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导向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对策探析
2016-08-15史海波
史海波
(西北工业大学财务处,陕西 西安 710072)
1 高校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高校财务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财务管理的理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管理等整个过程中引入绩效的理念,通过建立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估结果的组合机制,能科学高效的资源配置,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形成绩效评估反馈机制,促进学校预算管理水平。
2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在预算绩效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健全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导致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底下,评估、监测和评价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绩效管理功能和作用的发挥,影响高校的发展。
2.1 预算管理观念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通知准备年度预算,预算执行单位提出具体方案,并最终由财务部门审查、汇总、整体平衡。在编制预算过程中,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只是被动执行,没有主动积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管理过程中。与此同时,由于各单位预算编制人员对申请预算经费项目存在了解的局限性与理解的主观性,在编制预算时难以提出客观可靠的依据,使得预算编制缺乏可靠支撑。预算编制部门缺乏绩效管理意识,预算编制流于形式,不注重产出效益,致使预算绩效管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导致学校资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失衡。并且多数情况下,学校预算成为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拨款的工具,高校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评价等管理环节没有形成一个闭环系统。
2.2 预算资金使用不当
目前高校预算支出先是以规模为基本导向,而不是以效益为基本目标,高校在申请教育经费时总是尽最大可能申请最多的经费,先申请到位再考虑如何支出,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计成本,不讲效益,年底预算经费结余较大时,为保证下一个预算期预算不被削减,不得不采取突击花钱的方式来完成指标,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而项目预算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尤其缺乏效益评估,是造成预算资金使用随意和盲目的重要原因。且在预算执行时,预算项目、预算资金支出标准、资金用途等事项被随意的调整,使高校预算管理丧失了约束力。
2.3 预算执行监控不到位
一些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强调预算的实施进度,缺乏对资金实际使用效率的监督,以及对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益的评估考核,导致大量预算资金使用存在盲目性,偏离原定预算目标。预算执行跟踪监督制度的不完善削弱了预算管理在高校中的作用,从而影响高校财务的整体性发展。
2.4 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预算重视规模轻视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重视教育经费量和速度增长尤为严重,大部分高校将教育经费的争取作为预算管理的重点,而缺忽视教育经费产出效益的重要性,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与此同时,由于预算和工作目标没有绑定、与工作绩效没有挂钩,且缺乏明确有效的绩效奖惩制度,导致各部门盲目争夺资金,加剧部门间的资金冲突,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 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改变预算管理工作模式,强化绩效管理理念
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财务管理模式要从集权管理向分权管理过渡,改变学校财务部门对资金统一管理的管理模式,合理配置财务的资金管理权,提高学院的经费自主权,激活学院办学活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合适的渠道宣传预算绩效管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编制预算的各院系、部门的绩效责任意识,将追求最大效益作为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让管理者和资金使用者实现思想上的意识转变,从关注预算的投入转为关注预算投入所带来的实际效果,最终达到成本最低化、效率最优化、绩效最大化的目标。
3.2 确立合理可行的预算绩效目标
目标是一切管理的源头,确立预算绩效目标是明确支出责任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建立明确、具体、可量化考核的预算绩效目标。作为构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基础,预算绩效目标也将是绩效监督的导向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预算申报时,应该具体细化该项经费的预期使用情况,并描述预期的绩效结果,据此制定的预算绩效目标才会合理可行,符合单位当前的实际和长远发展。
3.3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高校预算编制完成后,预算的执行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到预算绩效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预算执行监督研判制度是必要的。各基层单位经费使用必须按预算规定的项目执行,不得突破预算线规定的额度;财务部门负责严格控制各单位预算执行明细项目,确保不超支;审计部门将负责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督反馈,坚决纠正违反或调整预算计划的行为,并督促预算执行部门如期整改。同时加强考评约束,使绩效预算达到预期的效果。
3.4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结合机制。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以后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预算绩效评价优秀的单位和部门,学校将在以后年度预算安排中给予适度倾斜,来调动各单位的预算绩效水平。还要重视绩效结果的有效应用,对评价报告进行研究分析,并积极反馈,促进预算的调整和优化。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奖惩机制。高校可以对预算绩效管理出色的单位给予奖励,在校内津贴安排中给予一定的奖励,允许其提高一定的比例,强化各部门绩效意识,充分调动各部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积极性。
建立预算绩效评价问责机制。按照“谁用款谁负责”的原则,逐步建立预算绩效评价问责机制,对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未达目标的相关部门的责任人进行问责,督促反馈其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绩效管理效率,并对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3.5 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加强财务信息化,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成为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财务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财务职能的转变,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必备的财务管理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需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否则将难以适应现代高校财务管理的要求。高校应按照预算管理和信息化的要求,完善预算管理数据库,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建设满足高校工作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升高校整体预算管理水平。
总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还处于探索、逐步完善阶段,因此需要改变管理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设置科学的预算绩效方案,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建立重视结果与过程并重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来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1] 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
[2] 田志刚.高校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应用的构想[J].经济师,2013,(5).
[3] 褚贵忠.高校二级部门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探究[J].会计之友,2013,(4).
[4] 曲京山,王大勇.基于发展视角的高等学校绩效预算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2012,(32).
[5] 母丹.中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9).
[6] 武迎春.关于实行绩效预算的探讨[J].会计之友,2012,(5).
[7] 陈爱成.论绩效预算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耦合[J].财务与金融,2011,(4).
[8] 张建英.浅谈绩效管理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