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6-08-16苏艳丽
苏艳丽
【摘 要】经过笔者多年的生产实践,研究棉花枯萎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和综合防治技术。
【关键词】棉花;枯萎病;防治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some problems as cotton wilt disease symptoms, disease condition, route of transmission and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throug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Key words] cotton; wil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ques
1 棉花枯萎病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是棉花种植期的一种常见病害。病原为一种真菌,名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主要危害棉花的维管束等部位,导致叶片枯死或脱落。根据其危害位置的不同,也可以用不同的专门名称来分别细指。棉花枯萎病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症状常表现多种类型:苗期有青枯型、黄化型、黄色网纹型、皱缩型、红叶型等;蕾期有皱缩型、半边黄化型、枯斑型、顶枯型、光秆型等。
黄色网纹型:其典型症状是叶脉导管受枯萎病菌毒素侵害后呈现黄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多发生于子叶和前期真叶;紫红型:一般在早春气温低时发生,子叶或真叶的局部或全部呈现紫红色病斑,严重时叶片脱落; 青枯型:棉株遭受病菌侵染后突然失水,叶片变软下垂萎蔫,接着棉株青枯死亡;黄化型:多从叶片边缘发病,局部或整叶变黄,最后叶片枯死或脱落,叶柄和茎部的导管部分变褐。黄色网纹型子叶或真叶叶脉褪绿变黄,叶肉仍保持绿色,病部出现网状斑纹,渐扩展成斑块,最后整叶萎蔫或脱落。该型是本病早期常见典型症状之一。
2 棉花枯萎病的发病条件
2.1 土壤因素
由于连年旋耕,土壤板结严重,透气性差,加之地膜覆盖,揭膜过晚,都会造成棉花根系浅,吸收能力差,棉花发育不良,抗病性下降。
2.2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
地温20℃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2.3 徒长棉田发病重 徒长棉花生长发育不协调,自身抗病能力下降。
2.4 连作棉田发病重
一般认为,连作棉田,病菌积累多,病害发生重;但病菌多只是一方面,由于连作导致某些营养元素缺乏,棉花发育不良,抗性下降,是发病重要的主要原因。如棉田长期使用磷肥、氮肥,棉田普遍缺钾和微量元素,连作会加剧这些元素的缺乏,导致棉花抗性下降,发病加重。
3传播途径
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其中棉花种子内部和外部均可携带枯萎病菌,主要是短绒带菌,硫酸脱绒后,带菌率迅速下降,一般不到0.1%,但对病区扩展仍起重要作用。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该菌可在种子内外存活5~8个月,病株残体内存活0.5~3年,无残体时可在棉田土壤中腐生6~10年。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的柄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
4 棉花枯萎病的综合防治
4.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实行大面积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减少土中病菌积累,从而减轻枯萎病的发生;加强栽培管理,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施用无菌净肥,同时要及时清沟理墒、中耕除草松土,对零星病区田块,发现病株,立即拨除烧毁。
4.2 化学防治
4.2.1 种子处理 棉种经硫酸脱绒后用0.2%抗菌剂402药液,加温至55℃~60℃温汤浸种30min或用0.3%的50%多菌灵胶悬剂在常温下浸种14h,晾干后播种;或用4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400~500g/100kg种子,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g/100kg种子。
4.2.2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30g,或25%戊唑酸乳油40~50mL,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0~40g(3~4包),对水40~50kg,常规喷雾或对成500倍液进行灌根,或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喷雾或300~500倍灌根。发病较重的田块可间隔5~7d再喷1次,或再灌根1次,同时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1%尿素溶液叶面喷雾,每隔5~7d防治1次,连续2~3次,防病效果更明显。种子处理可用4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400~500g/100kg种子,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g/100kg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