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类型与对策探析
2016-08-13卢雪
卢雪
摘 要: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集中场所,其安全稳定关乎社会的健康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由于高校的特殊性,所以高校突发事件除了具备突发事件的特点之外,还具备敏感性、扩散性、主体活跃性等特点。本文以笔者工作单位所在地——温州市高教园区为例,在高校突发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日常工作的管理,在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的前提下,探讨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类型 对策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而危及到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如果套用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高校突发事件可以定义为在高校及其周边突然发生的,给高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相关危害,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的运转秩序,甚至对整个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恶性事件。由于在校学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及其他学生自身因素,跳楼、溺水、自缢、凶杀等事件屡屡发生。有时候在一些国内外重大事件发生时,高校还会爆发政治性群体事件。如何有效预防、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是摆在每一名高校工作者面前的问题,故本文试做探究。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
公共危机的特点有易于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高频发性等特点,除此之外高校突发事件同时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比如说敏感性、扩散性、主体活跃性。这三个特征的出现与高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场所有极大关系。权威报告显示,青年人有自尊心脆弱、极为敏感、情绪多变和缺乏自制力等特点。自尊被认为是青年时期的一个重要特点。自尊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它反映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价值的认识,不只是因为“做”了什么,而只因为“是”什么。当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时,他们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伤害。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定型期。在他们的生命成长阶段里充满力量,为自己的理想而奋力追求。可是,他们对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却极为敏感,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改变他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因此,他们看起来多愁善感,有些甚至焦躁不安。青年人的情绪波动主要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不成熟引起的,当然外在的环境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原因,当他们感觉缺乏安全感,自信心不足,得不到别人认可时,他们就会变得情绪多变。自制力是一种对事物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在各种规范内趋向正当。它是一种意志力的体现,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生活不断磨炼才能擁有的。大学生如果缺乏自制力,就可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犯下错误,错误越陷越深,不可自拔。
基于上述分析,青年人的特点也决定了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也受青年人特点的影响。
敏感性: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大学生性格中敏感的一面被激发、放大。同时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生活阅历有限,当危机事件发生之后他们会有强烈的好奇心,使得看似一般性的危机事件,让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得很敏感。
扩散性:首先,从地域性来说,大学是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这群人来自全国各地。以温州高教园区为例,教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虽以浙江省为主,但也包括了全国各省的学子。危机事件发生后消息很快就会扩散全国。其次,从信息传播的渠道来看,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会成几何式的递增。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加剧了信息扩散。最后,影响力来看,高校作为高知群体和社会中坚力量的聚集地,他们的声音更容易被各大媒体说关注,扩大影响。主体活跃性:就像五四运动那样,高校的高知群体和学生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对危机突发事件极为敏感,也总能表现出一般人所不具备的敏感性、责任心和积极性。他们走在时代的前列,有强烈的维权意识和好奇心,愿意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推动事件的解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对高校日常管理的破坏,诸如台风、地震、暴风雪、洪水、泥石流等恶劣天气造成的对师生人身伤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和校园基础设施的破坏的特大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温州夏季的超强台风。
第二类是在高校内部和周边由于食品安全所造成的卫生性灾害事件,最典型的当属食物中毒。当类似食物中毒等恶性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起初极易被忽视,但一旦发生,由于其传播性快,危害性大,造成的影响也极为恶劣。如:2007年温州高教园区刚建立时小吃街的食品安全问题。
第三类是学生的群体性聚集事件,特点是:事件虽然很明显,很容易预见,可一旦爆发,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处置起来难度会很大。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当国内、国际危害中国主权的大事发生后,学生们会采取游行、示威、静坐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情绪。如1999年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到北约飞机轰炸,引发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事件。如中日钓鱼岛问题所引发的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运动,也有学生参与。
第四类是心理精神类疾病事件。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校园里的学生的心理疾病也越发显现出来。比如说采取轻生、出走等案例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据调查了解,仅温州市高教园区的一所大学每天就有至少十场心理咨询,由于咨询的整个过程都是保密的,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信赖。据该学校心理咨询的值班同学反馈,大多数都是学生自己过去预约咨询的。
第五类是校园伤害事件,或者可以概括为治安案件类。如学生冲突或者是校际冲突引起的暴力斗殴事件、偷窃抢劫事件、网络黑客等。如2016年4月发生在温州高教园区的保安与送外卖大学生的冲突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对策的几点思考
1.建立快速反应的动态信息机制与反馈系统,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完善、健全的预警体系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保障。确立“统一领导、分级主管”、“反应迅速、措施果断”和“防止激化、控制事态”等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三点基本原则和要求。还要建立宿舍长——班长——辅导员或班主任——系负责人——学工部长——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总书记——保卫处——校领导——上级管理部门的有效信息联动机制。此联动机制的确立有助于在第一时间找准突发事件的源头,对于及时、准确的解决突发事件,避免其影响进一步扩散意义重大。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在善后问题的处置上,除了校内联动,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校外联动和沟通机制也是确保危机事件合理、科学处置的重要环节。
2.积极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充分调动辅导员的作用。在上述校内联动机制中,輔导员无疑是沟通学校领导决策层和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学生的朋友、导师、知心人,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学校政策的落实者、传播者,是学生动态的监控者。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把工作做在实处,切实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生活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及早发现易于引起学生主观层面突发事件的苗头,防范于未然。当然,辅导员的个人力量也很有限,无法细微的体察到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最好能在辅导员层面上在建立一条行之有效的组合机制,将辅导员、班长、团支书、寝室长和学生干部组织起来,层层监控。同时定期、定时组织相关的汇报活动,确保辅导员能够最大限度的了解学生动态,及早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
3.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大学生群体中有心理疾病的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究其原因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据我个人经验,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大都来自贫困家庭、单亲家庭。当他们与身边的同学相处时,容易产生自卑、产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所以我们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多给他们一些呵护。学校也应该通过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或者心理工作坊等方式加强对这部分群体的健康教育。学校与各系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库,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了解这些学生的动态,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再尽量发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关心,让他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维护学校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4.妥善处理善后工作,确保突发件事处理圆满完成。意外事件的发生,对于每一位当事人和家庭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尤其是那些有失亲之痛的亲属,所以善后工作也是危机事件处理的关键一环。首先,我们应该安抚家长的情绪,让家长知道时间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家长的知情权得到切实保障。其次,对于我们在这次时间中的失职和失误做出道歉,勇于承认错误,争取得到家长的谅解,切不可相互推诿或得理不饶人,使矛盾激化。最后,对于事发周边的相关人物,如学生同寝室友或朋友,也要做好安抚和解释工作,避免不良情绪的扩散,影响扩大。只有这样,才能使善后工作得到圆满解决。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层面应该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多方联动,比如说校领导、保卫处、后勤处、辅导员和学生干部,要在短时间内做好信息沟通和处置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5.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任何危机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偶然和必然性。看似突发的事情背后定有其潜在的必然性因素。所以无论有无发生危机事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应警钟长鸣。无论是学校层面、辅导员层面还是学生班级和个人层面,都应树立危机意识和防范处置措施。正常的程序首先应该是以预防为主,不要事后诸葛亮,当救火队长。当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后,对于所有人都是反面教材、一笔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在教训中汲取养分,分析之所以酿成此悲剧的根源,每个人和部门都应做出反省,同时将此长此以往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并掌握必要的救护和自救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董立丽.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及成因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 11( 12) : 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