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工作研究*

2016-08-16谢卓芝

关键词:少数民族

谢卓芝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工作研究*

谢卓芝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邓小平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里,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工作。其主要措施有四项:一是坚决落实“共同纲领”精神,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制度;二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袖影响力,推选有代表性的人物组成政府;三是广泛运用民族代表会议的形式讨论决定问题,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四是配备和培养少而精的民族干部,保证政权改革顺利推进不出乱子。其鲜明特点有三个:一是着眼维护民族团结这个政治目标进行少数民族政权改革;二是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处理政权改革各项事宜;三是在时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实施政权改革政策措施。

关键词:邓小平;少数民族;政权改造

1949年9月,邓小平担任第二野战军前委书记、政治委员进军大西南。此后,他被中央委以重任,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西南军区政治委员等职务*194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重庆建立西南局,11月正式成立,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刘伯承任第二书记,贺龙任第三书记。1950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以第二野战军机关为基础,同率领第18兵团入川的西北军区机关一部合并,在重庆成立西南军区,贺龙任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陈赓、周士第、李达任副司令员,宋任穷、张际春、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李达、张际春分别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张经武任副参谋长,张子意、王新亭任政治部副主任,段君毅任后勤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重庆正式成立,刘伯承任主席,贺龙、邓小平、熊克武、龙云、刘文辉、王维舟任副主席。。1952年8月,他上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担任政务院副总理。鉴于西南是全国民族问题最大、最复杂的地区,邓小平在主政西南近三年的时间里,极其重视少数民族工作,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为依据,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工作。

一、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造的主要措施

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通过了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西南少数民族最多,而且情况非常复杂。邓小平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主政大西南,必须遵循《共同纲领》的原则处理民族关系,才能加强各民族团结,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把西南建设好。而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政治目标,必须在新政权建设中进行少数民族政权改造。

(一)坚决落实《共同纲领》精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邓小平在致电西藏工作委员会,在欢迎赴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后归来的西南民族代表会议上的讲话,在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上的讲话等多个场合强调,要落实《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问题。并强调宣布了就必须实施,“如果半年不兑现,一年还不兑现,他们就会不相信我们的政策”[1]165,要上升到政治高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认真对待区域自治地方政府名称问题。1950年6月16日,邓小平将对康东政权组织形式的意见复电西康区党委,命名问题须与藏民代表人物交换意见,他们很重视博巴、康巴名称,故康东政权命名为西康省康东藏族(或康巴、博巴)自治区,相应地,各县政权的名称,按照藏族、彝族人数的多少决定[2]176。名称不是一个简单问题,会影响到团结。1950年11月,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这是西南在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工作方面的良好开端。

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究竟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还是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新中国建立后,为了保障少数民族在地方政权中的平等权利,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在一些民族杂居地区曾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5年12月29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国务院关于改变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将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县和乡改建为自治县、民族乡或一般的县和乡;将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专区和区改建为自治州和自治县,或将专区和区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改为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必须根据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决定。邓小平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形式概括为: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民族杂居地区,建立民族民主的联合政府。并且规定:联合政府之下可以成立区域自治政府,区域自治政府之下也可以组织小的联合政府;民族杂居区可以成立联合政府,民族聚居区可以组织区域自治政府[2]280,497。

建立专区政府委员会团结各族代表人物参与政事。1950年11月7日,邓小平请示中央,在民族杂居地区的专署及县人民政府两级设专署委员会及县人民政府委员会,以便容纳各少数民族、各阶层代表人物到政府中来,这样更能充实民族联合政府的内容[3]。1951年5月14日,邓小平致电云南省人民政府指示,建立少数民族专区政府以及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各民族的代表人物参与政事,但不把这种专区定为一级地方政府,以免产生增加政府层级、超越省政府和代替县政府职权、降低行政效能的弊端[2]375。

