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016-08-13杨悦
杨悦
[摘 要] 通过实际研究关于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几种方法的讨论,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学习美术的现状,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上美术课没有积极性的特点,总结了三点个人看法和经验,并且举出实例,最终达到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情感交融,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逐渐地喜欢上美术课,并且能够拿出自己作品的目的。
[关 键 词] 美术课;生活;情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47-01
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因素,因而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同样适合美术的教学工作,对学习美术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习,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美术教材新课标特别提倡用具体的、有趣味性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投入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因此课堂教学从创设问题情境到布置作业都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事例且具有挑战性。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美是人类存在的重要部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艺术来源于生活,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千变万化的美,激发了人类寻找美的灵感和激情。因此,我们要经常让学生投入自然界中,去接触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的视野得到扩展,为学生创造美打下基础。想一想,我们身边的任何事物,如一粒种子、一个花瓣、一滴露水等,通过联想和想象都可以变幻出美丽的东西,并且在生活中会有很多使人难以忘怀的事和人都是我們创作的题材。例如,课堂上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根据生活中的一位母亲为素材,刻画得栩栩如生,她的笑让每个人看了都暖暖的,能感觉到一种伟大的母爱;《清明上河图》犹如一首美不胜收乐曲,真实地奏响着近千年的汴梁城的都市生活。生活中的美也无处不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也都离不开美术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和方便。每一个生命都是美的存在,每一种现象、每一种形式皆有不同的美感蕴含在里面,以此引导我们的学生睁大眼睛,去看;闭上眼睛,去听;不用眼睛,不用耳朵,可以用手去触摸。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因势利导,用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事物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行为上还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就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倾注,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然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要落实激励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认真研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通过对学生设置疑问,拿生活中的事物作比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及师生间进行激烈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愉快学习。例如,在《对印的乐趣》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通过设疑:在自然界中,我们看到的蝴蝶美丽的翅膀,一个漂亮的花瓶,一对双胞胎的画像等,可不可以通过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完成呢?通过设置悬念,增强学生的好奇感,为学生了解和掌握对印的方法打下了基础。
三、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态度
学生有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不等于学生会学、善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美術的方法,自然会对学习美术知识乐此不疲。例如,学生在欣赏课时,教师应注重强调欣赏作品的几个方向,可以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了解,也可以从作者的生平来了解,还可以从作品的创作过程来了解,这样学生在面对作品欣赏的时候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课前做好预习,说出对作品的第一感受,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从不同角度来领略作品的内涵。在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并且激发了独立欣赏作品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师真正放下了架子,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喜闻乐见的话题,恰当地切入教材当中,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富有活力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和蔼可亲的教态一定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服装设计》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公众人物在公共场合中的着装作为一种认知和情感的符号,共同探讨同一个人在不同色搭配下的不同感觉,以此来引起学生对色彩的认识,色彩搭配对人们着装的影响。师生很容易交流情感,课堂气氛会更加融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还需要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学生和环境来创设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创造美的双手。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2]邓福星.民间美术的界定和分类[J].美术观察,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