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一所体现舜文化的生态学校

2016-08-13胡爱红

现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生态化家长生态

■胡爱红



办一所体现舜文化的生态学校

■胡爱红

济南市舜耕小学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坐落在“道德始祖”大舜曾经耕作过的古历山(今千佛山)脚下,是舜文化发祥地,校名有“继舜勤耕”之意。近年来,舜耕小学开展了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生态教育实验,致力于办一所具有舜文化底蕴的现代生态学校,形成了古今相融、特色独具的舜耕教育生态。学校在向学生播撒民族之魂,向社区、社会弘扬、普及传统文化,整合教育资源,认同教育主流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一、相时而动: 办一所体现舜文化的生态学校

在国家及省、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继做出新部署,各项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大趋势下,我们备感压力和挑战。学校已开展了多年的“双语教学”、舜文化教育、家校合作等项改革虽然趋于成熟,但用基础教育的前瞻目光和高标准加以透视和衡量,仍不尽如人意。学校如何继续深化改革呢?经过深入调研和缜密思考,最终确定将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生态教育作为新的改革愿景和办学目标。

我们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基于以下四点考虑:一是生态教育理念及实践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阶段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向。它是促使教育回归人性、回归人本的一种标志性变革。二是基于对学校教育现状的反思与追问。比如,学校经过了多次改革之后,为什么孩子们的学习时间依然偏长?他们的课业负担为什么依然偏重?他们的学习生活为什么依然不够丰富多彩?这些倾向和问题折射出不尽如人意的教育生态。三是学校基于地缘优势和文化环境开展的舜文化教育与生态教育高度契合。大舜早在远古时代就以躬耕历下、汲水泉城、禅让大禹的大智慧、大胸怀创造了农业生态和社会和谐。“舜德”、“舜行”中彰显的“孝、悌、信、礼、勤”等传统美德与生态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四是学校周边环境“舜味十足”。社区民众崇尚大舜文化,学校开展舜文化教育,构建舜文化底蕴生态、办体现舜文化的生态学校符合社情民意。教师乐做“舜师”,学生乐为“舜娃”,民众愿做“舜友”。

总之,学校确定的新的办学目标既深深植根于社区文化土壤,又整合、提升了学校原有改革,同时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

二、系统改革:构建舜耕教育生态圈

我们将育人目标确定为“以舜文化为底蕴的具有‘五德十能’的现代小学生”。我们的办学目标是“办一所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现代生态学校”。围绕这两大目标,从“十一五”省级课题“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小学生态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到“十二五”省级课题“现代小学生态化教育的深化研究”,我们构建的教育生态从课堂延伸到课程,从校内扩展到校外乃至社会,构建了覆盖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大生态”。

(一)以“舜德”为核心,构建可动态选择的生态课程

围绕我校“培养以舜文化为底蕴的具有‘五德十能’的现代小学生”这一育人目标,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我们的课程改革历经“舜文化课程的开发”、“五德十能课程的拓展”、“2+X生态课程的优化升级”三个阶段,实现了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可选择的舜耕生态课程体系,为每个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舜文化课程开发,奠定了以“舜德”为核心的坚实课程基础。在研究之初,我们凝练“孝、悌、信、礼、勤”五项舜之美德,首先开发了 “舜德”序列课程,将“舜德”解读为“重孝道、讲友爱、守诚信、知礼仪、爱劳动”,将每个月份都赋予舜德教育的内容,一月一主题,并通过征集事例、评选典型、创作歌谣、“舜耕自留地”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舜耕小学的每位学生都浸润于“舜德”之中。与此同时,在形式上创造性地将舜文化与体育、音乐、美术、科技相结合,开发了与“舜德”课程并列的舜韵、舜康、舜艺三大课程。在此之下,又设置相应的一级子课程和二级子课程。以“舜韵”为例,其子课题分别是“舜的起源”、“舜文化与济南”、“舜与华夏文化”。每个子课程下又设二级子课程。“舜的起源”下设农耕、服饰、陶器、族谱等七个二级子课程。课程内容的多样性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空间,使舜文化进一步融入学生生活,凸显了学校课程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特色。

