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2016-08-13滕新媛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

■滕新媛



“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与思考

■滕新媛

中学阶段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具体的内容载体,才能落到实处,成为一个系列课程体系。而当前这类课程比较缺乏,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为此,我开发了“指南针”校本课程。

“指南针”校本课程是在山东省地理学会的学术指导下,我校教师、学生主导,并组织社会教育力量进行的。该课程是一门融合了地理、历史、生物、政治、经济、人文、旅游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探索课程 ,主旨是从培育和挖掘学生兴趣出发,营造教学过程中的快乐,达到全面提高幸福感的教育效果。我们的口号:“指南针——指向的是幸福”。

一、“指南针”校本课程开发背景及理念

(一)课程开发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规定:“必须开设校本课程,以增强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我们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教育传统和培养目标。国家课程体现着基础性和普适性,而一个学校特色独具的办学理念,必须由自己特色独具的课程来体现、支撑、生成。学校对其“个性”的诠释和最终生成,一定要有课程层面的保障与支撑。

为了推进我校“幸福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丰富素质教育内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和发展需求,丰富学生生活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者本人于2009年创建了“指南针”校本课程。

(二)总目标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世界的平台,通过实践、体验、探索,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和充分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环境的理解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提供一种可能:亲近自然,认识世界;

享受一种快乐:直接探索的科学体验和感悟社会的情感体验;

收获一种幸福:快乐学习,幸福体验,积累人生,健康成长。

提高一种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学会一种精神。

(三)课程设计理念

1.“指南针”校本课程理念: 天地皆书卷,世界即课堂。

2. “指南针”校本课程标志:灵感来源于中国第一汉字,取自于比甲骨文更古老的的字形。其中的太阳代表天地日月,祥云和山脉代表世间万物。既喻指地理研究范围之广大,又与“天地皆书卷,世界即课堂”课程理念呼应。其中的指南针就是我们的课程名称。

中国第一汉字

“指南针”校本课程标志

3. “指南针”校本课程特色

我们将课堂搬到田野,感悟来自体验。在快乐中学习,研究中提高。

经过七年的实践和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实效的教学模式:现场情境教学、田野地理考察、项目案例教学、写考察报告、制作环境地图,突出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学思想。

二、“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建设及评价

(一)课程开发的整体线索

“指南针”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线索有两条:课程的知识内容以时空为线索;学生活动以“体验— 经历—探索—研究—展示”为主要线索。

7年来,经过策划课程开发—设计课程—实施—监督-不断反馈与优化,“指南针”校本课程向课程研究的系统性、深度与广度发展。

“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的总体特点是课程设计系统化、课程内容重实践。

(二) 课程设计系统化

经过7年的校本开发和实践,“指南针”校本课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包括校内板块和校外板块两大板块。根据实际情况,校内板块和校外板块穿插进行,内容适时调整;并以当时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大事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世界的能力。

校内板块主要有《巧手制作》、《热点追踪》、《教师讲座》、《学生讲坛》、《慧眼看世界》、《项目案例教学》、《身未动心已远》、《影视剧中有地理》等。

校外板块是本课程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环节,主要以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到社会实践中去,进行科普活动、野外考察活动等。野外考察活动包括查找资料、确定主题、野外考察、环境地图制作以及后期的总结与反思。可以说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实效的田野教学模式。

参观场馆一般安排在期中考试后的周末或者寒假第一周;大型野外考察通常安排在暑假第一周。

(三) 课程内容重实践

整体来看,“指南针”校本课程内容重实践。下面仅以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指南针”校本课程内容为例,详见表1。

表1 “指南针”校本课程初一第一学期活动安排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指南针”校本课程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重视“学中做,做中学”,重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力,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将“巧手制作”系列活动推广到全体学生和地理课堂, 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突破了地理教学难点。

“指南针”校本课程突出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实效的教学模式:现场情境教学、田野地理考察、项目案例教学、写考察报告、制作环境地图、成果展示等。

校内板块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还包括图文视频资料展示,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讲坛,成果展示等;校外板块包括野外考察、制作环境地图、撰写野外考察报告、成果展示等。

遵循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生长点”,以初中地理所学知识为“基点”,以问题为载体,以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融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人文、旅游等多种学科,每个学期内容有所侧重。

(四) 课程评价

评价目的:力求让教师在评价中获得发展,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成功,让校本课程在评价中得到提升。

评价体系多元化:课程评价分为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等评价对象,进行积分考核、等级、问卷式调查等。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之中。

对课程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由学校进行,并且反馈给任课老师。教师根据上述评价反馈,及时修正不足,完善课程。

教师对学生评价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知识技能方面建立了可操作的科学的评价量规。特别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兴趣、情感、态度等,以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的幸福指数和能力培养。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参与度、参与热情。

下图是“指南针”校本课程评价三维度示意图。

要改变实践教育的缺失、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薄弱这种现状,仅靠书本、课堂教学难以达到,这种能力需要在社会实践和野外考察中培养、锻炼。因为只有借助实践,人们获得的经验才能通过体验和内化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指南针”校本课程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成为实践调查研究和野外考察的有效载体。我们采取现场授课、野外观察、制作环境地图,就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成效与思考

“指南针”校本课程作为学校新的文化的一部分,丰富了师生“幸福”的内涵。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潜能得以释放,也使作者本人的教学经历得以丰富。学生们在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活动中,也许收获的不是应试中的分数,不是纯记忆性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收获了如何对待家乡环境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亲自尝尝李子的味道,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感悟,更有助于形成自觉指导个人行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对于“学习的方法”的理解就会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之中。调查问卷显示,超过90%的学生喜欢“指南针”校本课程,并对自己的课堂学习有很大的促进和改善。

中国古人很早就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奉行“天地皆书卷,世界即课堂”。新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构建开放的课程,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7年的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发展空间还很大,我们还需要在如何系统规划校本课程上提升理论水平,还需要在如何科学实施校本课程上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实践证明,我们把机会还给学生,就能帮助学生展开科学与人文的双翼去自由翱翔。

山东省济南实验初级中学,山东济南250001)

猜你喜欢

指南针校本课程体系
失灵的指南针
用针和表就能制成指南针?
观展指南针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