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时间轴的弹幕评论:特点与局限刍议*

2016-08-16欧阳照赵旭婷

欧阳照,赵旭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0)



视频时间轴的弹幕评论:特点与局限刍议*

欧阳照,赵旭婷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30)

摘要:弹幕评论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网络评论的较为独特的评论形式,它紧密依托于视频本身,基于视频时间轴呈现,针对视频中此时此刻正在播放的内容。这使得弹幕评论具有三大特点:不存在固定意见领袖的扁平化传播;粘性强但向外扩散难度大的受众群体;同时承载收视数据与文本评论两种信息,是了解受众对视频接受状况的新途径。此外,虽然弹幕评论可以营造出一种陪伴感,但由于时空的阻隔与用户匿名机制,也经常会产生交流假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之,弹幕评论的传播过程还存在种种局限,但作为年轻一代所偏爱的新型网络评论形式,弹幕评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前景值得憧憬。

关键词:弹幕评论;视频时间轴;社交功能;交流假象

弹幕是一种较新出现的针对视频的评论形式。尤其是在中国,主要的具有弹幕功能的视频网站(Acfun、Bilibili,简称A站、B站)都是在2008年左右出现的。2012年,土豆网推出弹幕视频产品“豆泡”,也具有弹幕功能。截止到2015年6月,优酷、土豆、爱奇艺、PPTV等主流视频网站纷纷添加了弹幕功能,弹幕评论逐渐走进了主流视频网站用户的视线中。

所谓弹幕评论,就是指视频播放过程中从屏幕上飘过的评论文字。弹幕(bullet-curtain)本来是军事用语,形容密集的炮火射击像一张幕布一样。日本的niconico被认为是最早的弹幕视频网站。但用“弹幕”来描述像子弹一样密集飞过的评论只在中文中才有,日语并不使用这个表达。

目前国内学界对弹幕评论的研究较少,仅有的一些研究多集中在对以A站和B站为代表的弹幕视频网站的现状介绍与分析上。笔者将弹幕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评论形式,分析弹幕评论与其他网络评论相比最大的不同——紧密结合于视频时间轴;并探索这种评论呈现方式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对于受众有着怎样的影响,又有什么样不同于以往的应用前景等。

一、紧密结合于视频时间轴的弹幕评论

弹幕评论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互联网评论,因此也具有互联网评论的一些普遍特征,而此前针对弹幕的研究中并未将弹幕与其他形式的网络评论区别对待,国内最早将弹幕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是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作者江含雪在论文中将弹幕评论的特征总结为:即时的受众反馈、评论的针对性和碎片化以及表达的多样化[1]。事实上,评论的及时性、碎片化、多样化也广泛存在于微博评论、论坛评论以及传统的视频下方评论中。真正将弹幕评论与其他网络评论区分开的应该是其极其显著的针对性——针对视频中此时此刻正在播放的内容。

例如,在Bilibili网站上的《中华的故事》纪录片第1集(av3660924)中有一条弹幕评论,“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懂”,这条评论发送时视频正好播放到46分48秒,而这条弹幕是某用户在2016年3月13日22:28时发送的[2]。于是网站的其他用户在之后观看同一个视频看到46分48秒时,“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可懂”这行文字就会从视频画面的右侧出现并向左边移动,直到移出画面左侧,而评论者与评论发表的时间是不能直接体现出来的。网站页面右侧的评论栏里记载了该视频的所有评论——也是依据其各自针对的视频时间点先后排列的,评论栏里有时间、评论、发送日期等内容,分别记载了视频的时间点、评论内容和发送时间,发送者为谁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在弹幕评论中,评论排列的先后顺序是以其在视频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为准的,发送的早晚并不重要。观众在视频播放20分钟时看到的评论也许会比1分钟之后视频播放到21分钟时看到的评论晚发布很长时间。但在观众的视角中,只要是在其观看之前被发布的弹幕,只有出现早晚之分,而没有发布早晚的差别。

