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大学教与学的变革研究

2016-08-15侯凤珍

关键词:开放教育变革互联网+

侯凤珍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互联网+”环境下开放大学教与学的变革研究

侯凤珍

(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1)

[摘要]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为学习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在“互联网+”浪潮中,开放教育要想凸显其成人教育领域的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推动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和原有的基础,挖掘教师潜能,分析多样化、多形式的学习需求,搭建好信息化支撑平台,主动走出去,与政府、社区、行业、企业联合,通过学习制度、办学理念和内部机制体制变革,寻求更大、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开放教育;变革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既是互联网与其他传统行业的相加,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业态[1]。2015年在“互联网+”概念的催化下,“互联网+”教育备受关注,各种形式在线教育发展呈现飙升之势,互联网究竟给教育带来什么?开放大学的在线教育怎么教、如何学?教师的工作有哪些转变?为了求证这些问题,进行了如下的研究。

一、 教育与技术革命

关于由技术引发的教育革命,目前有两种说法。说法一,四次教育革命(上个世纪末,蒋笃运和赵桂英两位学者提出)。第一次教育革命出现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过渡期,为了采掘和渔猎,人类学会了使用石器,于是出现了刻在兽骨上的文字(约公元2世纪时期);第二次教育革命出现在农牧养殖时期,其标志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约公元6世纪);第三次教育革命出现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也可以称机器工业文明时期,其标志是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起源于16世纪欧洲)。当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之后,由此引发的教育革命,为第四次教育革命。此次教育革命出现在工业革命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时期,也即信息智能文明时期。说法二,三次教育革命[2]。第一次教育革命,从原始的个别教育转向个性化的农耕教育,其教育特征表现为,教育要素来自同一位老师,在一个老师教育下完成。第二次教育革命,从个性化的农耕教育转向班级授课式的规模化教育,其教育特征表现为,教育要素来自同一所学校,在一所学校内完成。第三次教育革命,从规模化教育转向生态化、分散化、网络化、生命化的个性化教育,其教育特征表现为,教育要素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教育过程可以跨国、跨校完成。

无论哪种说法,当前的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变革,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为特点,教育对象由“数字移民”“数字原住民”混合而成;教学环境由线下的有形课堂变为线下线上结合的“O2O”环境;教学资源从纸质文字教材为主,向多种媒体资源共存转变;教学模式由以“教师和教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学生和学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在信息智能文明时期,微课程、慕课、翻转课堂、创客将成为最新态势。微课程是信息环境中的教学资源,慕课是在线教学平台,翻转课堂是教学方法论,创客则是最终的培养目标。它们涵盖了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和终极目标,无疑成为教育变革的最大亮点。由此会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全新变化,即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向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体验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转变。

显然,技术在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呈现方式和教育产品的传输方式。尤其是“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它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从人才的培养、选拔到使用、考核和评估都会有大的变革。

二、“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教育的革新

教育革命引发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已经被国内外教育界的探索与实践所证明。那么,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的开放教育,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支撑,面向全国广大求学者开展远程教育。在此次教育革命中是否也要有一个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呢?

2012年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其中的战略重点就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的核心支撑。这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能够为开放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广播电视大学从成立之初始终秉持“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办学方针,是“有教无类”的体现,但是为广大求学者提供无障碍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依然受限于机会和条件。互联网的普及,为广播电视大学面向社会各类成员更新知识和掌握技能,接受终身教育,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也为个别化、多样化教育需求开辟了空间。而且由于互联网技术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会更多地从学生和学习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使“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以实现。与此同时,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都会发生改变。教师将从一心传授知识的工作中摆脱出来,更好地致力于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潜心于教学改革研究,培养人才、激发人的潜能);学生将突破身份、时间、空间的限制,接收到适合的、有用的优质教育资源,使“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变为现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将更为平等、融洽,教学相长也会注入新的内涵。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启发、促进,从而增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达到共识、共进、共享,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成长。

