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条澹泊,荒寒孤寂
——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探析

2016-08-15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人间 2016年22期
关键词:云林倪瓒笔墨

吕 静(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萧条澹泊,荒寒孤寂
——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探析

吕 静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中国绘画实践经验的总结。所谓绘画意境,是指绘画作品在艺术美的创造中所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想、审美观念及审美理想与客观物境的融合。意境是艺术作品整体所呈现给欣赏者的景真、情深、意切的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意境;中国画;艺术美;倪瓒;《渔庄秋霁图》;高逸

引言: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出现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与唐代以来精谨的绘画风格大异其趣。元代绘画更重视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以高逸为尚,强调脱俗的境界,用简括的笔法来表现有形之物所蕴涵的丰富的意境和情趣,把中国山水画提炼到一个纯粹意境化的审美高度。

一、倪瓒绘画生命精神在《渔庄秋霁图》中的体现

元代统治时期,大批汉族文人难入仕途或无意仕途,有的散淡人生,优游于世;有的遁迹山林,寂寞守志;在营造个人精神上的“世外桃源”过程中,绘画作为抒情明志的手段,便成为不少文人的选择。倪瓒和大批汉族文人一样无意于仕途,借书画以示清高,加上由儒及道及禅的思想影响,使得云林中晚年选择了隐遁江湖的漂泊生活,也因此他的个人绘画风格更加鲜明—简淡清幽、萧索高逸。

“倪瓒的画以简胜,表现出一种极其清幽、洁净、静谧和恬淡的美,给人一种凄苦、悲凉、索寞的感觉。”整个构图异常简单却很别致,整幅画不见飞鸟,没有人迹、帆影,但画中的一树一石,无处不透露出他晚年隐居在太湖之滨的情感,安静恬淡,一派空旷孤寂之感跃然纸上,画中塑造出的环境亦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绘画中的生命精神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荒寒之境。清代恽恪说倪瓒画所造之境是“真寂寞之境”[1],他的画画面极其简洁,数株古树,半枝秀竹,一湾清水,几抹远山,尺幅之间是空旷的天地山水,通常没有一点人存在的痕迹,“然而在这些极其普通常见的简单景色中通过精练的笔墨,却传达出闲适无奈,淡淡哀怨和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沉默[2]”。诚如前文所云,倪云林天性高洁率真,却偏遇乱世,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让他对人生的整体认识趋于否定。画家生平几乎不画人物,山水中也不着人物,“但恨无人可画耳!”[3]倪瓒正是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情绪交融在一起,在荒寒的画境中展露对内在生命的觉悟,从而将山水精神提高到内在生命意识自然袒呈的高度。倪瓒的“荒寒之境”中还蕴藏着他对理想彼岸的追求。

2.萧疏之境。萧疏为倪瓒绘画又一境,画家从枯处着眼,淡处着笔,逸笔草草,追求无画处的妙境。清人盛大士说:“作画苍莽难,荒率更难,惟荒率乃益见苍莽,所谓荒率者,非专以枯淡取胜也,勾勒皴擦皆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大巧若拙,能到荒率地步,才是画家真本领。”此境萧散历落,荒荒寂寂,空灵韶秀。[4]他的代表《渔庄秋霁图》风韵萧疏,格调简古,似画非画,若有若无,整个画面寥寥数笔,留有大片空白,于无笔墨处用意。他所传达的境界有超凡脱俗之韵,又有盎然生意荡于其间。与其说他表现的是景色,莫如说他表现的是心情,心境。

二、倪瓒《渔庄秋霁图》美学意境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不仅是衡量艺术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在艺术品评中广泛运用。概括说来,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征:

1.托物言志的超越美。倪瓒以山川江河为媒介,追求平淡天真,飘逸拙朴的趣味,借以抒发超然物外的淡泊情怀。画山水渔隐,寓意淡泊避世,以求无争的情怀。他的绘画以“渔隐”为主题,少了宋代的世俗氛围多了几许文人情怀。元蒙的统治下,云林不再“学而优则仕”,可谓是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此外当时道教的“清淡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的盛行,他参禅悟道,隐居山林,追求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与自然的关系日趋亲密,他笔下的山水也融入了满腔的情思,是静谧、孤寂的。

2.清净空远的氛围美。元朝时期,对境内各种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元朝的“儒道互补”,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学的禅宗思想和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在元代文人中盛行,这一心境直接反应在画面的意境中就表现为清、净、空、远的画面氛围。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画面简远平淡,近处疏林坡石,干笔皴擦,坡石的跌宕,枯木妖娆;远处摇摇几笔,画出远山,山坡如带,延展空问;中景不着一笔,空阔平淡,以大量空白表示水天一色,整幅画境界萧疏,具有超尘脱俗的韵味,空气中都充斥着倪云林的孤傲脱俗之气,营造了烟波浩渺,清寒孤寂的艺术境界。

3.诗书画意的融合美。诗和画在中国文化里,无疑是一对联系紧密的姐妹艺术。诗歌在中国文化中是渗透到各个角落的,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5]足见诗歌的重要性。他以书法之笔来写画,绘画开始成为“诗、书、画”的完美结合体,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意凭借有限的文字或形象,在虚实结合中,“摅发人思”,诱发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感情化的不尽之境中受到美的感染,领会到“景外意”以至“意外妙”。

4.笔墨韵味的意趣美。倪瓒简率蕴藉的笔墨韵味表现是营造画面意境的重要手段,讲笔墨就要提文人戏墨,笔与墨、水与墨之问的交融变幻,姿态万千就是画家心灵轨迹自然的不加修饰的真情流露。倪瓒绘画尚意,追求笔墨的韵味,不受限于形似的追求。画面的意境不仅仅是画中物体所表露的意蕴,描绘事物的笔墨本身就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意境美。线条的平滑枯涩、流动转折,水墨的干湿浓淡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趣,就是画家心境的真切体现。

三、倪瓒《渔庄秋霁图》的意境对后世的影响

倪瓒“萧疏远逸,荒寒幽深”的意境风格,不但在生前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而且在明清画坛上也产生了巨大了影响,董其昌和石涛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上,就传承了倪瓒的风格,清王原祁云:“云林纤尘不染,平易中有矜贵,简略中有精彩,又在章法笔墨之外,为四家第一逸品”。[6]以致当时江南士大夫家,以有无倪瓒的画分清浊,简直成了雅俗之分的标志。即使在西方绘画改革中国画的近现代时期,以倪 瓒为典 型的意境美都是西方画所望尘莫及的。

[1]恽恪:《瓯香馆画跋》,陈雨杨《倪瓒》,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6页。

[2]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第298页。

[3]丙刻《书云林事》称:“云林生平不画人物,惟为龙门僧复庵写龙门独步图一幅。……舍此不曾画人物也。有人问翁何不画人?云林应曰:但恨无人可画耳!”转引自温肇桐编《倪瓒研究资料》,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12月。

[4]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70页。

[5]刘墨编著《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6]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9月1版104页。

J222.2/.6

A

1671-864X(2016)08-0218-01

猜你喜欢

云林倪瓒笔墨
倪瓒题跋在书画作品中的意义
笔墨童年
图说书法(155)
元末画家:洁癖是—种生活方式
《倪瓒·墨竹诗》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