因为弹幕呈现主要依托于视频播放过程,所以弹幕评论较之于任何一种网络评论都更加贴近视频本身。而我们认知中的网络评论通常是基于其发表时间来排列的:或是发表时间越早越显示在前(论坛评论),或是发表时间越新越显示在前(微博评论),弹幕评论则完全不同。弹幕视频网站上的评论不仅包含评论文字、发表时间、发送者这三个维度的内容,还具有一个新的维度——评论发送时的视频所播放到的时间点。而评论所针对的视频时间点与评论内容在弹幕评论中比评论者、发表时间更为重要和显著。毕竟评论者、发表时间在视频播放即弹幕呈现的过程中是不可见的,至少从表面上看,其作用是被弱化的。

二、弹幕评论的特征

由于弹幕评论属于网络评论的一种,便捷、即时、多元等网络评论固有的优势在弹幕评论中都有所体现。但由于其根植于视频时间轴的呈现方式与其他网络评论完全不同,它也具有一些独有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

(一)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不受“意见领袖”影响

与基于粉丝数量的互联网社交媒体相比,弹幕评论的组织结构也更加扁平化,基于视频时间的弹幕评论过程更加去中心化。

现存的主要网络评论平台中,无论是微博或是论坛,都有一种由“关注”这个行为构成的粉丝机制。论坛用户“关注的人”的发帖与评论会被优先推送,更不用提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版主、论坛名人,他们的言论也会受到论坛用户的格外关注。微博更是深深依赖于这种粉丝机制,由于每个微博用户的粉丝数量不同,不同用户发表的言论被看见的几率是不一样的,换言之,一个粉丝量为10 000的账户要比一个粉丝量为100的账户拥有大得多的话语权。这样的差异就形成了所谓“大V”与普通用户之间舆论力量的悬殊。

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作用才能发挥影响[3]。网络评论中的二级传播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微博大V与论坛名人常常享有比普通用户更多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他们构成了网络传播世界中的“意见领袖”。用户常被自己所关注的意见领袖的观点与立场所影响,进而选择与之相接近的观点与立场。但在弹幕评论中, “意见领袖”的特权不复存在,弹幕评论从两个方面保证了这一点。

第一,弹幕评论网站的用户身份界定较为单纯,发表的弹幕评论不会因身份不同而产生差别。在一个弹幕网站中,受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身份参与其中:一是游客。游客不用注册或登录就可以观看视频和发送弹幕,但一般不能改变弹幕的色彩或字体;二是用户。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弹幕的色彩、字体、出现位置等;三是Po主。Po主是指上传视频的人。但在发表弹幕评论方面,与其他用户并无不同。弹幕网站中也有关注选项,但关注后系统会提醒你关注的人上传了哪些视频,而不会提醒他发表了什么样的言论。在发表弹幕方面,这三种身份的用户都可以平等发言,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保证了无论你身份怎样、等级如何,都有平等的评论机会。

第二,弹幕评论的呈现方式前文也有介绍,一般来讲评论内容只是伴随着视频播放滑过屏幕,即使是故意点开评论栏,也不显示评论人的用户名。即使是针对某一评论人选择“屏蔽该弹幕发送者的所有弹幕”或“只显示该弹幕发送者的弹幕”,也全程不会显示该操作对象的用户名。这也是弹幕评论中经常互称“蓝字的朋友” “前面说……的朋友”等指代性称谓的原因,对于用户来说,弹幕评论是完全匿名的。

因此,不同于微博等社交网站以用户为组织单位的评论形式,弹幕评论是以视频时间为线索组织起来的,而这一评论过程中没有所谓的“大V”。一条评论被看见的几率大小不取决于发送者所拥有的粉丝数量,主要取决于该视频被观看的次数。在同一个视频内,每个人发表的内容都可以机会均等得被看见。由于弹幕发送者的名字在视频播放过程中是不可见的,受众只能通过评论文本本身来评断是赞同还是反对,而不用考虑说话人的身份地位、粉丝数量。当然,弹幕讨论过程中也会就某些问题产生讨论,一种观点会自然而然得到认同,但这里并没有产生意见领袖。因为这种“领袖”的权利是不断轮换的:甲的一条弹幕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与追捧,许多人在后面的弹幕中纷纷表示同意,但一分钟以后当视频继续播放,甲此时发送的另一条弹幕很有可能就不会继续受到关注,收到回应最多的反而是另一个弹幕发送人乙,那么此时的“领袖”就由甲轮换成了乙。

