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差异教学的必有支撑
2016-08-13卜繁平
■卜繁平
课堂观察:差异教学的必有支撑
■卜繁平
学生由于自身智力水平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出了诸多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了解每位学生的真实表现,教师才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而了解学生表现最好的办法,就是课堂观察。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可以获取教学反馈,可以调整管理措施,可以实施有效管理。从2010年下半年,我就开始了对课堂观察的摸索和体验。我所尝试的课堂观察,并非崔允漷博士所提出的团队合作式课堂观察,而是教师本人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对不同类型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和分析。实践过程中,我主要观察了不同类型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并且结合观察情况作了及时分析和反馈,随时反观并纠正自己的一些不当教学行为。同时,努力地扭转一部分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让学优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全班学生的习性表现向好的方面发展。
一、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尽量调整课堂教学节奏
英国一项遗传学研究显示,当孩子们在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上表现出种种差异时,更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学习环境在“作怪”,而非先天的基因导致。这项结果突出了学习环境在计算和读写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就我个人而言,非常认同这项研究结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认为,学生之所以会在理解知识的方式、语言表达的水平、思维的活跃度和广度等认知能力方面表现出快与慢、准与否的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是否适应周围的学习环境(笔者这里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环境)。
在课堂上,教师所设计创设的学习环境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我相信,诸位同仁也会有这样的感悟。课堂上如果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作为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尽量调整授课节奏,改变教学设计。
比如讲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课时,我让学生先估算428÷4大约等于多少,然后出示小棒图,让学生指出他们刚才估算的400÷4分的是哪些小棒,还有哪些小棒没有分?还没分的这些小棒该怎么分?在学生依次回答的过程中,我演示操作分小棒。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我们刚才分小棒的过程吗?”让学生独立尝试。在我的预设中,这个问题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学生应该马上可以写出“400÷4=100,428-400=28,28÷4=7,100+7=107”。我巡视了一圈,除了多数学优生写出了正确的算式,中等生和待优生都很茫然。可以看得出来,这时候的教学设计仅仅适用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于是,我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授课节奏。我找了一名学优生上台写出了他的答案,然后把操作小棒的“大权”交给了他,让这位学生边操作小棒边讲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小老师”虽然在极力地模仿老师,可是从他嘴里还是冒出了一些孩子的语言,而恰恰就是这些“孩子话”激起了学生的共鸣。我发现,待优生的脸上出现了恍然大悟的神情,而且有的还主动参与到了讲解之中,有的开始低头补充完善自己的答案。这个“小老师”授课的环节在我的预设中本来是没有的,是我感觉到有学生不适应当时的学习环境临时加上的,而恰恰就是这个“小调整”关注到了待优生的需求,给了他们一个对新知识的回顾过程,从而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总结竖式写法”的环节中。
除了像上面这样通过“以生教生”的方式来改变学习环境、调整授课节奏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情况发生。
比如,学习内容偏重于理性的思考,这样的学习环境对于习惯采用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就很难适应。这时,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这样的学生身上,教师可以多举几个身边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学习内容是比较枯燥、机械重复的计算,那么对于喜欢挑战、喜欢研究的学生来说就是类似于“煎熬”的学习环境了。他们在掌握了算理和算法之后,就懒得去重复使用,因此也就为计算准确率不高埋下了“伏笔”。这时候,教师应该设计比赛争先、优化方法之类的增强兴趣的活动,提升这类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学习内容是“几何与图形”领域,对于生来就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无奈。这时候,老师就应该多注重现场演示。如果能制作相应的微课应该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如果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多数待优生都皱着眉头,开始抓耳挠腮或者东张西望了,说明他们已经跟不上课的节奏了,而且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兴致。这时候,老师应该放慢讲课的节奏,刻意地将问题分解成难度较低的小问题,让待优生起来回答。