信息技术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式教学成为重要教学手段。创设优良的教育教学环境,发挥资源平台、备课平台、学分平台、教务平台、学习平台、监测平台等多个平台的数据时时交换和共享功能,在“三网合一”(天网、地网、人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六网融通”(网络教学团队、网络核心课程、网络学习测评、网络教学管理、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学习支持)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技术在开放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搭建开放大学的信息化支撑平台是核心,也是“互联网+”开放教育落地生根的切入点,它包括云、路、端三方面内容。云是资源,指开放大学教育云,涵盖了开放的、海量的、优质的、共享的教育资源和课程学习资源以及资源服务;路是途径,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网、虚拟专网;端是接收器,指各种学习终端,如电视、手机、电脑、电子词典、MP3/ MP4、ipad等。信息化支撑平台的有效运用,会形成良好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同时创设出优良的教学技术支撑环境,为需求者学前分析与学习跟踪评价,教师开发学习资源体系、设计课程知识点以及实习、实训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也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更多交流和互动的信息空间。

三、开放教育教师与教师工作的转变

教师的转变源于教师工作的转变。原有的教师工作是预设性的,“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教育教师的工作是研究性的,其角色、作用以及能力和素质要求都有较大的变化。

从角色作用看,如果说慕课或翻转课堂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促进从“教”到“学”的转变。那么,未来的开放大学教师更像一个导师,从以“教”为主到以“导”为主。教学准备时,要做生源分析;制作资源时,教师需要与导演、摄影、美术、视频专家合作,才能做出好课来;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释疑解惑,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周期(或单元)学习完成以后,通过学习效果大数据的分析,了解资源制作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调整预设性资源,增补生成性资源,改进教学辅导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这样的开放大学教师可以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教学设计师。是从事教学媒体设计工作的人员,他们能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化方法(systematic methodology)设计出学习事件的具体内容。如多媒体视频材料(包含数字化教材、培训课程、电脑游戏等)的设计、印刷教材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第二类是教学讲师。负责课程知识与技能的供给与服务。识别、遴选、提供优质的线上学习资源,制作适合的课程辅助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全天候答疑解惑等。同时,接受教学设计师的培训。第三类是助学师。利用云计算和各种学习端的数据分析,从事与专业、课程学习相关的事务性工作或者研究。他们的工作分三个阶段完成,入学前的调研是第一阶段,了解求学者的专业基础、职业经历和现状、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愿望,测试其知识、技能、人格,对专业选择和学业完成提出建议和指导。学习中的行为监测是第二阶段,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程,督促并提醒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三阶段是学习后评估,通过课业成绩和学习行为,对学习者进行阶段性总结,让其全面客观地审视自己。同时,将总结报告提供给教学讲师,以便改进教学策略,更好地完成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从能力素质看,首先是德性要求。未来教师的任务,重点不在“教”,而在于“师”。师者,有师傅、师德之意,是榜样、示范者和引领者。教师要修身有为,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哲学,将平凡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一个远大的目标联系起来,从全新的角度看到平凡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要有引领社会公德的德行和能力,淡泊名利、与人为善、真诚友爱,用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递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用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络阵地,与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弘扬真善美,传播开放大学特有的大学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能力要求。“师”有导师之意,就是指导、帮助、引导的意思,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要有较高的德行修养,还要有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学习和创新能力、组织和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五种能力。这样的教师必定是有终身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的人,是有开放和包容心态的人,是有协同创新思维的人。作为开放大学的教师,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必须从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出发,从学习者及其学习的角度考虑和解决问题,实现以“学和学生为中心”的转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数量多和质量优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即组织、引导和促进学习行为。二是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科研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借助科研可以获取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趋势,了解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有利于在教学中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将科研能力迁移到教学中,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三是从课程的教学执行人转变为课程的设计开发者。开放大学的教师需要打破教学与课程彼此分离的状态,不仅作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更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不同求学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套餐。四是从教学效果的考核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跟踪者。

四、开放教育学习需求的转变

教育发展到今天,受教育权逐渐由被动向主动转变,人们开始强调教育对于自身的意义,并根据不同的利益与偏好提出诉求。此时,教育对个人而言具有了一种主动性、自觉性,意味着人们对教育需求提出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如:按照不同的需要和兴趣,选择教育形式和学习形式、选择教师和课程、选择知识模块和技能。

