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规划设计及调查工作
2016-08-16高加军
高加军
【摘 要】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有效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主要思路,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调查工作;加强理论实践研究,努力优化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时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开展思路
[Abstrac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main idea of how to effectively carry out the work of forest resource planning investig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nd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rou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new period; forest resources planning survey work; way of thinking
1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意义
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为国家、地区及森林经营单位制定林业方针政策,编制林业区划、规划与计划、指导林业生产而提供基础资源数据,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充分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1]。森林资源调查(简称二类调查)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掌握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数据,为森林决策和经营部门提供科学支撑资料。由于森林特殊的经济及战略作用,科学有效的开展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是保障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2 开展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主要思路
2.1 结合各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调查内容
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目标应该实现对本地区的森林资源数据资料的统计,而且还要能形成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2]。一般来讲,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有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设计和规划;调查各类林地的的蓄积情况、面积、有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采取过的林森林经营措施的效果如何等等。在现有这些工作的基础上,由于近年来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各种病虫害对森林资源所带来的影响非常大,各种病原真菌、细菌、线虫、病毒,以及各种昆虫等生物因素所带来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甚至造成大面积的毁灭。因此,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调查森林资源发病情况,将其数据汇总后融入到森林资源的规划方案之中。
2.2 加强理论实践研究,努力优化调查方法
一般来讲,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对有林地与疏林地普遍会采用总体控制法,其它地类一般会采用直接目测法。另外,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也要根据乔木类型、龄组、优势树种(组)、坡度、面积、形状等选择相应的调查方法[3]。调查方法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而目前很多调查队伍仍然沿用手工作业,主要还依靠图纸、大罗盘测量,依靠林班线来区划各林班之间的界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卫星定位系统、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而且掌上电脑、GPS 定位仪等被广泛的采用。因此,结合这些先进的设备,再利用RS 与 GIS 结合的方法开展森林资源空间信息分析,可以有效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另外,结合GPS自动采集样地坐标、定位,以及准确调整调查航迹,可以明显改善森林资源规划调查的效率和精度;而且,结合GIS 与数字地图叠加,减轻了野外作业的工作量,提高了样地定位精度和复位率。另外,目前林业部门正在逐步采用的“遥感判读法”来收集数据。
2.3 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素质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一项对工作人员奉献精神、业务水平、服务意识要求非常高的工作。尤其是随着新时期森林调查工作内容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如果没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和业务水平,就无法有效的执行上级布置的任务,更无法改进和创新。为了贯彻好对森林调查人员培训教育的力度,各相关企业应出台相关文件,把培训常态化。而且,面对新时期复杂的森林生态环境和气象环境,也要加强对调查人员自身安全的培训,防火、防雷击、各种攻击性动物和昆虫等等,都需要在培训中体现出来。同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大动物防治政策也要根据林区具体情况有选择的让调查人员了解和掌握。
3 结语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精心设计调查方案,详细制定相关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且不断加强森林资源调查人员的技术水平,切实充实调查队伍的现代化装备,并且要加强对调查人员业务素质、奉献精神、服务意识的培训。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学习新技术,今后的调查工作就一定会更加高效、科学。最终才能真正有效提高新时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的调查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亢新刚.森林资源经营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 熊奎山.几种森林资源调查方法与实践[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