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生命成长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
2016-08-13■赵勇
■赵 勇
关怀生命成长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教育
■赵勇
学校是一个承载着众多期望的育人场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教育的目的何在?学校教育的使命是什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尤其在担任校长十年以来,我在不断尝试回答上述问题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了基于个人教育感悟和理性思考的教育信条:关怀生命成长。
一、为什么把“关怀生命成长”作为教育信条
关怀生命成长,首先基于对每个生命尊重的理念。
一个有尊严的生命不会被当作他人实现目的的工具——文明的社会能够以各种形式的制度来保护生命的尊严,尤其保护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因为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的教育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而且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探求如何让孩子在成长中获取更高意义上的尊严。
诺丁斯在《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指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怀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 “关怀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关怀生命的成长”。 关怀生命生长,体现的是一种教育者的态度,一种对人、对世界万物的情感、行为方式。关怀还是一种关系,让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共处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含义是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有尊严的生命注重内在品格的完善、自我精神的完满。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个体就会把这种品格向外辐射,他希望与他人、社会乃至与世界万物都形成一种美好的关系。
其次,从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出发,关怀生命成长是让教育成为立德树人、提升国家与民族尊严的有效出发点。
教育的目标首先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只有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培养这样的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具有富足和完美的精神世界,生命充盈而有活力;拥有虔敬之心,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拥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自主发展自己的才干。总之,从个体生命的角度来说,教育就是要将人的内在创造性潜能释放出来,并提升人的精神气质,帮助每一个个体生命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从而拥有更有意义的人生。进一步说,学校教育的使命在于“为国家图富强,为天下储人才”。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应该是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制度的进步和民族精神的壮大。只有不断完善的个体才能形成民族的共同发展,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创造出一种新的、具有生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文化。这是学校教育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使命。
那么,通过怎样的有效途径才能够达成对于生命成长的关怀呢?
我们从课程的开发到教学策略的采用,都以学生个体的自我设计、自主选择为基本出发点,目的就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成长中的学生,让他们学会成为自己人生航程中最优秀的舵手。好的教育是一种精神的引领,而不是束缚与桎梏。我深信,这是我们对于生命最大程度的尊重。
生命的成长需要体验,经历即成长。关怀生命成长,就不能够把孩子封闭在狭隘的教室里和校园里。生命只有在与他人、社会、世界万物多维互动中,才能够形成属于自我的认知。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还必须在学生的人格养成上下功夫。我们努力搭建最好的体验平台,让体验式的成长贯穿于学习始终,为的是让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之“根”能够扎牢。这些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养根的教育”——养心育德,养根育能, 这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必须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对话、理解和支持。因此,我们不仅仅关心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关心教师的成长。所谓教师成长,就是在教育空间内不断发现新的教学生长点,从而有所开拓、有所建树。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幸福都需要学校优质文化的引领,需要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关注,需要学校将发展的平台搭建起来或者交给老师自主搭建。
一所好的学校要创造和谐的环境来支持师生发展,我的“关怀生命成长”理念就是要坚持用爱唤醒爱,通过真诚实现沟通,送出欣赏、得到卓越,给予信任、获取力量,给予宽容、张扬个性。在这一理念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逐渐成为教师与学生生命成长的美好家园。
二、致力于完整人的教育:关怀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个完整的生命是健康的,他能够独立地面对世界,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能够以关怀者的心态对待他人和社会。
(一)真实性学习的发生:从问题开始
作为关怀者,我们实施的关怀教育拒绝强迫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也就是独立的人格和质疑的精神。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质疑——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寻求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潜在力量,促使他们从内部获得自我意识,并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才能够称之为真实性的学习。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只有学生产生的问题才是课堂上需要解决的真问题。因此,在教学方略的研究中,我们加强了对学生问题的探讨,从“问题指向、问题成因、释疑策略”三个方面设计“问案”,三个年级循环设计修改,形成了完善的“问案库”,使得山大附中的“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从个体出发的选择:我的学习我做主