(二)充分发挥少数民族领袖的影响力,推选代表性人物组成政府

早在1949年11月,人民解放军由湘西奔歼贵州之敌、一举解放贵州之际,邓小平致电第五兵团司令员杨勇、政治委员苏振华和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徐运北等,指示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要求在贵州新区的干部任用中打破关门主义思想,充分了解王家烈等地方实力派、少数民族代表人物的情况,吸收他们中一些优秀分子参加省政府工作,其他各专区各县都应准备这样做[1]142。

民族区域自治政权机构建立起来之后,接着就得考虑人事问题。自治政府组成人选,要在与各方面交换意见的基础上,选择各少数民族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参加。1950年8月6日,邓小平就东藏地区成立自治区人民政府事宜指示西康区党委,地委筹备委员会人选要考虑东藏本地领导人物如格达、夏克刀登等[2]225。各少数民族中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领袖人物,有土司、头人、活佛或者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群众领袖,都可以成为本民族人民的真正代表,但前提是少数民族领袖人物要好好地为人民办事,保持自己的威望和声誉[2]279。1951年10月31日,邓小平就西藏军区人选及机构的意见致电指示西藏工委书记张国华、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张经武,建议以原西藏地方政府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行政官职名)拉鲁为副司令,但还须与地方当局商定后才能确定[2]445。

政府中不同民族干部的语言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难免产生误会和冲突,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都要反思[4]。1950年11月28日,在欢迎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活动后归来的西南民族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告诫大家,为了加强民族团结,民族间不应彼此歧视和轻视,各族干部应该互相尊重,遇事商量,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279。

(三)广泛运用民族代表会议的形式讨论决定问题,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1950年7月21日,邓小平在欢迎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让他们自己当家理事[1]166。

人民解放军在进军西南的过程中,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要使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赢得当地人民的支持,采取的办法就是尽快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0年1月29日,在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邓小平指出:“团结的最好形式,就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5]1950年11月28日,邓小平在欢迎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活动后归来的西南民族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区民族工作要做好三件事,首要之事就是各地要召开各族人民代表会议,让代表们来讨论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的问题[2]280。

1950年10月,人民解放军打下进军西藏的关键性战役——昌都战役。10月25日,邓小平以西南局和西南军区名义致电第十八军和中共西藏工作委员及其负责人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张国华,当时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书记、第十八军军长。谭冠三,当时任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第十八军政治委员。王其梅,当时任第十八军副政治委员。,指示昌都战役后要尽快召集各县上层人物,筹组昌都区代表会议,成立昌都区人民解放委员会[2]262。

1951年1月25日,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谈到,自1950年10月以来,云南丽江专区举行了所属13县25个民族的各族人民代表会议,会议检讨了各民族间与民族内部的不团结现象,极大地增进了各民族的亲密团结关系[6]。

邓小平还认为,民族代表会议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调解民族间纠纷、团结教育和争取少数民族人民。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一定能够解决许多问题,逐渐克服困难。当然,共产党员要善于以谦逊诚恳的态度与党外人士共事。

(四)配备和培养少而精的民族干部,保证政权改革顺利推进不出乱子

早在1949年9月,第二野战军即将开赴西南之际,邓小平在致电毛泽东汇报进军西南的思想准备工作问题之时就特别提出,计划从各战略区派出去西南的地方工作干部。

加强对民族工作干部的培养培训。1950年5月12日,邓小平致电中共西康区党委负责人廖志高、鲁瑞林,肯定西昌地委、西康区委关于做好彝民工作的意见,应该普遍向人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彝民及其风俗习惯;切实吸收相当数量的适当人物参加政府工作;在全体干部尤其是本地干部中继续进行关于民族政策的教育;等等。邓小平还主张,“多方耐心地培养一些青年积极分子,作为沟通彝区关系和将来实行改革之基础”[2]144。接着在欢迎赴北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活动后归来的西南民族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在西南的成都、昆明、贵阳办三所民族学院来培养干部。此外,各地区要多办一些民族干部训练班[2]280。

