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龙门 天人互融的交响

2016-08-16吕金华戴锦

贵阳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水河红豆杉

吕金华 戴锦

“桥上石狮石鼓,桥头翠柏修篁。潺潺溪水注蓉江,更有龙泉爽爽。五抱常青神树,珍稀红豆杉王。石龙门锁小村庄,满院桂花竞放。”这首词名《西江月·茅垭石龙门》,作者是绥阳县茅垭镇茅垭村龚家院子70岁的老农龚作武,词题中的石龙门是龚家院子的别称。龚家院子以这里姓龚的人家占绝多大数而得名,石龙门却是因为这个寨子有一座形似龙口的天然石寨门而得名。

石龙门位于美丽的凤凰山下,从寨前的山上隔芙蓉江俯瞰,整个古寨正好位于“一条龙”的龙头处,龙头前不远处那块圆圆的、由小山包开垦成的稻田,正好是龙口吐出的一颗宝珠。龙头右边的山形似五面旗帜,龙头左前方的山形似笔架,是一个龙凤呈祥,山水相依,古木灵动的宝地。

石龙门以古河、古树木、古桥梁、古宅院而著名,似一曲天人互融的交响乐。

古河流,流淌悠长古韵

龚家院子位于蟒水河注入芙蓉江上游的三角洲上。

蟒水发源于马斑洞,大约流经5公里便在龚家院子注入了芙蓉江。相传在遥远的古代,马斑洞中曾有一条巨蟒,长数十丈,时常出来伤人,有一位铁匠以熟鸡诱出蟒,用烧红的铧铁急刺蟒喉,蟒负痛奔到山下,就地翻滚成两个巨坑后死去,所以这条河便被人们叫成了蟒水。蟒水河中有两块石头,长有尺余,酷似两条游鱼,被人们叫做石鱼。相传,过去这两条石鱼能泛水为害,人们为了阻止石鱼为害,就凿坏了它们的眼睛,坏了它们的灵气。后来,有好事者又补好了两条石鱼的眼睛。《绥阳县志》载:“咋过见之,俨然欲活,然不能为患矣。”根据《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124 咸同贵州军事史 一、二》、《先秦——清末 中国野史集成(43) 》 、《黔南丛书点校本第6辑 》、《贵州通志前事志第3册 》等诸多图书记载,咸丰年间黔北爆发白号军起义,声势浩大,其中有一支起义军却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蟒水河被官军打败,起义军的血水染红了蟒水河,使蟒水河成了一条古老而悲壮的河流。

芙蓉江盛产鳖,故古人称它为鳖水,在《水经注》、《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等秦汉时期的古籍中,都有关于鳖水的诸多历史记载。

石龙门还有一个古老的溶洞,名叫龙泉洞,洞道很长,人们钻进洞道要六七个小时才能打一个来回,洞中布满了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洞中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泉水,从古至今都是石龙门人灌溉和饮用的水源,千年不竭。

蟒水、鳖水交汇,龙泉洞清泉不竭,演绎了石龙门的古往今来。

古树木,撑起浓郁古情

石龙门是个古木蓊郁、生态良好的地方。

寨边的树林中多珍稀树木。野生红豆杉是第四纪冰期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被称为活化石,生长条件近乎苛刻,生长地域非常窄小,对气候条件要求极严格,但在石龙门却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寨后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棵千年红豆杉,胸围达5.5米,胸径达1.7米,高30多米,几公里远处就能看见它硕大而葱绿的身影,是世间难得的红豆杉王,曾引起不少植物学家的关注。

离红豆杉王不远处,有3棵古老而高大的桂花树,每到秋天,浓浓的桂花香味弥漫在石龙门的空气之中,沁人心脾。这3棵桂花树中最大的一棵胸围达3.7米,胸径达1.2米,高30多米。这3棵桂花树像3把巨大的绿伞,撑在石龙门的边上。

这些古老而珍稀的大树,撑起了石龙门人古老而深沉的情感世界。石龙门长寿老人很多,有一位老奶奶名叫聂德华,一生从来没有生过病,91岁依然耳聪目明,能下地耕种,能从山上背几十斤红薯回家,两三桌人的饭菜她不要别人帮忙就能一个人做出来。这或许是得益于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吧。

古桥梁,带出漫漫古风

在石龙门那道天然石门前30多米远的地方,就是淙淙流淌的蟒水河。由于蟒水河千万年锲而不舍地切割着岩石,竟将连山磐石切出一条数米深的沟谷,割断了石龙门人寨门前的道路。早在明末清初时,石龙门人就在蟒水河上修建一座坚固的独拱石桥——如意桥。石桥高15米,跨度10米,宽5米,两端分别有5级和6级石梯,桥栏上雕刻着两个石狮子和两个石鼓。桥头曾有一块记录着捐资建桥者事迹的石碑,桥拱上悬着一把长长的斩龙剑,后来被无知的人给敲碎、搬走,不知去向了。今天,人们已经说不出建桥者的名字,只知道他家较富裕,但没有子嗣,所以把所有钱都捐出来建了这座桥,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尽管如今的人们因石碑被毁而不知道建桥者的名字,但还守护着他的坟墓,逢年过节还有人为他烧钱化纸,向来访者讲述他的善行。

桥下的流水形成了漫石而下的美丽瀑布,河边林木高大,瀑布之白与林木之绿,衬托着灰色的古桥,真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难怪龚作武能在词中写出“桥上石狮石鼓,桥头翠柏修篁”这样美丽的句子了。

在古桥下游10米远的地方,今人又修建了一座公路桥,桥上来来往往的大小车辆,带出的是石龙门人“创作”的一曲曲古风,带进的是外面世界唱和的一首首新韵。

古宅院,讲述千年古事

古时候,石龙门人以天然石门为寨门,筑了一道数百米长的石墙,把所有人家圈在了石墙之中。现在,石墙虽然拆除了,但石门还在,也仍然保留着一幢幢年代久远的民居。那些长满青苔的石坎子,踩得流光溜滑的铺地石,废弃不用的鼓形石磉磴,仿佛在为我们讲述着石龙门古往今来的诸多往事。

1600年,平播战争结束,一个参与平播的名叫龚现的江西籍军官来到石龙门定居。从龚现至今,已不知繁衍了多少龚姓人氏,仅现在仍然留居这里的就有两百多人。

在石龙门的四十多户人家中,除了4户冯姓人家和1户徐姓人家外,其余都是龚姓人家。

过去,勤劳的石龙门人经营着造纸、空心盐面、线香碾制、鞭炮制作等手工作坊,传承了不少民间工艺。我们在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龚作武先生,不但会写诗填词,而且是雕版印刷工艺的传承人。石龙门的雕版印刷工艺,到龚作武已经传承三代近百年,现在他家里堆满了雕制的印刷模版。如今,70岁的老农龚作武用手工工艺为阳戏班子制作“文书”,每年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挣到1万多元钱。

猜你喜欢

水河红豆杉
家乡的锦水河
鉴水河之歌
南方红豆杉营林价值和造林技术探讨
与众不同的河水和湖泊
江西万年 红豆杉中开出“幸福花”
家乡的赧水河
丹水河变了
红豆杉如何入药
湖南蓼水河石
近千株千年红豆杉遭盗伐 官方回应正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