学生如果一直处于“被规划、被成长”的状况,他们往往会对学习产生隔膜心理,甚至有可能拒绝接受这样的教育。因为缺少主体的主动参与,很多看起来非常精致的教学都会产生负面效应。
课程的开发是我们这些年来一直探索与研究的教育领域。我们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依托,让课程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以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设置了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科技创新类、学科拓展类、艺术修养类、生活实践类、运动拓展类这七大门类60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具体到课程的设置上,选修课由老师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学校发展需要和自己的专长来开设,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择。 “走进考古”“ 数学史与批判性思维”“服饰之美”“探索与飞翔”“电影魅力”“我爱烘焙”“光与影”“法语”“手工作坊”“朦胧诗”“小水滴工作室”“建筑民居研究”“动感少年舞蹈队”“Football Club” “NBA Club”……在孩子们眼里,这些选修课充满魅力。
因为选修课的开设,周四和周五的下午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每到选修课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校园内的宣传海报、网络视频中的现场直播热闹非凡,欢呼雀跃的孩子以满满的热情参与其中。并且,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择的,所以在学习中往往有特别的热情与责任。
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对生命发展的敬畏。
(三)走进生命的深处——体验式学习
体验,是一个健康成长的生命在与外界的交流中获取信息、获取成长的必需要素。体验的意义,意味着学生进入求知状态,意味着个体生命与外界所进行的良性互动。在面对新知识之时,体验中的生命能够积极做出反应,认识、思考、接纳或者质疑;在新的环境下,体验性学习还可以对真实生活进行深度接触和理解。在体验中,人生的价值不断得到确证。
我们对于教学的要求就是:走进学生的心里,进入学生的生命中。
生物课本八上第一章内容是“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可是对于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头脑中缺乏实际的认识和感受。为了弥补教材在这一方面的缺陷,学科老师在每年暑假前给初二学生布置特别的暑假作业——聆听花开的声音,让学生自己种植一棵植物,用心照料它成长,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绿色开花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使生活经验和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
“自行车之旅”是国内游学的项目之一。每年国庆节,在四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校园内,两支全副装备的学生队伍蓄势待发。在四天的骑行中,孩子们体验到团队的力量,学会了坚持,同时还体验到了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活动前,孩子们就备足了功课,他们在学校相对应的“选修课”中,已经了解了泰山文化、大汶口黑陶文化、孔孟思想、黄河文化。所到之处,纸上的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让每一个孩子感受颇深。此外,还有国内游学的多条线路,比如,有位同学则参加了“跟着课本游江南”,他写道:“学习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时,我的眼前一度浮现出一幅树木丛生、虫声此起彼伏的画面……我才恍然大悟,童年的真情能将一切平凡的事物升华。”
我们把塑造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到人类文明的不同文化环境中去探访和体验,学习非母语、非本地的文化历史传统,数年来开辟了自己的国际游学课程,其中包括国际友好学校间互访、孔子课堂、世界和平日四国视频交流、澳中之桥、亚洲青少年论坛、中美合作课题研究、国际青少年科学博览会等。这是一种深层次、高水平的互动交流。
(四)责任与担当——生命成长的郑重宣言
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节点,懂得感恩与责任会使得他们的生命更为饱满和坚韧,只有当个体的精神不断完满的时候,他们才能像关怀者那样与他人、社会、大自然等形成关怀关系。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成长、感恩与责任的德育活动课程。
每年的4月份,我们都组织30公里远足活动。
孩子们一早从学校出发,开始遥远的征程。背包里背着的是一天的水和食物,全部是负重前进,长长的队伍穿过半个济南城,从城市走向乡村,从柏油马路到尘土飞扬的田间小径,历时9个小时。在路上,体能不好的同学走得慢了,会有人过去陪在一边,会有人默默接过他沉重的包,有人递上一瓶水,但决不让一位同学掉队。这样的队伍暖意融融,每个孩子的心里都有一个信念:“不抛弃、不放弃”——不抛弃可能掉队的同学,不放弃征服远方的梦想。
丈量这30公里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双脚,还有责任与担当、爱心与互助——身体的磨砺与精神的成长同时在体验中获得。
在2015年刚刚结束的远足活动之后,一位全程参与这项活动的家长这样对我说:“我们不在乎孩子多考或少考几分,孩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今后的成长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我们还有 “泉城义工”、“爱泉护泉”、“义务植树”、“随父母工作一天体验活动”——让孩子跟随父母一天,体验父母的工作。有的同学这样写下了感受:“我不希望被人当作被惯坏的一代,是不能吃苦的一代。我们要承担将来,就要现在不断地磨炼自己。这一天的工作,我体会到了工作的辛苦,体会到了工作需要认真、需要责任、需要坚持。”面对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的现状,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实践调查研究,并利用所学知识撰写了调查报告,给交管部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他们的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被采纳。孩子们在体验与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同时又打开了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五)让灵魂变得丰美——以文化抹亮生命底色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人文情怀的润泽,让孩子们更多地关注小我之外更广大的世界。
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开展了以建构“文化视野大课堂”为专题的课题研究。以汉语文化为背景,把语文课堂打造成一个足够广阔和自由的文化空间,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追求与文化意识,以母语内在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打造精神的底子,建构学生的文化生命。
在山大附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坚持这样的理念——用文化抹亮学生生命的底色,以文化奠基学生精彩的发展;同时坚持这样的语文观——对学生进行抵达心灵的教育;我们追求培养这样的学生——具有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较高的文化修养与品位,快乐、宽容、合作,有个性善思索,具备创新的思维,同样具备批判精神的独特个体。