我们的校园文化也是舜文化课程的生动载体。学校主体建筑“取舜之名”;校徽是根据传说中舜的化身设计为凤凰图案;“大舜文化艺术节”和“舜康体育节”每两年交替举办;每月开设“大舜论坛”,每季度刊印校刊《舜韵报》;骨干教师研发了《舜文化学本》,出版了青少年读物《大舜的故事》……以舜文化课程秉承舜之精神,弘扬舜之文化,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在“十一五”课题研究阶段,我们将舜文化课程拓展为“五德十能”多元课程体系。“五德”仍然强调以“舜德”课程为核心,“十能”则是指听、说、读、写、思、跑、画、歌、创、行十项能力,侧重对现代小学生应具备能力的培养。以“十能”为代表的综合素养课程开发,主要通过双语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开发,弥补国家与地方课程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缺憾,我们建立了琴、棋、书、画、茶、食、歌、陶、艺、舞10个文化室,成立了20个校级社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学有所长、展示自我、全面发展。

2.从“五德十能”课程到“2+X”课程的进阶发展,完成了从校本课程到可动态选择的生态化课程的优化升级。“五德十能”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场地所限,每个社团只限30个名额。在报名选拔现场,中选的孩子兴奋异常,落选的孩子伤心流泪。甚至有胆子大的学生情急之下跑去找我,问:“为什么只有那么少的同学能参加社团活动。我们也想参加,你有什么办法吗?”面对这个场景,我和我的课程开发团队意识到了当时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2100余名学生的需求。可生态化课程应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应当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到有利于成长的那份阳光和雨露。

如何开发实施更符合学情、更加生态化的课程体系?经过召集师生代表进行座谈和反复论证,我们明确了“教师即课程、学生即课程、资源即课程”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五德十能”课程升级为“2+X”课程。其中舜文化和英语为2门必修课,X课程则以无限可能的意义涵盖校级社团和年级选修课,并同时推出了带有游戏升级性质的“选课通关”评价方式。更让同学们高兴的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进入校级社团学习体验,四年级学生在一学年的时间内享有优先报名权。这意味着每一名升到四年级的学生都有机会参加自己心仪的校级社团。从僧多粥少到机会均等,从因优而定到因选而定,校级社团不再是少数特长学生的专利,“2+X”课程真正体现出为学生兴趣、成长服务的生态化价值。

与校级社团同步实施的年级选修课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充分给予教师自主开发的空间。书法、手工、烹饪、流行音乐甚至多米诺骨牌和魔方,都成为选修课菜单上的选项。甚至还有来自于学生的惊喜:有一位获得过全国花样轮滑比赛冠军的五年级学生,提出想开设一个由她执教的轮滑社团。经过申请和校长的批准,由学生当教练、教师当助教的轮滑社团现在已经成为选修时间校园生动的一景了。当然,这些仍旧远远未能满足学校为学生提供足够丰富、足够多样的选修课程的雄心。广大而“优质”的家长群体也成为课程开发的丰厚资源。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发家长系列课程,从理财到消防、从卫生到保健、从科技到运动、从媒体到法律……美术学院和艺术学校的教授、舜耕山庄酒店大厨、省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报社的记者编辑都曾经走进教室,担当客座教师。

从舜文化课程到“2+X”选修课程体系,不变的是始终居于核心地位的“舜德”这一育人的灵魂,变化了的是由“课程选择学生”到“学生选择课程”。基于“为了每一个生命的生成”的生态化理念,我们将培养目标与学生自身的发展意愿紧密结合,将校内课程资源与校外课程资源紧密融合,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求,激活了学校课程的生命力,为培养德能兼备的舜耕学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以“舜师”为引领,构建促进思维发展的生态课堂

学生80%的在校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为学生发展奠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旋律。在我们构建的舜耕教育生态圈中,课堂是尤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传道授业”的教师改革观念首当其冲。我们的青年骨干教师成立了“师道研究会”,她的宗旨是“探索为师之道,研究行师之艺”。这群承舜之德、研舜之道的“舜师”,在课堂这方教育最主要的阵地上,为构建开放、和谐、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生态课堂,探索着、研究着、实验着、收获着……

开展生态化教育研究之初,我们的领导班子和教师就对上述现象进行 “公共反思”,还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非生态”行为进行自省。教育是什么?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孕育生命,工业批量加工产品。农业需要沃土、肥料、雨露、阳光和空气,培育种子生根、发芽、结果。教学是什么?教学应当是一条川流不息的生命长河,应当营造一种开放、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孩子充满学习的幸福感。课堂是什么?课堂应当是学生自主参与的大舞台。在这里,人人应当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能量,体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的生态化课堂改革起始于2008年,在经历了概念化、形象化的理念改革之后,在“十二五”期间以“4+1”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生态化课堂的具体落实,让师生受益。

