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金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6-08-13曹金融
曹金融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规模也逐渐壮大,对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变得非常旺盛。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投入了很大的精力进行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不断地对金融技能人才的培養模式进行探索,以期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金融技能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83-01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都是以为满足经济的发展需求为目标,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发,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实际教学中,想要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讨,以找到最符合岗位需求的教学方式。在金融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国的高职院校做了很多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一、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我国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金融专业的岗位需求,在进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时,应保证相关的教学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以“工学融通、分层推进”的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提高相关金融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工学融通的培养基础
工学融通,即在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将教学目标与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相结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课程安排方面,充分考虑人才的成长过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岗位工作需要相结合。同时,加强教学中实践环境与工作环境的结合,包括实践教师、实践设备、实践制度等内容。通过对教学与工作的充分融通,打造高职金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培养工作:
1.与行业协会合作,通过金融行业的深入研究和对相关企业的认真调研,共同建立金融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体系。
2.参照金融行业的职业能力標准体系,结合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相关课程门类的研究和开发,并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编制出具有工学融通特点的金融教材。
3.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相关工作流程的分析,进行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情境设定。
4.建立相关的教学实训基地,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训,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从而实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二)分层推进的培养过程
针对金融岗位对相关人才的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层次的要求,进行分层推进的教育培养。
基本职业能力是对金融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根据金融行业的实际情况,将相关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职业态度等内容纳入高职院校金融基本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块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
核心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根据金融行业内各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就业方向,对金融专业教学的精细化设定,不仅符合社会对金融行业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同时可以实现学生的自主职业岗位选择。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某一特定职业岗位对相关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前景的要求。这一方面的教学需要通过大量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完成。在对这一层次的课程模块进行设置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自身能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系,还要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在开展“工学融通、分层推进、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一)更新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模式中分层推进培养的过程,应对高职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将相关课程进行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分类,使学生从基本素质和能力、专业技能到综合职业能力,有层次地提高和进步。
(二)改变教学手段
金融专业的特点灵活多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尤其是加强相关案例的讲解分析和增加实训培养的力度,以此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在实际情况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培养。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的能力培养,组织其到金融企业中进行专业交流和学习;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到校进行授课,使学生能了解金融行业一线的工作状态,提高对行业岗位就业形势的认识。
(四)加强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不仅能帮助高职院校金融专业把准教学培养的方向和位置,还能为企业解决合格人才的输送问题。双方的紧密结合,可以让学校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正确的调整,使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还可利用企业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保证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袁满.浅析高职金融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11(5):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