这种“领袖”身份的自由轮换导致弹幕评论中并不存在固定的话语权高于别人的人,也就不存在受众与视频之间的意见领袖“中介”作用,受众直接表达对于视频的看法,其他网络评论环境中存在二级传播在这里就不能成立。

(二)受众群体粘度大,不易扩散

虽然弹幕评论功能被引入到许多传统互联网视频网站中,但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习惯了单纯观看视频的受众对于弹幕的接受度是很低的。PPTV于2015年1月开始弹幕服务,尽管经过半年的经营,现已拥有视频资源多、固有用户多两大优势,但绝大多数观众还是没有养成使用弹幕评论的习惯。以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8集为例,截止到2015年7月10日,该视频有约95万的播放量,但是只有589条弹幕记录,弹幕数量与播放次数之比为0.00062∶1[4]。就是说,即使不考虑一个人发好几条弹幕的情况,如果每人每次看视频最多只能发一条弹幕,那么每个观看视频的人只有0.062%的几率会发弹幕。大约1 600次播放才会出现一条弹幕评论。

作为对比,Bilibili网站同时上传的一模一样的视频虽然只有62.9万次的播送量,却有高达3.5万条弹幕,每18次播放就会出现一条弹幕评论[5]。这意味着,弹幕评论并不是缺少用户,而是它的用户主要集中在Bilibili、Acfun这两大传统弹幕网站,向主流视频网站扩张的速度非常缓慢。有使用弹幕评论习惯的人对弹幕甘之如饴,却只喜欢在习惯了的弹幕网站发表。引入弹幕功能的主流网站收到的评论却寥寥无几,广大观众并不容易被其所吸引。用自媒体作者“包道乙”的一句话就足以概括这一现象:“弹幕视频文化固然粘性很强,但却向外围人群辐射、推广有困难。”[6]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弹幕评论自身。习惯了视频与评论分开呈现的网友们,对于视频与评论紧密结合的呈现方式还不太习惯,弹幕评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视频的观感,这也是视频网站多设有“关闭弹幕”功能的原因。小米的联合创始人黎万强在自己的书中提到了他第一次接触弹幕视频的过程[7]:起初他强迫自己看了15分钟,发现眼睛都是花的;后来他坚持看了30分钟,突然发现感觉变了,他发现弹幕和视频可以分离了,变成了一种想要看文字便看文字,想要看视频便看视频的状态。黎万强还远没有掌握弹幕爱好者们视频与弹幕合二为一的观看技巧,但他的感受恰恰是许多不习惯弹幕视频的人的真实感受:目不暇接、不知所云、干扰观看。正因为弹幕评论对于观感的挑战,许多用户别说不会参与到弹幕评论的讨论中来,甚至会选择关闭弹幕而只看视频。

那么弹幕评论的主要用户群是什么样的人呢?弹幕评论应用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A站B站两个弹幕视频网站。无论是A站或是B站,都从其建立之初就立足于关注日本动漫,发展至今,两个网站仍然带有强烈的社区色彩——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观看视频。这些人的特征可以判断为:较年轻,30岁以下居多,多生活在城市,多喜欢二次元动漫。而弹幕评论主要就是来自这一人群,扩散到更广大的人群中的难度较大,至少目前看来速度会很慢。因此弹幕评论中的观点实际上多为喜爱动漫的城市年轻人的看法,对其他人群而言不具有代表性。

(三)考察受众反馈的新途径——集收视数据与文本评论为一体

与非弹幕形式的视频相比,弹幕评论的针对性极强。普通网站上对视频的评论常常是就视频整体来发表观点的,一般都发表在观看结束之后。但弹幕视频却是在视频观看过程中针对某一个情节或是某一个画面的有感而发,即时地进行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弹幕评论与视频本身的贴合度较高。高贴合度让受众的关注焦点和热点都更容易被把控。

