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得”词汇化及其特征
2016-08-16李思贤
李思贤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懒得”词汇化及其特征
李思贤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710000)
“懒得”一词最早散见于北宋诗歌之中,明清时期大量出现在话本、白话小说中,意义完整,用法固定。“懒得”语义较为丰富,究其原因,“懒”内涵丰富,并承担了主要的词义内涵和部分语法功能。同样的,受此影响,“得”已丧失实际意义,读作轻声。相较于其他“X得”类词语,“得”虚化得更加明显和彻底。
懒得 ;词汇化;特征
首先试读以下几个例子:
(1)我家姑娘懒得很。
(2)这么重要的事情,我们可懒不得。
(3)我懒得管你。
上述三例都与“懒得”相关,但分析之下,其用法各不一样:在例1中,“懒得很”作句中的谓语成分,是典型的中补结构,“得”是结构助词,读作轻声,“很”是补语,修饰“懒”。例2中的“懒不得”作句子谓语,后面不可加宾语。“得”读作阳平,意义实在,解释为“能够,可以”。例3中“我懒得管你”意思相当于“我不想管你”。不同于其他两个例子,这里的“懒得”是一个词,意义凝固,不可拆分。下文所讨论的,就是“懒得”在例3中的这一用法。
学界对“懒得”一词早有关注,相关论文已见发表。赖先刚(1990)最早关注“懒得”一词,并对其语法性质和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并归纳出“懒得”一词所包含的三个深层次义项。朱春秋(2010)列出三类懒得语音形式和书面形式情况相同的句子,分别说明情况。杨琳(2010)直接将“懒得”归入能愿动词一类,明确指出“懒得”一词是“词根+词缀”的附加式合成词,并与其他能愿动词展开对比性研究。除此之外,李冰冰(2013)在论述“X得”族词时对“懒得”一词及其他“形容词+得”族词也有所提及和论述。目前,所见相关研究文章都从共时角度现代汉语语法展开研究,较少对其历时发展进行描述。本文仅从历时展开分析,使用宋明清时期一手语料探究其词汇化发展及特征。
一 词汇化历程
《现代汉语大字典》中释义:懒,《广韵》:落旱切,上旱来。懒惰;懈怠。《说文·女部》:“嬾,懈也,怠也。一曰卧也。段玉裁注:“俗作懒。” 早期只有“嬾”而未有“懒”。
简与礼相背,嬾与慢相成。 (三国魏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嬾读书,但欲眠。(南朝宋 范晔《文苑列传上》)
“懒”为“嬾”的俗字,始见于晋代,南北朝时出现较多。
余所禀讷马矣,加之以天挺笃懒,诸戏弄之事,弹棋博弈,皆所恶见。(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六·交际》)
嬾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南朝梁简文帝《娈童》)
吾少懒学问。 (《南史·范晔传》)
此外,“懒”还可以读作[lai53],《集韵》:落盖切,上泰来。嫌恶。《集韵·卷韵》:“懒,侩懒,嫌恶。”
此乐只自知,傍人任嫌懶。(宋苏辙《闲燕亭》)
由上,懒/嬾可单独成词,一般在句中作定语或谓语,有懒惰、懈怠、嫌恶之义。
知得而不知丧。(《易·乾》)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诗·周南·关雎》)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得”的语法化可以从语义和语法两条线索进行探寻。 “得”在春秋战国之前,是个及物动词,且后边所跟宾语为具体事物。春秋战国以后,“得”后接的宾语不再限于具体的事物,一些抽象的词语也开始出现。先秦时期,“得”开始逐渐虚化,可以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可能,能够的意思,并逐渐语法化为助动词。唐宋时期,“得”进一步虚化,其自身的词汇意义逐渐减少,而与其他实词的组合能力越来越强。从语法来讲,其语法化路径为及物动词——助动词——动态助词——结构助词。从语义来讲,其语义演变过程为具体的获得义——抽象获得义——能、能够义。[1]
