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社办报刊: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2016-08-16新华社供稿

传媒 2016年7期
关键词:报刊新华社

文/新华社供稿

新华社社办报刊: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文/新华社供稿

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是新华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新华社党组高度重视,认真组织所属社办报刊全体同志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切实用以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履行新闻舆论工作“48个字”的职责使命。各报刊积极与党中央和领导机关要求“对表”,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新华社社办报刊的重点是继续牢固树立政治家办社的原则,保持新华社报刊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格;同时,积极应对新闻传播格局变化,发挥品牌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媒体融合,实现报刊发展的新跨越。

新华社社办报刊现状

目前,新华社编辑出版并公开发行的报刊有22种,按内容定位大致分为以下4类。

综合时政类9种:《新华每日电讯》《瞭望》《瞭望东方周刊》《环球》《半月谈》《半月谈内部版》《时事资料手册》《参考消息》《国际先驱导报》。

财经类6种:《中国证券报》《收藏投资导刊》《上海证券报》《经济参考报》《财经国家周刊》《中国名牌》。

都市类3种:《现代金报》《北京参考》《品读》。

其他专业类4种:《中国记者》《世界军事》《摄影世界》《中国传媒科技》。

多年以来,新华社社办报刊严格执行党的宣传纪律,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利用新华社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根据报刊定位,实现多样化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广受好评。《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瞭望》《半月谈》等成为全国著名的时政类报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记者》等成为专业领域的知名报刊。社办报刊成为通讯社业务重要组成部分。

但不容忽视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报刊正在经受严峻挑战,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渠道创新等实现突围,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的工作措施

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新华社社办报刊的重点是继续牢固树立政治家办报办刊的原则,保持新华社报刊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格;同时,积极应对新闻传播格局变化,发挥品牌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媒体融合,实现报刊发展的新跨越。

总体要求。第一,贯彻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刊要求。在各项工作中,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着力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忠实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高政治定力。

第二,提高把握时度效的能力和水平。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根据事态发展不同阶段把握报道节奏、明确报道着力点。把握舆论引导的力度和分寸,加强报道调控,做到精心、精准、精确、精当、精巧,防止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增强舆论引导的实际效果,把群众口碑、社会共识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效果的标准,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亲和力、感染力。

第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坚持创新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根据各个报刊的不同定位和受众群体,灵活运用各种报道体裁,综合运用多种报道形式,积极发展新媒体业务,创新可视化表达,更好地把导向要求和传播效果紧密结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和新技术手段,提高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水平和支撑引领能力。强力推进报道资源聚合、生产流程融合、采编力量整合,构建更加完善成熟的全媒体业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流舆论矩阵。

第四,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主动引导舆论,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充分发挥新华社报刊在新时期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一是精心策划重大主题报道,全面客观准确生动地解读和传播“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十三五”规划、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军队改革、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建党95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辛亥革命105周年等重大报道;二是认真做好重大涉华敏感问题报道,积极稳妥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三是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做好G20峰会、APEC会议、东盟系列峰会报道;四是组织好国际热点问题报道,以独特内容与特殊品牌在国际新闻竞争中独树一帜。

严格导向管理。第一,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新华社党组加强对社办报刊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重点选题汇报。社总编室通过编务会、汇报会、专题报道策划会等加强策划指导,通过月报、季报等加强落实督办。各报刊领导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确保头脑清醒,对大是大非问题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坚持传统报道和新媒体报道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刻度,绝不给错误言论提供传播空间。

第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于新闻采集、撰写、编排、发布各个环节,落实到记者、编辑、一读、终审发稿人身上,做到层层把关、人人负责。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发声、敢于斗争。对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回避、不绕弯,及时跟进、深入分析,主动发声、解疑释惑。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坚决回击、以正视听。在新闻报道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

第三,强化报道安全管理。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和采编流程,强化包括报刊新媒体在内的各个端口的采编、审核、发稿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三审一校”制,严禁自编自审自签或越级签发,确保报道安全稳妥。报刊负责人和采编岗位各个环节切实负起责任,增强一读校对岗位力量,建立重要稿件专门核校制度,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四副两高以上)等重要稿件,需总编辑、副总编辑审签。对违反采编业务规程,并造成严重报道差错的,按规定予以问责,并在采编考核中予以处罚。