试想,视频节目在电视台与网络平台被播放时,衡量其传播效果通常会考虑其收视率高低、点击率大小、社交媒体的评论与转发次数等因素。弹幕评论则不失为一种新途径。

2015年9月3日,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军事纪实》栏目拍摄的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胜利日——大阅兵2015》在央视播出,全方位记录了大阅兵中参与者最具有感染力的珍贵镜头,纵深式解读了大阅兵背后的点点滴滴。第1集《至高荣誉》(av2918726)反映抗战老兵的情怀,长度为50分36秒,在B站上收到了2 408条弹幕评论,即大约每5秒会出现4条弹幕评论。但当11分40秒抗战老同志王岳西说起“抗战后期八路军逐渐发展起来后,日本重点对付八路军”,之后的几秒钟内有一个弹幕评论集中出现的小高潮,即 3秒钟内有12条弹幕评论,频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评论的内容多为针对战争后期国共双方各自贡献大小的讨论,其中11条评论都认为后期共军的抗战较国军更有成效[8]。我们从那段时间的弹幕评论中不仅可以看出王岳西的话是受众的关注点,也可以知道大家的关注焦点到底是什么。

由前述内容可知,弹幕评论是以秒为单位来记录的,如果以视频时间作为时间轴,统计每分钟、每10秒、甚至每1秒中的弹幕数量,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个十分细腻的受众反响趋势图表。当然,目前数字电视的收视率统计也可以精确至秒,但这样的图表优于收视率统计之处在于其不仅可以细化至秒,而且是具有文字承载功能的,每一条弹幕都表达了观众对于正在播放的该段视频的情绪与看法。观众的关注内容与关注时刻都结合在弹幕中,既有建立在弹幕数量变化基础上的量化分析,又有建立在弹幕文本基础上的内容分析。

弹幕评论同时承担了收视率与网络评论的功能。这给视频出品方与学术研究带来了考察视频受众关注程度与反馈观点的新途径。

三、弹幕评论的社交满足与虚假交流

除前文提到的三大特征之外,笔者还想重点探讨弹幕在社交方面产生的作用。弹幕评论满足了网络受众对于社交的渴望,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也不可避免会沦为有来无往的虚假交流。

(一)营造陪伴感,迎合网络受众对社交的渴望

许多弹幕爱好者都表示,他们之所以青睐弹幕视频网站,是因为它营造出的一种多人同时观看的氛围。知乎网友白光华在回答“为什么有人喜欢看弹幕?”这个问题时获得了714个网友的赞同——“因为孤独。就着弹幕看视频与其说是一种内容消费,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社交行为。”他认为,弹幕评论营造了大家共同观看一部影片、一起随着剧情惊叹或是垂泪的氛围,这种氛围满足了一些在现实社交中不甚圆融的人的集群需求[9]。

事实上,在网络视频兴起之前、传统电视占主流的时代,人际交流与观看视频就是一个同步的过程,与家人边看电视边讨论剧情,街头巷尾对于最近正播的电视节目的热议等,都是与视频观看行为相关的人际交流行为。但那时的人们受困于电视台固定的节目内容、电视节目固定的播放时间和电视机前这样固定的收视地点,所以期望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与自由。互联网的出现则给予了受众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观看任意视频的选择自由,但这也意味着电视曾经带来的人际交流功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多样化的选择机会造成今天的视频受众常有着多元化的收视习惯,不同的人习惯在不同的时间观看不同的视频,很难在真实世界中找到与自己分享视频的人。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已经将目光投向网络时代孤独的现代人。他们认为,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代人的孤独困境。于是观看网络视频的人们又产生与别人交流的需求[10-11]。如同互联网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于自主选择的需求一样,弹幕评论也满足了网络视频观众对于人际交流的需求。这种满足的实现实际上来自于弹幕评论对于陪伴感与互动感的营造。