“得”可作“能、能够”义讲,使其能够与动词和形容词搭配出现,而这又促使“得”进一步虚化,逐渐演变为助动词和结构助词。唐宋以后,“得”作结构助词与形容词、动词搭配使用甚至逐渐定型的用例大量出现,这成为“懒得”连用以至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成词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现有语料进行检索,我们发现,懒得连用在古代典籍中共出现400多条,目前所知最早出现在北宋诗中。
(1)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得花疏。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林逋《小隐自题》)
(2)偶然倾盖接清言,不觉门前昼漏传。老病低摧方伏枥,壮心坚锐正当年。莫嫌客舍一杯酒,试论灊山三祖禅。明日程文堆几案,只应衰懒得安眠。(苏辙《试院唱酬十一首次韵吕君见赠》)
(3)草迷三径绿芊芊,可是山翁懒得便。直自酴醾花去后,不曾行到大门前。(钱时《治径》)
(4)青林白石三溪口,斑笋黄梅四月头。正好清游谁懒得,幸无公事且归休。(戴表元《奉化城西三溪口》)
(5)欲冲高浪却沈吟,酒近瀛洲懒得(亦作嬾得)斟。莫道颠风无好意,为君吹过远归心。(陈瓘《文饱自京师还欲往昌国而风作不可渡乃为绝句》)
例1与例2中,“懒”与“得”虽然相邻,但仍是两个词,“懒”作懈怠义,“得”作得到、获得义,并未成词。例3钱时诗中“草迷三径绿芊芊,可是山翁懒得便。”据上下文理解,“懒”与“得”作两个实义动词解不符合句意。若将其理解为“不想”,初步判断符合诗人情感,但是整体句意尚不明确。例4戴表元的诗中,“正好清游谁懒得”,诗中以“懒得”作结,把两字拆开,显然不符合诗意。若释为“不想”也符合诗意,但目前未有注解。例2中“酒近瀛洲懒得斟”,联系上下文,“懒得”连用,表达完整,确有“不想、不情愿”之意,与上联“欲冲高浪却沈吟”相互对应,表达合理、自然。
元明时期,“懒得”出现频率增加,多出现在元曲、杂剧的人物对话中,口语化倾向显著。例:
且待日后慢慢寻一计害他便了。今日闲暇懒得出门,不免到书房中看书,消遣则个。(元《杀狗记·看书苦谏》)
皇帝坐龙床,举子赴选场。只为骗馒头,懒得做文章。吃了大馒头,肚里胀膨貹。(明 孟称舜 《英雄成败》)
我想:白秀才寒酸气傲,老身懒得到他家去。外甥骆喜,原是市井上一个恶少年。(明叶宪祖《兰陵女儿》)
且喜蚤脱离鸾坡凤掖,懒得又安排绿野平泉。每日则是混迹市廛,随缘过去。(明 王衡 撰《盛明杂剧·真傀儡》)
凤生道:“夜深了,小弟已睡在床上了,懒得起来,明日尽兴罢。”外边窦大道:“寒舍不远。(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我亦自度生子有命,懒得与她厮闹,争持闲气,故未娶妾。(明佚名《律条公案》)
清代以后,白话小说盛行,“懒得”一词进入成熟阶段,广泛运用在人物口语对话中。以下例子:
紫鹃姐姐一个去就够了,我也懒得走,在这里陪姑娘吧。”( 清 逍遥子《后红楼梦·第六回》)
官员们议论朝政,她也在一旁出主意。皇上也因自己懒得管事,渐渐把那些奏折都叫龙贵妃代他批发去。(清 许啸天《清宫十三朝演义》)
此半日又须过瘾,拿上枪横直的不放,因此亦懒得看,遂被二人鬼混。(清 萧鲁甫《海上花魅影》)
寅素来隔膜,初时来时,见那人坐着不动,便也懒得上前招呼。(清 李伯元《官场现行记》)
这店中是楼上楼下两处,张寅懒得上楼,遂在楼下靠窗一副大座坐下。(清 荻岸山人《平山冷燕·十八回》)
我懒得与他分辨,也不提山陕社、贤弟银子那话。(清 李绿园《歧路灯》)
晚清至近代,出现了大量“懒得”后面加“再”的用例,如下:
卢巡捕见他不认这笔账,也就懒得再去向他纠缠。(《后官场现形记》)
心里因急欲把盗金子的人探访出来,也就懒得再和一般士绅作无谓的应酬了。(民国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
我此时心里实在恨他不过,也懒得再和他多说,劈胸就是一掌打过去。(民国 平江不肖生《侠义英雄传》)