1.明确概念,构建生态化课程实施的操作模式。何谓生态化课堂?我们的解读是:以促进生命成长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为重点,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等交流的和谐氛围或场景中,师生共同经历认识、探求、感悟、发现、体验等丰富多彩的过程,让学生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享受学习的幸福与快乐。何为“4+1”模式?我们明确了“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这一关键和“自学、研讨、提升、拓展”四个环节。其中的四个环节各有着力点:自学环节着力在“预习方案”的设计,以学定教,启发思维;研讨环节着力在“如何用好小组合作,提高合作学习效率”,重在思维方式的训练;提升环节在“培养小老师,提升学生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上着力,进一步助推学生思维的发展;拓展环节则需在“所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上”着力,补充资源,进一步丰富思维的体验。

2.颠覆传统,确立“发展学生思维”的生态化课堂关键点。我们的生态化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偏重基础知识、“死抠”知识点、弱化能力培养的片面价值取向,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主线、强化能力培养”的“核心价值观”;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甚至演独角戏,学生做配角、甚至做观众的“角色错位”和“权利失衡”现象,确立了“教师做导演、学生唱主角、师生共同经历过程”的新的角色定位和权利分配……这对教师来讲,无疑是一种痛苦的改变;对于习惯了当“配角”、做“观众”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艰难的转变。

在“4+1”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语文教师对“学导式”教学、单元整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导式”教学的研究已深入人心,通过自主学习单的设计使用、小老师的训练、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等方式,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分析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舜耕小学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讲得少了,学生在台上侃侃而谈,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角。刘洋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一课时,通过自主学习单让学生先行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对文章有了一个总体了解。在课堂上通过小老师的讲解,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交流碰撞的舞台;通过教师对诗歌的进一步解读,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这节课的教学也获得了济南市评优课一等奖。

在“4+1”生态化课堂模式的驱动下,各学科都有了各自的研究特色。音乐学科的梁晶老师执教的《编花篮》,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研讨,对比不同歌曲演唱风格的异同,让学生自主攻克了教学的难点,把音乐课堂变成了小小演奏会。英语教师孟娜在教学中尝试拓展中外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风格也让她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获得了全国评优课一等奖。

3.模式推广,实现会学会教质量提升的生态化发展。在模式的推广实施中,我们通过研究课—推广课—实践课三个层次,逐步实现所有学科、所有课堂的全面落实。每个学科都是先选择一个年级为实验年级进行研究课,目标是探究落实学科模式,形成范例。再选择两个年级为辐射年级进行推广课,目标是进一步明确模式中不同学段的教学侧重点。以最后三个年级为落实年级,实现模式的全面落实。每一个阶段的研究,都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组内老师共同参与,最终实现人人会用模式、课课呈现模式的目标。通过模式的使用,首先,学生会学了。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思维深入发展的过程。学生课前自学多、质疑多;课上交流讨论多、自信表达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的思考、分析、表达、质疑能力发展尤为突出。其次,老师会教了。模式的实施让课堂走向了“高效”,提高了教学的起点,简化了教学流程,有效落实了重难点的突破。在这样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把握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设计更加开放与灵活,每年的“耕耘杯”评优课比赛中,优质课、高效课的比例由52%提高到86%,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评优课、教学成果评选中也屡获佳绩。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提升,近年来,家长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达到98%。可以说,模式的建立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杠杆。它真正撬动了课改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撬动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我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以“舜友”为依托,构建动态平衡和谐的教育生态

办一所以舜文化为底蕴的生态学校,我们的目标是以一方良好的教育生态有效地向社会“辐射”,构建可以覆盖家长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大生态”。如何借助家长的力量提高教育改革的整体效果?如何使更为广泛的家长群体通过不同的参与渠道,都能参与进学校教育?如何让每一个家庭都能充分感知并享受到这方良好的教育生态?我们在课题引领下聚焦家委会组织机构、机制运行等的完善和深化研究,解决推进教改等单靠办学者无法解决的问题,让和谐的“家校社”教育生态辐射范围更大,受益群体更广。