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少而精。在少数民族地区做工作,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准出乱子。哪怕百分之一干部出乱子,也可能把事情搞坏。所以,邓小平强调,组织上派往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要少而精,他们思想观念上真正想把少数民族工作做好,能力素质上要懂得民族政策、善于做少数民族工作[1]165。

民族干部不能有大汉族主义思想。西康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里面有几个汉人委员,其他一些地方汉族干部较多。邓小平认为,汉人在自治区人民政府里面工作并无害处,重要的是不能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如果有大汉族主义思想,必须要把他们撤回来,如果工作方式方法不好,各族人民应该帮助、批评他[2]279。

利用和改造旧政权遗留下来的保甲制度和乡保成员。1949年10月27日,邓小平在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干部大会报告中指出,在群众未发动、下层无基础的地区,一去就下命令取消保甲,那是办不到的。因为解放西南战斗中支前任务重,要畅通物资运输,所以必须大胆利用保甲*保甲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统治的基层政治制度。1932年8月,蒋介石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颁布《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其中规定“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联保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1934年11月7日,国民党政府正式决定在其所统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这种制度。,通过办短期训练班,保甲可作为我们联系群众的桥梁,我们可以通过保甲筹粮。保甲制度何时改造?我们只有今后召开农民代表会组成新的政权去代替[2]28。1949年11月,进军西南的人民解放军悉数占领贵阳、重庆、成都、康定等西南重镇,国民党残余退集康、滇、桂边境退路即将全部为我军截断之际,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联名向西南地区国民党军政人员提出四项忠告,为旧政权的乡保成员指明出路,“乡保人员,应即在解放军指示下,维持地方秩序,为人民解放军办差事。有功者奖,有罪者罚”[7]。

二、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权进行改造的鲜明特点

(一)着眼维护民族团结这个政治目标进行少数民族政权改造

邓小平主政西南,其直接目标就是要解放和建设西南,完成大陆统一。西南少数民族众多,而且情况复杂。邓小平深刻感悟道:“要把西南建设好,就要依靠各民族的共同努力,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团结。”[2]276民族团结是个政治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团结什么事情都不好办。所以,邓小平等西南局领导人依靠西南人民,着眼维护民族团结、解放和建设西南这个政治目标进行少数民族政权改造。

搞好民族团结必须关怀少数民族政治利益。邓小平致电进军西藏的第十八军和西康区党委负责人,一切有益于少数民族的政治改革要立即去做。人民解放军占领地区应迅速而坚决地废除那些不合理的政治制度,例如大汉族主义统治下的乌拉*乌拉是指旧时藏族地区农奴向农奴主支应的各种差役,包括人役和畜役,是农奴的一项繁重负担。民主改革后乌拉制度被彻底废除。制度。

搞好民族团结必须执行“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1年3月28日,邓小平将康定地委工作情况报告转发各地和中央,认为康定区建立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经验在所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必须加以重视,可以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项工作都顺利进行[2]355。

搞好民族团结必须反对两种倾向。一方面要消除大汉族主义,另一方面要消除狭隘民族主义。当然还要劝少数民族之间不要“打冤家”*打冤家是解放前四川凉山等地彝族奴隶主为了侵占土地、掠夺奴隶、牲畜和财物,在家支间或家支内部进行的一种械斗,一般带有明显的复仇色彩。。

1951年11月17日,邓小平在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这样总结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和民族团结的关系:我们按照《共同纲领》的精神,通过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终而形成了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大好局面[2]461。

(二)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处理政权改造各项事宜

西南少数民族情况复杂,少数民族工作又事关党中央解放西南、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策能否顺利推进,事关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政权和平稳定大局能否真正实现。邓小平深知,只有在充分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处理政权改革各项事宜,才不会出乱子。