一种文化意识和文化情感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心中沉淀下来,成为滋养其精神成长的养料。
三、致力于幸福人生的创造:关怀教师的生命成长
教师的生命质量,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水平。关怀教师的生命成长,就是唤醒每位老师内心向上发展的潜在力,促使每个人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
我们致力于管理环境的优化,致力于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塑造,致力于每个人内心发展需求的满足。我深信,蕴藏在所有人的灵魂深处的价值实现感、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创造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学校、教师与学校将会得到共同发展。
(一)致力于以人文素养研修来提高教师生命质量
教育是一项指向人心灵的事业。试想:如果教师心灵充满了焦虑、浮躁,呈现浅薄甚至苍白的状态,又怎能培育出一颗颗美好、丰富、饱满、滋润的心灵呢?所以,一所学校的优劣,就要看老师的灵魂,看老师的境界,看老师生命的质量。
教育技能的培训提升的是老师们知识传授的能力和技巧,但还不能触及老师们的心灵。为此,我提出了“教师人文素养研修计划”,通过人文素养的研修,培养有信仰、有领导力、有生活情调、有智慧的老师,最终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力和教育自觉力。我相信,只有教师自己不断进行人生的修炼,他才有可能对教育产生一种深度的关怀。
人文素养研修内容有四大课程板块:哲学、文学、史学、艺术。通过专家讲座、经典阅读、观看影视作品、人文考察、专题沙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学习、研修。长期以来,我们邀请名家大师开设讲座,哲学、文学、教育学都成为教师成长中的盛宴。
我们也鼓励老师积极地参与学校的科研和管理,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比如,实施“基于问题解决”的课题负责制,开展小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转化实施“项目负责制”,引导教师彼此合作,相互支持,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
(二)致力于以差异评价的方式来促进教师生命成长
教师与学生一样存在许多个体差异,因此我们在认真分析每一位教师的现状及其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帮助教师提升“长板”,克服“短板”,为教师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其提供适宜的发展平台。例如,有的教师有优秀的课堂授课素质,在外在形象、普通话、语言表达、组织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善于调动课堂气氛,而且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评价方案就引导这部分教师可以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走上一条充满自信、富有课堂教学成就的道路,体现自己的价值。
同样,针对科研型教师、管理型教师等,也制定了相应的评价要求。这样,通过研究教师发展的规律,制定适合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方案,有效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评价方案还突出过程性评价,每一部分又有详细的过程性评价细则。这就通过评价引领教师把专业发展做到了细处、实处。
(三)致力于以民主管理来提高教师生命的境界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对话和敞亮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如果没有民主,没有充分的自由,对话无以展开,关系无以打通,交流便是空洞的存在。
“最低限度的限制、最大程度的自由”是我们学校管理的特色。
这一管理特色形成的前提,是我们对于教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我们认为,教师都有积极谋求专业发展的需求,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期望把工作干好,赢得领导、学生和家长的认可。要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不断地进行心性的修炼,重要的不是强迫、管束,而是不断改善学校的制度设计,给教师们的内在需求提供发展条件,创设温和宁静的文化氛围。
我们崇尚自主,实施底线管理,但是自主是有条件和前提的。“底线”也有其“刚性”的一面。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各种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完善,从教师备课到作业批改,从教师的考核评价到教研活动,从总务管理到班主任管理等,我们都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这些制度的目的在于:第一,突出育人为本,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第二,规范各个部门、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步调一致,首尾相顾,形成教育合力。而且,我们还把底线制度的设计放在各个部门、各教研组,由教师讨论制定相关条目。这样,制度对于教师来讲就不再是限制,而是引导、解放。
“最低限度的限制、最大程度的自由”“底线管理”“最小限制”等策略,就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之举。在彼此的尊重与信任中,大家都有长足的进步。
四、成果与展望
我相信,教育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的改变既需要热情与冲动,更需要冷静与理智。把关怀作为一种信仰,实施“关怀生命成长”的教育,需要我们心怀梦想,执着追求,更需要我们科学设计,有序推进。
的确,关怀教育理念的种子,使得山大附中这棵大树越来越枝繁叶茂。它成为我们学校和教师创造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也使我们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仅仅最近三年,师生获奖情况就达到国家奖励160人、省级奖励264人、市级奖励336人。同时,在我们的关怀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之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校先后被评为中国特色教育示范基地、省级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师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省级绿色学校、济南市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济南市教学示范学校、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
我想,看得见的是荣誉,看不见的是理念、信仰。由此,我也坚定地相信,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我们所走的是一条通往孩子幸福人生的教育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进路上,我们将把“关怀生命成长”作为师生共同面临的学习任务,继续积累具有创新价值的实践经验,形成具有山大附中特色的“关怀教育”的校本道路,弘扬以“关怀生命的成长”为核心的校本精神,凝聚“关怀者”和“被关怀者”的校本力量,努力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山东济南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