二、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尽量提升课堂参与度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在学习中, 往往表现出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近些年来曾对小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学校情境里,如果其他条件基本相同,不同的学习态度就会有不同的学习行为,同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我重点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学习行为,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通过这些信息更好地控制课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我一般都是找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观察。例如,我们班的小群和小栋就是我的长期观察对象,因为这两个同学一个好动,一个好静,听课习惯都不好。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里如果没有了小群,那他要么是在做小动作,要么开始东张西望了。而小栋一般是不会举手回答问题的,如果他的眼睛不再和我对视,那他肯定又是“开了小差”了。每逢这个时候,我都会临时追加几个难度不高、重复性的问题,提点一下这两个小家伙,敲敲他们头上的警钟。这些是待优生的代表。还有小昊和小杰,他们俩是中等生的代表。如果这两个人没了动静,那就说明我的课堂有点儿难度了。我就会安排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在研讨中分散难点。另外,小桢和小毅是学优生的代表,如果课堂上见不到他们二人的小手,那就说明课堂难度太小了,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小儿科”的问题让他们没有了参与的兴致。这个时候,我会突然来点儿即兴的“拓展延伸”,抛出一个有难度的问题,点一点这些同学的“将”,把他们游离的大脑拉回课堂。
观察课堂行为因人而宜,通过辨别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趋向与回避、喜爱与厌恶、接受与排斥等行为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然后采取提问、改变教学策略等暗示的方法,真正地调控好课堂,全面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三、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尽量满足每位学生的心理期待
学生是情感丰富的,教师还应该观察他们的情绪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有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分。积极的情感可以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而消极的情感则会让学生的学习行为效度降低。心理学者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情感,尤其是中性的情感和某些正向的情感会引发积极的行为变化,能拓展个体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积极情感状态下,个体的思维方式更灵活,行为更具有创造性。
因此,在课堂上,我着重观察学生在回答问题或到黑板练习时是否胆怯、恐惧,对学习活动是否焦虑或不耐烦,与同学能否融洽相处,有无挑衅或攻击性行为,有无退缩、冷漠的行为表现等,顺应学生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期待,从心理上亲近学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点了小宣的名字,让她到黑板上板演除法竖式。这是一位学习很优秀的女孩子,处处对自己严格要求,可是自信心严重不足。每逢有这样的板演机会,她总是犹豫着不敢主动争取。而且就算是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她也会“步步惊心”,神情忐忑。只有当老师、同学宣布她做得正确之后,她才会如释重负地拍着胸口微笑。为了提升她的自信心,我从她起身上讲台就开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观察。我发现小宣在起身前先找到了自己的直尺,于是我大声地表扬:“看,小宣学习习惯多好啊!老师一让她上讲台列竖式,她马上找到直尺。”我的话音刚落,底下传来了一阵稀里哗啦翻找直尺的声音。我注意到,小宣的脸上有了笑容,走路的步子也大了。小宣开始板演了,她一笔一画认真地算着。这时候,已经有同学开始让我批阅答案了。小宣的手顿了顿,我想她肯定是着了慌。我又开始表扬了:“看,小宣做题多仔细啊!一步一步都是那么用心,我们要向她学习。做题不单要速度,更要质量。”小宣的脸上笑意更浓了。很快,既正确又工整的竖式写好了,小宣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上。
在课堂上,除了上述使用言语激励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之外,当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业等方面因为出现了技术问题而带来负面情感表现时,我们要帮助他们做技术上的努力,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改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使其掌握学习技巧等策略,让学生的情绪表现从负向转为正向,这样更能长久地满足学生的心里期待。
几年的课堂观察实践一路走过来,我感觉自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有所增强。课堂上随时随地客观真实地进行课堂观察,教师可以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教师充分地利用课堂观察,并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调控措施,能够提升课堂驾驭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课堂观察的实施,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专注力,使课堂的和谐度有了更大的推进。
赫塞曾说:“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并非我们的责任;但是怎样安排生命,却是我们的责任。”我想,这句话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同样具有指导价值。教师只有将细致入微的课堂观察作为一项必有的教学常规,据此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差异,才会适度发展这些差异,真正做到“关注差异,发展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成才。
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山东烟台26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