节子才住了手笑道:“我一点力都没有了,懒得再和你闹,睡去。”(民国 不肖生《留东外史》)
直到十六岁以后,方能自由,他们亦懒得再干涉我了。(《女子丹经汇编》)
这房子我就不十分中意,他的姑爹偏说好,我也懒得再搬,就住下来了。先生既来了,去看看何妨?(民国 不肖生《留东外史》)
“再”可以作作副词,置于能愿动词与动词之间,修饰动词,表示要求或希望结束的行为可以再次重复。“再”位于“懒得”之后,表示动作不重复或者不继续下去。 “懒得”可以受副词修饰,意义清晰,结构完整,已经完全成词。
在各个朝代中,都会出现“懒”与“得”连用但并不成词的情况,“懒”和“得”在句中均作实义动词,这种情况多出现在诗歌中。懒得①与“懒得”各自发展,互不干扰。
例如:
抛却浮名恰到闲。却因猥懒得颟顸。从教道士夸悬解,未信禅和会热谩。山院静,草堂宽。一壶浊酒两蒲团。题诗寄与王夫子,乘兴时来看药。(金 元好问《鹧鸪天·抛却浮名恰到闲》)
但喜身康健,休论愚共贤,诗联有神助,老嬾得天全,十日一风雨,三家百顷田,不如来饮酒,同乐好丰年。(明朱橚 《拟不如来饮酒》)
净潄沧浪坐晚凉,浩歌篷底又斜阳,贫能到骨心方逸,嬾得成痴事尽忘,梦里风烟诗帙乱,手中湖海钓丝长,东风吹入勾溪棹,碧草清波十里香。(清 沈季友辑《檇李诗系》)
根据所检索语料:
朝代北宋金元明清及民初形式诗诗曲杂剧、话本、小说小说“懒”与“得”相邻出现51145360已成词10143356
由上,“懒得”一词应为口语词汇,在宋诗中散见,因此其成词期应不晚于北宋。明清时期,俗文学发展繁盛,话本、白话小说等大量创作刊行,“懒得”多出现于人物生活对话中,也因此在书面文献中得以保留,在使用过程中用法逐渐固定,直至现在仍保留在现代汉语口语中。
二 语法及语义特征
1.根据语料,“懒得”出现时,其后一般会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懒得”本身表示说话人不想、不愿的心理状态,作句子的核心动词,因此一般把“懒得”看作是能愿动词。但是通过对现有语料进行检索,我们发现了如下几个例子,使用时其后未加动词。例:
有人在彼,你可放心去。”说做生意,朱恺也是懒得,但闻得苏州有虎丘各处可以顽耍,也便不辞。(明 陆人龙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
本囊暂寄你处,我另日来取。”姊姊道:“你身子懒得,何不叫外甥驮去。(明 陆人龙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
媚娘道:“为何?”江采道:“我心上懒得。”媚娘道:“要紧之际,不可如此。”江采道。(清 嘉禾餐花主人《浓情快史》)
句中“懒得”其后未加动词,但不排除口语中省略动词的可能性,另外,这三例所占比例为0.6%,因此不对结论构成否定。
现代汉语中仍然符合上述要求,“懒得”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时,后面必须加动词,且为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2.“懒得”本身已经表示说话人不愿意的心理状态,所以不能用“不”等否定词修饰,也不能受副词“很”修饰,自身不能重叠,也不能接否定式。以上结论在语料中均得到了证实。
3.《现代汉语词典》中“懒得”一条,释义为:厌烦;不愿意(做某件事)。《现代汉语八百词》中解释为:不想(做某事)。对现有例句进行分析,不同语境下“懒得”出现情况及使用条件有轻微的差别,因此得出初步的结论,“懒得”一词应有多个义项。归纳如下。
义项一:
贵妃不在跟前,便觉举眼凄凉,酒也懒得吃,歌也懒得听,舞也懒得看。(清 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
这夜宝钗在灯下刺绣,想起丈夫,心中酸苦,就懒得做花,怔怔的自去安歇。才朦胧睡去,见宝玉走(清末 兰皋主人《绮楼重梦》)
虽零零星星的补习了一年,仍是不能及第,赌气懒得再学。 (不肖生《留东外史》)
现在,我国母哭得死去活来,我父王连饭都懒得下咽,姓杨的,我妹妹的尸体己装入了棺匣。(张贺芳《小五虎演义》)
