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堂融入体能训练内容的探讨

2016-08-15佟双艳

考试周刊 2016年62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目标体能训练

佟双艳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论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课堂融入体能训练在教学目标确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完善等方面展开探讨,结论显示:高校体育课堂融入体能训练可行可操作,体能训练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值得推广与实施。

关键词: 高校体育课堂 体能训练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1.背景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基本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等重任,经历多年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索,高校体育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方面取得诸多成绩,高校体育课程也越来越受重视。但是,没有反思就无法前行,透过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体质健康逐年下滑这一基本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实高校体育工作还远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境地,体质健康促进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基于此,高校体育任重而道远,而作为高校体育核心的体育课堂则需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合理化完善与构建。体质的核心是学生的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必须重视学生的体能训练。在“终身体育观”和“快乐体育”等指导思想下,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片面追求体育技能的教授和学生各方面兴趣的培养,体育课堂普遍运动量小,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而且在现有模式下,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监控和管理不够完善。多种因素造成高校体育课堂的基本功能缺失,要改善学生体质现状,必须适时适度将体能训练引入体育课堂。

2.体能训练的范畴解析

体能这一名词是体育界最常见的词汇,其最初的缘起应该是来源于美国(physical fitness)的概念,而我国很多专家也将体能作为运动训练领域的重要部分,田麦久先生和茅鹏先生在其著作中论述“二元训练”和“一元训练”理论的时候,将体能作为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中最核心的分支。体能的范畴,是基于先天获得性和后天锻炼性两个维度界定的,从广义来说,应该涵盖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智能,而从教学与训练的实践看,狭义的体能就是指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体育教育领域,发展运动技能与促进体能提高是基本目标,而体能训练的实质应该是运用基本身体练习方法和锻炼手段,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和各方面身体素质的提高,重点应该是锻炼心肺机能、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性和柔韧性。

3.高校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能训练的基本模式

3.1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目标,重视体能训练。基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高校体育课程将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教授运动专项技能为主,前二十年高校体育教改的成果之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弱化竞技,快乐体育”,这一片面追求形式化的目标设置不得不为当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每况愈下的现状承担一定的责任。脱离开以基本的身体练习和身体素质训练为主的体能训练,运动技能的学习达不到很高的程度,只能形成低层次的表象水平。身体机能和素质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高校体育课堂应该回归体育的本质属性,“野蛮学生的体魄”,将学生体能素质的提高作为体育基本教学目标的首要核心。

3.2课程内容设置既要保证学生兴趣培养,又要坚持体能水平提高。培养学生的基本体育兴趣,是实现终身体育观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动机,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驱力。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非常注重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近年来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多是围绕学生体育兴趣开设,轮滑、拉丁舞等新兴体育项目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热烈欢迎也佐证这一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以游戏手段和自主练习为主的体育项目课程,在学生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堂体育课下来,很多学生汗都不出,那么这个课程内容的设置合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培养学生兴趣的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置一定要一定的练习量和强度,要满足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对学生体质状况的事实,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很多高校将体育课程的设置逐渐转为实用性强的项目,比如厦门大学首创爬树课,一些高校开设的攀岩课和定向越野课等。

3.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善与创新。将体能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堂,很多人持肯定态度,但是一提及体能训练的教学方法时,就显得一筹莫展,体育训练一直以来被冠以枯燥乏味、身心俱疲的代名词,即使是专业运动员,一听说要进行体能训练也是毛骨悚然,何况普通大学生。这充分说明传统的体能训练在方法和手段方面的缺陷,正是单一枯燥,缺乏动态调控的训练方法导致体能训练难以被愉快的接受。现代体能训练理论和实践已经取得长足发展,无论在训练的方法、训练的器具还是训练的效果上,与传统的体能训练已经是天壤之别。传统的力量训练,离不开厚重的杠铃片,而现代力量训练已经发展到靠自重和弹力带等轻器具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力量训练效果,而且手段多样,过程轻松。传统的耐力训练离不开大运动的跑圈,而大量实践证实高强度间隙训练(Hiit)对提高有氧耐力的效果同样显著,这种训练耗时少,操作简单,很适合体育课堂开展。此外,以流行的平板支撑(Plank)为代表的对于身体形态和姿势调整方法,都易于操作,有利于学生长期坚持。由此可见,体能训练并不可怕,只要掌握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体能训练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4以评价促提高,调动学生体能训练的积极性。高校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以学期末的技术评价作为总结性评价,这种方式既忽视了学生的提高幅度,更忽视了对于学生体能提高的促进,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是一种压制。评价应该作为一种促进锻炼的方式,应该重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的提高值,建立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态评价机制,将提高幅度作为评价的核心。

4.高校体育课堂中进行体能训练的注意事项

基于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现状,高校体育课堂融入体能训练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几个问题务必厘清:其一,摆正运动技能培养与体能提高两个目标的位置,不能顾此失彼,体能是基础,技能是关键。其二,树立“以人为主”的学生主体教学观,在体能训练过程中重视因材施教,注重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其三,坚持不懈,体能素质的提高有一个过程,重视过程评价与监控。

参考文献:

[1]俞香顺.“强化体能”是体育的本质与目的——张洪潭教授学术访谈录[J].体育与科学,2013,34(2):22-25.

[2]莫智千.体育技术学习与体能发展问题的研究[J].体育时空,2015,(16):134.

[3]李越.体能训练在高校体育课中的作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23):192.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目标体能训练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