第一,弹幕评论可以实现陪伴感的营造。在观看弹幕视频与评论的过程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每一条评论都是来自“正在”与我们“同时同步”观看同一个视频的同一片段的人。这种“同时”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同一时刻,而是相对于视频时间的同时。如果将一个弹幕视频随意暂停在某一时刻,与视频同时凝固在屏幕上停止滚动的那些评论,可能发表于跨度很大的不同时间段,但都是用户们在观看该视频到同一片段、同一镜头、同一时刻时想要表达的内容。受众在观看视频时常常会产生交流的欲望,而这时无论伴随视频的评论是否会引发共鸣或分歧,都会营造出一种有人陪伴共同观看视频的氛围。这种陪伴感很好地弥补了网络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孤独情绪,符合网友对于人际交流的心理需求。

第二,弹幕常用的特有表达与文字在画面上的移动也会构建出一个逼真的互动现场,营造出互动感。弹幕评论大体上可以依照其指向分为针对视频的或是针对其他弹幕的两种,互动感的营造也是由这两种弹幕共同实现的。

针对视频本身的弹幕包括了对于情节或人物的讨论以及“前方高能预警”“一大波弹幕即将袭来”……这种对于视频情节的预告会随着视频情节的发展出现弹幕数量的高低潮变化,当许多弹幕忽然同时出现的时候,就像许多人同时开口说话一样,很是壮观,经常会连画面都被弹幕遮住而不能正常观看。这种视觉冲击力与视频情节交融在一起会放大视频本身的情感,无论是感动、愤怒、喜欢、厌恶、惊叹,都有许多人同时抒发,十分生动。

而“前面红字等等我” “说男主丑的你别跑我们谈谈” “暂停看弹幕”等表达都属于针对其他弹幕的评论。每一条弹幕从移入画面到移出画面的过程都好像是一个正在说话的真实的人,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就消失于屏幕的另一侧。“等等我” “你别跑”等动态化的表达配合着以不同的速度划过屏幕的文字,使人产生各条评论相互追赶的错觉。移动的文字比简单陈列在评论列表中的文字更具有表现力,也更能营造出一种热闹活泼的气氛。

总之,弹幕评论的受众既可以看到诸多同好对于自己正在观看的视频的看法,又可以体会到互相交流讨论的气氛,这种被陪伴、互动中的感受,会产生类似归属感的情绪,符合网络受众的心理需求。

(二)交流假象的形成

如上文所言,弹幕评论可以依靠其基于视频时间的特征来营造被陪伴的感觉。这种陪伴感虽然对网民的孤独情绪具有抚慰作用,但它却是虚拟的,并不能达成有效的沟通。

弹幕评论看起来十分热闹,动辄上千条评论陪着我们观看视频,如果看到某个观点和自己产生了很深的共鸣而想与之交流,却往往做不到。因为就算自己也发弹幕留言,之前说过让自己感触很深的话的那位用户也不太可能会看到自己的弹幕,自然就不能进一步交流。

当然,两个人恰好能够交流的情况也存在,但需要满足非常苛刻的条件:二人必须是在同样的时间观看同一个视频,不仅如此,二人观看视频的进度也一定要相同,这样才能保证二人的聊天得以在一个节奏上持续下去。这种概率很小的弹幕交流被称为“版聊”,但一般情况下有问有答的双方沟通在弹幕评论中都不会出现,更多的是一些诸如“现在是2015年9月20日晚上8点,有没有小伙伴在看的我们版聊吧”这样孤独的呼唤。

而更多的则是前人A提出一个问题,后人B看到后回答,再后来的人CDEF也许还会对答案进行补充或反驳,所有这些答案最前面提出问题的A都不太容易看到。因为很少有人会在网上将一个很久之前看过的视频重新再看一遍,只有重看视频才能看到两次观看期间其他人的评论。

因此弹幕评论看似热闹,实际上是一种虚假的沟通。来自每个用户的信息并不能够自由地传递,而是受制于各自发送弹幕的时间,它们是单向传播。如图1所示,弹幕评论1、2、3是某视频同一时间点上的3条评论,但发表的时间各不相同,依照大箭头方向从左至右为从早到晚。弹幕评论1发表的时间最早,所以它的信息可以被弹幕评论2和3接收到;弹幕评论2的信息则只能传递给弹幕评论3,而不能回传给弹幕评论1;同样,弹幕评论3虽然可以接受到来自前两个弹幕的信息,但它本身的信息并不能被1和2所接受到。