上述几例,话语语境有共同点:贵妃不在跟前,因此皇帝感觉眼前凄凉,不愿吃酒、听歌、看舞;补习一年没有及第,因此心灰意冷不愿再学;亲人去世,因此父王极度悲伤没有心思吃饭。对象受某些事影响,主观上感到心灰意冷,情绪消极,因而不愿做某事。
义项二:
到镇江,已经晚上八点钟,看着不能过江,我也懒得到街上去了,就在趸船上住了一夜。(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说着,又连连地欠伸着道:“我欠精神,懒得讲话,妃子且请回宫,待寡人休息些时,进宫来。(清 许啸天《唐代宫廷艳史》)
几日来,一到下午便不愿动弹,话也懒得说,只说眼睛胀痛。所以我已吩咐:不必按礼。(清尹湛纳希《一层楼》)
由于精神欠佳,因此“懒得说话”,说话人“不愿动弹,也懒得说话”,由上述例证可以发现,话语情境是客观的现实情况或身体状况不佳致使说话人不勤于或不想做某事。
义项三:
吃了一惊,暗想道:“一定这狗才料我病势渐凶,懒得伏侍,逃走去了。如今教我进退两难,怎生是好。(明末冯梦龙辑《醒世恒言》)
妙能道:“罢呀,屋子里恶臭的,谁也懒得进来。将太太们熏坏了,那你就是个乱儿的妈。(清 陈少海《红楼复梦》)
“你们这种男子,谁不是图哄着女人玩的?我也懒得问你,以后我若遇着你和那淫妇只要说了一句话。(《留东外史续集》)
萧熙寿道:“你不信是这种昧心钱,用起来如撒砂子一般。咦,我懒得说你了。(民国 不肖生《留东外史》)
上述几例都有一个共同点,说话人感情饱满,语气强烈,如“这狗料我病势渐凶,懒得服侍”“屋里恶臭,懒得进来”“我懒得说你了”。从话语情境中可以看出说话人不愿、抵触甚至是厌恶的心理状态。
通过概念要素分析法,可以看出其中的细微差别。
义项主体对象诱因伴随状态致使结果义项一人某事无兴致,心情沮丧,心灰意冷不愿做义项二人某种情况/某种状态身体乏力,无精打采不想做义项三人某种情况/某种状态产生抵触,厌恶之情不愿/不想做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三个义项出现分歧的为第三栏——伴随状态:义项一着重强调主观上的思维和情绪;义项二着眼于客观的身体状况;义项三与义项一和义项二相比,表达的情感和语气要更加强烈,主体对象因为某事内心产生了抵触甚至是厌恶的感情,因此不愿意做某事。不同的伴随状态使得“懒得”出现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内涵略有差别。到清代,“懒得”已从产生之初单纯的“不想、不愿”发展到多个义项。
赖先刚先生把其语义特征归纳为三个不同的义项,我们分析之后认为是有据可循的,这种分类揭示了“懒得”内部的词义内涵:
A.无兴致或心灰意冷而不愿意(做某事)
B.不勤于或困乏无力而不想(做某事)
C.厌烦于(做某事)[2]
4.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懒得”与“懒”在语义和语法上的联系。
嬾读书,但欲眠。(南朝宋 范晔《文苑列传上》)
纵有人相问,林间懒拆书。(唐司空图《上陌梯寺怀旧僧》)
堕髻慵梳,愁蛾懒画。(宋柳永《锦堂春》)
林冲连日闷闷不已,懒上街去。(明《水浒传》)
禹明吾是因懒去见官,只说屯上班去了,好好的住在家里,自己送珍哥到家。(西周生《醒世姻缘传》)
大凡人家使女,极是贪眠懒做,十个里边,难得一个长俊。(明末冯梦龙辑《醒世恒言》)
我是懒出门。而今在这东家万雪斋家,也不是甚么要紧的人。(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
可以看出,从南朝到清朝,都有“懒”单独作实义动词的用例,“嬾读书”“懒拆书”“懒画”“懒上街去”“懒去见官”“懒出门”,其后均加动词,用法同“懒得”类似。
从词义上来讲,《汉语大词典》对“懒”有如下解释:(1)怠惰,不勤快。(2)没兴趣,不愿意。(3)疲惫。(4)读作[lai53],嫌恶。即下图:
我们也可以将“懒得”义制成表与之进行对比:
由上图可知,“懒”有[+懒惰][+懈怠][+嫌恶]等几个义位,这与“懒得”的义位是基本重合的,尤其是“懒”中的[+嫌恶]这一义素,虽然较少使用,甚至在现代汉语中这一义项已经消失,但其仍保留在“懒得”一词的义位中。
世上那些阔少爷想做官,州县太烦剧,他懒做;再小的,他又不愿意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状》)
