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材插图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16-08-15池淮清
池淮清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 365100)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每个章节除去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或直截了当呈现问题之外,还编排了大量彩色插图,重点突出,主题鲜明,内容精炼、科学,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活泼和艺术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结合生物学教学,例谈如何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功能,引导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图文结合,通过插图所传递出信息帮助理解生物学概念,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图意习惯,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例如,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插入一幅有关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图略)。教材插入这幅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个概念。那么如何利用这幅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呢?教师可以根据插图含义提出三个问题:①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③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让学生认真解读插图信息,通过解答上述问题就能准确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两个概念。当然,利用图文结合理解概念的过程,学生不能只阅读文字说明,或者只读图意,把图文割裂开来,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概念。只有做到既要阅读文字说明,又要弄清图意,图文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有的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答案却以插图代之。对这类插图,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揣摩含义,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例如,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插入一幅有关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示意图(图略),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文中却没有给出答案。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时,务必要求学生认真研究示意图,了解了科学家借助电子显微镜进行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过程: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 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因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插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过程,让学生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学生就容易掌握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这一原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一些例子来说明细胞膜流动性原理,如初中学习的白细胞会吞噬细菌说明膜具有流动性。通过研究插图含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利用插图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
教材中有些模型插图能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里插入一幅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的示意图(图略)。教师可安排课余时间,根据插图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例如,用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质盒做磷脂分子的头部。去掉药盒表面的腊壳,用解剖针在盒子两半的扣合处打两个孔,穿过铁丝或电线,使铁丝或电线成为磷脂分子的尾部。再在盒子扣合处以及与盒子扣合处相垂直的方向打上两组孔(每组两个孔)。每一个盒子都这样做。用较长的铁丝把盒子穿起来,并扣上两半盒子,排列在一个水平面上,这就做好了“磷脂单分子层”。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个“磷脂单分子层”,这样就做成“磷脂双分子层”。学生在制作“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过程中,便能更好地理解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便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让学生按照示意图要求亲自动手做一做、试一试,还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
4 利用插图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教材里一些章节为了检查学生对新课内容掌握情况,特别设置图表题,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学生通过解读插图含义,获取知识,解答问题,就能提高学以致用能力。例如,必修1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里“技能训练”栏目插入一幅图表(图略),要求学生解读图表并回答问题:①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②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③你是如何作出以上判断的?
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分析插图信息,解读图表数据,理解坐标中每个柱形图的含义,从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通过分析插图信息,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以致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