图1 弹幕评论单向传播模式图

因此,我们经常在弹幕网站上看到的热烈讨论,其实并不是来自于相互沟通的双方,很多时候都是以接力的形式从前面传递过来的。参与讨论的用户只能看见前人说的话,只能说话给后人听,看不到别人对自己言论的反馈,只是作为传递讨论和信息的一环而已,不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交流。

当然,这种单向的交流在许多其他网络评论中也存在,但由于其他网络评论中用户名可见,且存在@其他用户的功能,交流的途径是畅通的。相比之下,弹幕评论中要形成交流与沟通就格外困难。

四、结 语

弹幕评论作为一种较新出现的网络评论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呈现方式,这给它带来了不同于其他网络评论的鲜明特点,也使许多用户格外依赖弹幕评论看似热闹、实则单向的社交功能。虽然目前弹幕视频受众群体较为有限,交流功能较弱,但作为有趣互动的一种交流形式,弹幕评论能满足年轻一代特有的心理诉求。弹幕评论依托于视频,内容遍及政治、社会、经济、娱乐,可为各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与文本素材。B站自2012年推出第一届弹幕大赛之后,2015年7月又举行了声势更为浩大的第二届弹幕大赛。弹幕不仅是意见表达和交流互动的一种新兴途径,更成为一种意蕴丰富的艺术呈现方式,正在逐渐形成其特有的话语系统,值得学界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江含雪. 传播学视域中的弹幕视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13-16.

[2]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BBC】中华的故事 第一集:祖先 The Story of China【中英】[EB/OL].(2016- 01-25)[2016- 03-20].http://www.bilibili.com/video/ av3660924/.[3]拉扎斯菲尔德,贝雷尔森,高德特.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M]. 3版.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3- 45.

[4]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八集》在pptv网站上的弹幕状况[EB/OL].(2015- 06-11)[2015-12-26].http://v.pptv.com/show/0Ztf3Gb07SuODHQ.html?&rcc_src=B3.

[5]视频《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第八集》在哔哩哔哩网站上的弹幕状况[EB/OL].(2015- 06-11)[2015-12-26].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424878/.

[6]包道乙.弹幕视频,是优酷奇艺进化的可能性?[EB/OL].(2014- 06- 04)[2015-12-26].http://www.huxiu.com/article/34945/1.html.

[7]黎万强.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参与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82-284.

[8]b站视频纪录片《胜利日——大阅兵2015》第一集的弹幕情况[EB/OL].(2015- 09-17)[2015-12-25].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2918726/.

[9]知乎论坛“为什么有人喜欢看弹幕?”中网友白光华的答案[EB/OL].(2016- 01-19)[2016- 01-22].http://www.zhihu.com/question/24113174.

[10] 我们从未如此热闹,却又从未如此孤独——论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C]//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武汉: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会,2012.

[11] 吴静,雷雳. 社交网络人际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解析[C]// 中国心理学会.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心理学会,2011:662.

(编辑:李春英)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4.023

*收稿日期:2016- 01- 04修回日期:2016- 03-27

基金项目:重庆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社交媒体时代下媒介文化变迁研究(106112016CDJXY070002)

作者简介:欧阳照(1973-),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及媒介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4- 0136- 06

Bullet-curtain Comments Based on the Time Axis of Video:Peculiarities and Limitations

OUYANG Zhao,ZHAO Xuting

(SchoolofJournalism,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30,China)

Abstract:Different from other kinds of internet comments, bullet curtain comments ar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 video, based on the time axis of the video stream, and always point to the ongoing video content, which leads to three peculiarities: flat patterns of transmission without any fixed opinion leaders; stable but hard to expand user stickiness; and a new way to getting to know the audience acceptance of a video, which contains not only ratings but also text messages. Besides, although bullet-curtain comments can create a sense of companionship, there may be some feints of communication because of time-space block and anonymous online system, which is a limitation. Though the communicating process of bullet-curtain comment gets some limitations, it is, as a new type of internet comments, loved by younger generation. There is a huge room of growth of bullet-curtain comments, whose prospect is worth to be expected.

Keywords:bullet-curtain comments; time axis of video; social function; feint of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