我们的“舜友联合会”(以下简称“舜友会”)成立于2009年2月, “舜”指大舜和以舜文化为代表的舜耕小学,“友”指朋友。“舜友会”成立至今七年来,经历了3位会长、30余位校级常委、120余位班级负责人的传承与发展。借助“舜友会”,我们成功地推动了家、校、社合作,探索并总结了广大家长所代表的社会教育资源如何全面融入学校教育工作的常态机制,形成了规范科学的实施途径,引领广大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民主监督,培育家长的民主精神和志愿者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家庭教育水平,推动了学校建设、家庭建设和社会建设。

1.创新参与模式,落实家长的知情权。一方面是加强组织建设,成立“舜友会”的校级—年级—班级三级机构,并在学校核心办公区设立“舜友”办公室,每天有“舜友会”值班常委,形成了常态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是以三级组织为平台,引领广大家长真正走进学校,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三大领域。我们从组建家长护卫队入手,打破安全瓶颈,拓展实践空间,让综合实践活动全面开展;我们从面向广大家长展开调研入手,邀请有能力、有专长的家长全面参与课程开发建设,解决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共建学校课程体系;我们从家长开放日到凭“舜友会”证件入校听课,欢迎家长参与课堂教学,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支持与监督,促进了教改深入开展。

借助“舜友会”的平台,我们点燃了广大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由活动策划部、外联部、安全部共同负责,通过建立“爸爸俱乐部”、“家长护卫队”,制定安全预案等方式,开辟了学生实践活动的“绿色通道”。七年来,舜友会带领学生拥抱自然,开展远足踏青、环保植树、农耕采摘、拓展训练等体验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科技馆、气象站、自来水厂等实践基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带领学生到北京、上海、港澳台、韩国、新加坡等地进行游学,丰富学生的视野。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可达100余次。为学生构建了社会化、生活化、活动化、主体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综合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实现了校内外课堂的紧密结合,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

2.创新评价方式,落实家长的评议权。借助“舜友会”的平台,广大家长走进课堂、走进社团、走进管理。学校实行“家长观课制”,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年会和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全面走进课堂,了解教学改革的动向与意义。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年会,都会向全体教师和家长代表展示一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思想、过程及成果。而家长开放日,则是全校40个班级的所有课堂面向全体家长进行开放,由

学校提供听课菜单,“舜友会”发放给家长,让家长进行自主选择。家长们在课堂中了解到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更对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敬业精神感同身受,有效地取得了他们的理解、赞同与支持。

我们随之建立了家长评价学校工作机制。他们和老师们一样,享有通过“十大习惯积卡争优”、“校园之星”、“舜耕达人”等德育活动来评价学生的权利;他们通过学期末的“考核会”,对教师师德、业务能力、家校沟通等进行全面评价,分值占教师考核总权重的30%;他们更接受从市中区到济南市教育系统家长满意学校的调查,在2013年的抽测调查中,学校以高于95%的满意度名列前茅,被授予“济南市教育系统家长满意学校”称号。

3.创新监督机制,落实家长的监督权。“舜友会”通过常委会议和代表大会,定期收集、反馈家长的意见、建议,搭建起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有效平台。每年一次的代表大会,会长都会向全体家委会成员进行工作报告,家长通过率达到90%以上才能实施。家长以年级为单位,将意见、建议以提案的方式提交,在代表大会闭幕时由学校和家委会进行解答。同时,通过代表大会向全校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征集家长对学校和家委会的工作意见。每学期收到家长建议100多份,很多被采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以“舜友会”这一新型家长委员会的建设为突破口,创新学校教育治理机制,探索“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创设了“家校融合、共同育人”的教育生态。通过治理机制的打造,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从教好每一个孩子入手影响每一个家庭,继而对社会施加积极的影响。我们希望通过生态学校的建设,唤醒、提高全体国民的教育素养。这是我们教育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是我们事业征途的星辰大海。

我校的一系列创新举措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专题报道了家委会的成功经验。在“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专项培训”中,“舜友会”应邀面向十七市万余位学校领导、教师与家长代表进行了专题讲座。我有幸被邀请赴北京、厦门、台湾、杭州等地进行经验交流,学校被授予“中国家长学校百校联盟示范校”。

济南市舜耕小学,山东济南250002)

猜你喜欢

生态化家长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心中的好家长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家长请吃药Ⅱ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