政权改革事宜尊重少数民族人民意志。1950年6月2日,邓小平致电西藏工作委员会平措、天宝等领导人,对于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完全根据西藏人民的意志,由西藏人民及西藏领导人员采取协商方式解决”[2]159。将这种理念推而广之,对少数民族政权改造的各项事宜不可盲动,不可轻率地提主张,甚至对少数民族宣传工作也要谨慎[1]164。

自治政府名称和行政区划尊重少数民族意愿。西康解放后,有代表人士提出,用“波巴政府”这个名字实行区域自治。邓小平认为,名称问题要他们满意才行。康东各县的行政区划,当地少数民族赞成就保存,不赞成就得取消另外划分。我们向民族区域自治机构派干部,要派真正能帮助他们的干部,如何派干部、用什么名义派干部,也要跟少数民族代表商量。

自治机构运作的具体细节应该与少数民族代表充分酝酿。1950年8月6日,邓小平就藏东成立自治区域人民政府事宜致电西康区党委,要求对组织政权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反复商讨,与少数民族代表人物充分交换意见,各方接受之后才能实行。

(三)在时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实施政权改造的政策措施

基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自然条件、历史和现状不一致,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平衡,邓小平小心谨慎,对少数民族政权改革不轻率盲动,选择在时空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实施政权改革政策措施。

条件成熟的地方首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邓小平在欢迎中央民族访问团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西南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首先应该在康东地区进行,因为那里各种条件比较成熟:藏族人口相对集中;我们党在那里有工作基础;解放军在进军过程中同藏族同胞建立了良好关系;等等[1]166。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条件还不成熟的地方可以先成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例如,大小凉山是彝族聚居地区,应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但在许多支头(彝族家支首领)分割统治的情况下,暂时只适宜于组织汉彝联合性质的各级政府,等到条件成熟后再考虑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而云南、贵州两省各民族相对族杂居情况明显,就适合于建立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166,[2]144。

总之,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工作,贯彻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政策,也通过发扬民主,调动了各民族人民建设新政权、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解放西南、进军西藏扫平了许多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权改造,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形成提供了素材和经验。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些民族政策的制度成果深深打上了建国初期邓小平在西南先行探索中思想和实践的烙印。邓小平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权改造和民主改革的丰硕遗产,对于我们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少数民族政治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邓小平.谨慎决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减租退押和土改[J].西南工作,1950(31).

[4]刘文佳.论邓小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10.

[5]邓小平.团结起来战胜困难[N].新华日报,1950- 01-31.

[6]邓小平.一九五一年的工作任务[N].新华日报,1951- 01-31.

[7]刘伯承,邓小平.新华通讯[N].新华日报,1949-11-22.

(编辑:蔡秀娟)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4.004

*收稿日期:2015- 09- 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12XDJ016)

作者简介:谢卓芝(1993-),男,湖南涟源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研究。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4- 0019- 05

The Study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s Reform in His Heading Southwestern China

XIE Zhuozhi

(InstituteofMarxism,GuangxiUniversity,Nanning530004,China)

Abstract:When he was in charge of southwestern China, Deng Xiaoping actively promote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s reforms within three years. He adopted the following major measures: firstly,resolutely implemented the spirit of the Common Program and carried out the ethnic regional autonomy system; secondly,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minority leaders to exert their potential influence, and electe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rdly, widely applied the conference of nationalities representatives to discuss and decide a variety of issues, which was conducive to the people being masters of the country; fourthly, assigned and trained cadres from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guaranteeing that nationalities regimes democratic reforms was implemented smoothly and avoiding getting into trouble. Meanwhile, there existed three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fir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s reforms was aimed at achieving the political aim of upholding ethnic unity; the second, arrangement of all kinds of affairs referring to democratic reforms was based on fully respec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wishes; the third, implementing policies and carrying out measures referring to democratic reforms were under a certain specific space-time condition.

Keywords:Deng Xiaopi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egimes reforms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一览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