改进创新新闻报道。第一,坚持内容创新。做亮主题宣传,做活经济宣传,做好热点引导。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通过生动形式、多样手段提高报道质量和水平,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分阶段做好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宣传。深入宣传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长期向好,深入解读“五大发展理念”、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改革攻坚、对外开放、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热点难点,深度分析,主动发声。

第二,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化“走转改”活动,完善常态化调研机制,加强调研基地建设。推动编辑记者践行“三贴近”,把调查与研究融会贯通,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锻炼出过人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改革发展一线捕捉生动鲜活素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汲取用之不竭的养分,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作品。突出抓作风、改文风,大力提倡编辑记者树立清新文风、用户意识,扩大新闻产品的落地率和覆盖率。

第三,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手机阅读、数字报刊、报网融合等新媒体多业态布局,充分汇集和加工包装新华社优势新闻信息资源,增加精准服务,强化用户黏度。探索从源头端进行传统报道与新媒体产品同步策划、采集、制作机制,培养具有“跨界叙事”能力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推广“一体化指挥、一次性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元适配”的新型采编流程。《中国证券报》以“机器人写稿”技术为依托,打造移动客户端产品“中证公告快递”,组建专门队伍,加大资源投入,平稳有序推进报刊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半月谈》杂志以“校园话题”栏目为突破口,打造话题类、交互性融合产品;各报刊微信公众号丰富融合形式,在文字、图片之外积极探索音视频融合报道方式,推动纸媒向新传播平台拓展。《新华每日电讯》在新华网的二级页面升级为具有独立域名的媒体网站,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第四,着力营造创新氛围。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报刊社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为新闻报道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着力提高社办报刊全体同志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竞相创新的浓厚氛围。增强技术研发能力,推动技术平台升级换代,积极应对传媒环境和业态巨变带来的挑战。

完善体制机制。第一,完善报道评估机制。围绕提升报道时度效水平,改进效果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增强科学性、准确性、客观性。加强新华社社办报刊阅评工作,定期撰写效果评估报告,通过新华社内部渠道向编辑记者作出反馈。围绕主题报道、典型报道、成就报道、突发事件、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加强业务点评和专题研究。

第二,强化考核激励机制。严格执行新华社考核奖励办法,将转载情况、社会反响等作为报道考核的重要指标,发挥考核机制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发挥“新华社十佳编辑十佳记者”“长江韬奋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名编辑名记者评选激励作用,不断提升采编人员荣誉感和自豪感。继续开展“采编业务回头看·我的代表作”等业务交流探讨活动,鼓励全体新闻采编人员献身新华社事业,奋发有为、创新创业,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色业绩。

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按照学习培训全员、全覆盖的要求,分三个层面进行培训:自3月28日至7月8日,新华社所属22家报刊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专职副书记分4期参加新华社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社办报刊83名终审发稿人分7期参加新华社终审发稿人培训班学习;各社办报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订本单位全员培训计划。重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提高对新闻报道时度效把握规律的认知,并在日常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分主题地组织业务练兵、研讨交流等活动。

第四,加强督查落实机制。强化采写、编辑、审发、核校各环节管理,让制度成为防堵差错的“防火墙”。严格执行稿件编发规程,规范岗位设置,合理安排人力,确保专人专责。强化报刊社一把手报道安全第一责任人职责,加强终审发稿人日常管理,实行“全方位”“全流程”管理,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覆盖到所有发稿终端、所有传播载体,落实到采写播发各个环节、采编审签所有人员。杜绝虚假新闻,强化报刊质量监督工作,特别要严格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处理涉及敏感问题的报道,进一步细化需送审稿件范围和类别,提高敏感问题稿件送审意识。严格执行“三审一校”制,层层把关,严防差错,确保守住报道安全底线。树立问题导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社办报刊阅评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加强社办报刊所属新媒体管理,统一尺度,防范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杜绝“三俗”现象。

第五,改进采编队伍建设机制。强化各报刊主要负责同志“首席记者”“首席编辑”定位,督促其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写稿件,重大报道靠前指挥,重要稿件亲自把关,发挥好“带头羊”“领头雁”作用。提升终审发稿人履职能力,提高采编人员的新闻信息采集能力、判断能力、加工能力、解读能力、把关能力。加速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立年龄层次合力、知识结构全面、善用现代传播手段、会使“十八般兵器”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体系梯队。

猜你喜欢

报刊新华社
中国百强报刊
中国百强报刊
百强报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新中国六十华诞大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