我本来怕理这等事,也懒得理。(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四回》)
上例中,同一篇小说里,既用到“懒得”,也用到“懒”,两词出现语境相似,语义内涵、语法功能均相似。
“懒得”属于“X得”族词中的一个词。我们可以从“X得”族中的几组词里窥见“得”在成词过程中语法化程度的差异。在“赢得”“博得”“值得”“难得一类词中,“得”读阳平,与前面动词所占音步是一样的,有获得义,即“得”的原始义。“懂得“,”认得”“晓得”等一类词中,“得”读作阳平,但并不能占到一个音步。词义发生转变,释为“能够,可以”,意义开始虚化。[1]“懒得”一词中,“得”读作轻声,轻声音节具有粘附性,不能自成音步,只能附着在别的音步之上,形成节律中的“黏着形式”。[3]从意义来讲,“得”已丧失了实际意义。
由此,可以看出 :“懒得”一词中“懒”承担了词义信息和语法功能,而“得”已完全虚化,附着在“懒”上,因此相较于其他“X得”族词,“懒得”中的“得”虚化得更加明显和彻底。
注释
① 这里的懒得指的是“懒”与“得”均作实义动词连用时的情况。
[1]李冰冰. 现代汉语“X得”族词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赖先刚. 浅说“懒得VP”[N].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5).
[3]吴为善. 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N].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2).
[4]杨琳. 能愿动词“懒得”的功能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10(8).
[5]朱春秋.“懒得”的同行异构分析 [J].安徽文学,2010(7).
[6]蔡甜. “可是”“但是”“只是”的词汇化[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7]王鸣宇. 现代汉语“可X”式双音节的词汇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Class No.:H1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Lexicaliz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Word Lande
Li Sixi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 070000,China)
Chinese word “lande” emerge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t was used in the novel and the meaning is complete and fixed. They play some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main words. Similarly, affected by the word ‘de’, the actual meaning has been unimportant.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word ‘lande’ is more obvious.
Chinese word Lande; lex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
李思贤,在读硕士,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1672-6758(2016)08-0131-5
H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