(一) 多种形式学习需求。互联网发展,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4年底全国网民数量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其中10~39岁的网民占比78.1% ,67.4%的网民拥有初中和高中(含技校和中专)学历。《第 3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2014 年6月,全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者占比83.4%,超越PC 机整体使用率80.9%。2015年微信用户数量超过6.5亿人,月平均活跃用户超过4.7亿人。这些数据表明,在未来的学习形式中,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将普遍存在。

在线学习,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在通讯技术、微电脑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所构成的电子环境中进行的学习。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是必备环境要素。移动学习,是借助于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或开展学习活动的方式。它是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和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Pocket PC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与其他学习形式相比较,移动学习具有学习便捷性、教学个性化、交互丰富性、情境相关性等特点。泛在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能够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任何信息的方式。最早由美国的马克·威士(Mark·Weiser)提出的概念。他设想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大小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无线通信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进行学习活动。

(二)多重目的学习需求。“互联网+”时代为学习带来更多便捷,给不同目的的需求者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任务菜单,无论是出于就业升迁的证书需求者,还是再就业、转岗的充电需求者以及兴趣爱好的体验需求者,或者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者都能在“学习菜单”找到对应的任务,享受到周到入微的学习支持服务。使求学者足不出户在线学习,随时随地移动学习,或者利用闲暇时光亲临现场学习。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是“我的学习,我做主”,体现了主动、积极以及个性、互动、有趣、创新、参与和激发等特性。它会自觉地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使学习不再被动和枯燥乏味,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技术与教育融合带来的改变,包围在人们身边,让大众感受到学习的益处和便利,如社区、公园、广场上各式各样的课堂、健身、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大众生活中的学习方式[4]。互联网时代,学习更强调体验,做中学,学中用,为了求得某种结果而进行的主动和被动的尝试。强调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强调动手动脑,呈现的是做中教,做中学,边学边用。强调个人与团队的合作、思考、创意、设计等,提出解决方案,并赋予积极主动的行动。

五、开放大学的学习制度及理念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的推进,一种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惠及所有人、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教育模式正在萌芽:它贯彻学习者本位的理念,强调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可选择性,体现出对人的差异性的尊重与重视,追求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和种类,以适应个人发展的独特性。

为了适应开放教育学习形式及学习需求的变化,开放大学首先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学习制度,如弹性学习制度。这是一套完整的学习制度,它将自主选择提到了显著地位,让学习者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在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何地学的问题上消除障碍。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在“弹性”“自治”“学习者中心”基础上,旨在促成个人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来自主学习,具有典型的人本取向、可选择性取向和多样性取向。强调课程的知识结构合理性,并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合理组合,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要在教育理念上有较大转变。一是开放大学要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无论是面对面服务、基于媒体服务、媒体代表的服务,都能及时消除求学者在学习履历中的任何障碍,也就是给予最及时和最有力的学习支持和帮助。要有指引、跟踪、辅导、监督、评价的行为,否则,仅仅把课程通过在线传给学习者,无异于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二是要有合作包容的理念,主动走出去、弯下身,与地方政府、社区、行业、企业对接,了解教育需求,提供订单式教育服务,开发实操性、体验式学习项目,吸引众多城乡居民,参与到终身学习、快乐生活中。用适切的服务架构起大学与社会的桥梁,让人们在学中做,做中玩儿,玩中乐。再次,要有传承大学文化的担当。加强人性化的沟通,提供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绪沟通平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人文交流,将开放大学的阳光普照城乡和社会各阶层。营造和建设一种朴实的、接地气的大学文化,用开放教育的大爱关注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关注普通人的职业成长和文化素养,关注全民的素质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中生存并发展。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来了 我们准备好了[N].内蒙古日报,2015-07-15.

[2]周洪宇,鲍成中.盘点人类的三次重大教育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4-05-04.

[3]孙昌琦.开放大学我们怎样当教师——第一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12).

[4]张少刚.i——实验创新社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6-02.

[责任编辑:张建荣]

Ope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orm in Internet Plus era

HOU Feng-zhen

(InnerMongoliaRadio&TVUniversity,HuhhotInnerMongoliaChina010011)

[收稿日期]2016-04-15

[作者简介]侯凤珍,女,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D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6)02-0111-05

DOI:10.16161/j.issn.1008-0597.2016.02.021

猜你喜欢

开放教育变革互联网+
变革开始了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法学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创新IT 赋能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