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6-08-15李明堂李翠兰刘金华

现代交际 2016年1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校

李明堂 李翠兰 刘金华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推动了国家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各级学校教育教学都非常注重个性化创新。而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个性化教育实现的重要途径,其强调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这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务必加强高校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且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我国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 个性化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4-0231-02

中国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中央一号文件自2004年以来连续聚焦“三农”,农业的发展方式改革及其结构调整已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农科院校,应不断加大农业知识普及和创新,积极推广各种新型农业专门技术应用,且应不断增强特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注重创新型农业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推动我国农业转型与升级。党的十八大提出:以创新推动发展,以便促进现代化农业突破,从而有效改善资源与环境方面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亦强调:让一切想创新、能创新的人有机会有舞台,更深层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我国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这也说明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人才战略落实的重要途径,更是农业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内容。因此,分析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农业型高校就业形势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一直是个问题。近年来国内经济增速变缓,就业总量却不断增加,这时就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这三个方面的压力导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根深蒂固,有许多农科院校毕业生都希望自己能跳出“农门”,从而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时其自身专业优势就不能发挥,最终陷进被动就业状态中;加上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并不高,大都是妇女与中老年人,缺乏具备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生产管理技术的青年才俊。为此,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了“谁来种地”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对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并摸索出适于资源环境类的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型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二、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依据

(一)学生个性发展

可以说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多层次、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能性。通常每个人的自身遗传特征及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都是不同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个体有其相应的共性,但个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时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智力能力等均是不同的,而高校中的教育教学应全面分析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大学中的学生来源均是不同的,且其社会与家庭背景亦是不同的,自身能力基础和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他们往往有着各自的思维模式与思维方式。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农业院校中的人才培养应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深层次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相应的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具备相同的价值取向

刘兆明、尚磊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格的前提。个性化教育属于创造性培养,创造性是人类非常优秀的品质,属于个体独立自主性及其自主能动性呈现的最高表现。着眼于个体来讲,一个学生的成才与其自身创造性息息相关。创新是基于具体个性呈现的,如果缺少自身独特且鲜明的个性,这时谈创新则是遥不可及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充分发展与呈现。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而个性化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相同的,个性化教育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将创造性作为个性核心品质来培养。如果个性教育时不注重创造性培养,这时的个性教育就会陷入误区。在这两方面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并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品质和个人创造力是正比关系,个性创新中的个性品质越强,其自身创新性亦随之增强。

三、农业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学习交流平台的建立

学校应积极构建相应的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学校应积极组织各类参观学习,比如学校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校亦可邀请优秀企业家或者是行业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学生也应积极主动地去各大企业实地观摩。采用不同的参观交流方式让学生深层认识我国现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引导学生详细分析我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该怎样实现,从而确定适宜于自己的创新创业定位。

(二)加强企业日常管理参与度

创业场地是实践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农业院校的实验农场和校外实习基地。通过5年的实践探索,我们与20多家企业或单位建立了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文明在大三暑假或大四毕业实习期间,选派优秀学生到这些企业单位实习一至三个月时间,让学生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从而加强其自身的自主创业意识。不管学生毕业之后从事何种职业,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人都会涉及到管理问题。对此,将学生分配至不同的企业中,提供不同的工作岗位,让学生与不同的人接触,并有效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积极参与企业中的日常管理。在此期间,学生能够真正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可以学习到许多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学生亦可对企业中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而企业负责人亦会酌情考虑。学生对企业及其运营模式的全面了解,可快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

四、加强学生对农业高新科技的接触

学校应不断加强学生对农业高新科技的接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现代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稳定生存都必须依靠创业者自身的管理能力及社交能力与吃苦耐劳精神来实现,不过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企业加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学生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大都是滞后于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更接触不到高新科技,从而缺乏科技创新支撑力,这也是许多农科院校大学生未能成功创业的关键。学校应加强学生对农业高新科技的接触,让学生与农业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技术和绿色农业技术等多方位接触,引导学生更详细地了解生态农业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技术等,这样学生才能与国内外农业高新科技零距离接触,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理念,让学生紧跟现代化社会发展下的农业发展。

(一)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现代化学习及生活环境变得十分优越,而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展现自我,且不顾及他人的需求特点。在实验教学和教学实习中,要让学生挑战自己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把学生分成小组,并选择小组长;合理分配每个成员不同的任务,例如甲同学查资料,乙同学依据甲同学的资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制定试验方案,丙同学再根据乙同学的方案提出问题进行修改,做实验的前半部分,丁同学根据丙同学的试验结果,调整出新方案然后继续试验的后部分。注重将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及时运用于实验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采用分组教学、分工合作的实习模式,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产生直接的、直观的感受,然后通过体味、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真正把知识弄懂,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团队则意味着精神契合,其目标更具一致性,行动上应积极配合,遇到困难时则应互相鼓励,这时尽管有学生心情低落,但因为团队荣誉感就会互相鼓励,这样学生们就能不断坚持。团队合作精神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这时就能实现良好的学习迁移,从而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良性循环。

(二)加强学生农业创业兴趣激发

当代大学生对农民的印象均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多学生都觉得农业非常枯燥,有的认为农业没有发展前景,从而对农业行业失去兴趣,转而去其他行业寻找从业机会。学校应以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着眼长远,抓住机遇,超前规划,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改革评价制度,改善培养条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能够胜任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和就业指导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学农爱农”,鼓励学生为国家“三农”贡献力量。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丰富的资源,建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服务的实训平台,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等提供空间和资源支撑。聘请基层技术人员、企业高技术人员为实训平台特聘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向他们请教,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并强化各种实践训练,从而在创业、就业、继续深造中极具变通能力,使得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这样才能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学方式改进

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现状看,还有不少大学生并未真正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蜕变。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差,基本上都是“考生”,为学分而学,因考试而学,主动学习能力差,更不能自觉去获取新知识。要尽可能地转变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思想源泉。教师应全面总结教学方法与经验,大胆创新教学方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获得实质性教学效果。学校应大力提倡课堂分组讨论、参与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传统的“自学—辅导”和“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讨论、交流),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以合作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基于教与学理论的实践应用,更强调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视频资料、实物观察、科技文献等等,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式学习,旨在于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证明,根据学生的兴趣自愿组合, 构建小型研讨班, 可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学分制改革

建立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尽可能地突出学生个体的特性。而加强学分制,有利于建立促进个人发展的教学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且形式更加灵活且开放。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综合素质教育思想,并不断追求知识与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而学分制中,学生均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并设立课外创新学分,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各种创新与科研活动,且将其纳入创新实践学分计划中,从而深层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便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五、结束语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现代化高校发展则应强调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传统人才模式改革应不断创新。尽管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但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水平还有待提升,这也说明分析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对农业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了简析,提出了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依据,探讨了农业型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辉,许慧.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湖南农业大学“农经创新实验班”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0(06).

[2]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03).

[3]张毅,石玉,李兴桃,王军娥,侯雷平.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5(10).

[4]赵勇,张发文,苗蕾,王谦,吴明作.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05).

[5]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03).

[6]刘兆明,尚磊.论高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校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