炼,坚定他们的意志,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三、结语
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满足人类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实践活动”。快乐体育正是培养身心兼备满足这一需要的实践活动, 以情感教学为基础, 是联系师生的桥梁, 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该种教学模式值得在现阶段中学体育课堂中进行推广。
参 考 文 献
[1]李辉.论快乐体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5)
[2]陈洪刚.浅谈快乐体育思想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