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
2016-08-13刘晓收
范 颖,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研究简报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
范颖, 刘晓收❋❋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3)
摘要:为了解和评估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和资源状况,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冬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情况与生物资源量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分析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生物量、栖息密度和年龄组成。结果显示,胶州湾2014年的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 ind./m2,最高栖息密度达2 377.5 ind./m2;年均生物量为625.5 g/m2,最高生物量高达3 445.3 g/m2。胶州湾全年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2和3龄蛤,而其中的1和2龄蛤占有明显数量优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年龄结构出现低龄化,1龄蛤占绝对优势,2龄蛤仅次于1龄蛤,3龄以上最少。若以壳长30 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 mm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年均商品率为33.2%。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年龄结构和商品率综合分析,2龄蛤可作为优势的采捕年龄,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 胶州湾; 资源评估; 季节分布; 采捕年龄
引用格式:范颖, 刘晓收.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资源评估[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46(7): 70-74.
FAN Ying, LIU Xiao-Shou.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China [J].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16, 46(7): 70-74.
Supported by the Foundation for Outstanding Middle-aged and Young Scientists in Shandong Province (BS2013HZ008); the General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576135); the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s for the Central Universities(201462008)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帘形目(Veneroida)、帘蛤科(Veneridae),是胶州湾重要的底栖生物,同时又是胶州湾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胶州湾内从潮间带到10 m水深区域都有菲律宾蛤仔的分布,其栖息密度非常高,生物量也较大,约占底栖生物总量的一半以上[1-3]。菲律宾蛤仔的肉质鲜美,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因而成为重要的渔业捕捞对象和水产养殖品种,是青岛市的“龙头”水产品之一[2]。
菲律宾蛤仔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贝类,历史记载中在胶州湾水域分布甚广,捕捞生产有近70 a的历史。随着国内外市场对菲律宾蛤仔的需求量持续增加,加之胶州湾周围一些工业码头和道路施工等在近些年来不断快速建设,围海造田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日益突出,渔民更是不断增加捕捞强度,致使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发生了巨大波动,纯天然野生的种群数量严重锐减[1]。因此,从1980年代初期,胶州湾内人工养殖菲律宾蛤仔缓慢起步,主要是为补充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物资源量。
现今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主要以底播增殖为主,而针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调查报道,有吴耀泉等[2,4]在1989—1990年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资源状况的调查,以及他们对幼蛤的数量与资源的动态变化的探讨[2];韩庆喜等[5]对胶州湾10个站中3个站位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包括生物量、生长期以及年龄结构等;郭永禄等[6]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进行了生长特征以及最佳捕捞年龄的分析报道。作为胶州湾代表性的的底栖生物,菲律宾蛤仔的波动情况势必会对胶州湾的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效应。因此,本文根据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季节分布与生物资源量的全面调查,通过分析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壳长、栖息密度、生物量等,全面评估胶州湾内菲律宾蛤仔的资源状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区域
胶州湾位于北纬35°58′~36°18′,东经120°04′~120°23′之间,周围被胶州市、黄岛区、青岛市区所包围,是中国暖温带地区典型的1个半封闭内陆海湾。胶州湾平均水深6~7 m,最大水深64 m,滩涂底质主要以泥沙质和泥质为主[7]。全年胶州湾内海水水温在2~28 ℃之间,年平均水温约为12 ℃。湾内的贝类养殖面积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1.6%;菲律宾蛤仔的养殖面积占胶州湾内贝类养殖面积的93.2%,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海域。
1.2 调查方法
于2014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在胶州湾14个取样站位(见图1)进行了现场采样。采样使用0.05 m2箱式采泥器,每站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4次,现场分选。大型底栖动物分选所用网筛孔径为0.5 mm,将菲律宾蛤仔、其他生物及残渣全部转移至样品瓶,带回实验室冷冻保存。
1.3 生物测量和数据分析
返回实验室后,对各站位的菲律宾蛤仔壳长、壳高、湿重进行测量。壳长和壳高的测量使用精度为0.02 mm的游标卡尺,生物量称重使用FA1204N型电子天平。根据采集到的个体数量和生物量等数据,计算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g/m2)和栖息密度(ind./m2),同时分别按照壳长超过30 mm和25 cm计算蛤仔的商品率。
壳长与年龄关系:根据吴耀泉等[1-2]的壳长与年龄的关系统计表计算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结构组成,分析菲律宾蛤仔的全年资源状况。
图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调查站位图
2 结果
2.1 栖息密度与生物量
菲律宾蛤仔主要分布在J1、J2、J3、J4、J5、J6、J7、J8、J11站位,所以主要分析J1~8和J11站位的数据。从表1可以看出,菲律宾蛤仔在2月平均栖息密度最大的是J8站位(460.0 ind./m2);5月蛤仔的平均栖息密度以J2站位最高(3 670.0 ind./m2);8月菲律宾蛤仔平均栖息密度最大的也是J2站位(3 455.0 ind./m2);11月平均栖息密度仍然以J2站位最大(2 280.0 ind./m2)。4个季度各站位菲律宾蛤仔总的平均栖息密度值最大的是5月(579.4 ind./m2),11月次之(482.8ind./m2),2月的平均栖息密度最小(107.8ind./m2)。胶州湾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ind./m2,最高年均栖息密度是J2站位,为2 377.5ind./m2,最小年均栖息密度是J4号站位,为36.3ind./m2(见表1)。
表1 各站位不同取样时间菲律宾蛤仔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比较
在2014年4个季节中,菲律宾蛤仔的平均生物量最高的是5月,为805.4g/m2;11月的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仅次于5月,平均生物量为793.8g/m2;生物量最低的是2月,为282.8g/m2。2014年2月至11月胶州采集到蛤仔的9个站位的平均生物量为625.5g/m2,最高生物量为3 445.3g/m2,为J2站位;最低生物量为142.0g/m2,为J7站位。9个站位的年平均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J2>J1>J11>J5>J3>J6>J4>J8>J7(见表1)。
2.2 年龄组成
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幼蛤(<1龄)仅在5月出现,占5月全部蛤仔总数的3.1%,而在其余月份均没有出现。1龄蛤所占比例在2、5、8月不断上升,到11月1龄蛤所占百分比有所下降。2、3龄蛤出现比例最高的时间都是2月,所占比例分别为52.8%和11.8%。从整体上看,胶州湾全年的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龄蛤(60.1%),2龄蛤(36.1%)和3龄蛤(3.0%),而其中的1龄蛤和2龄蛤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表2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各季节的年龄结构组成百分比
2.3 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
根据调查数据结果统计,若以壳长30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胶州湾2月的菲律宾蛤仔商品率为33.2%,5月的蛤仔商品率为3.8%,8月的蛤仔商品率为4.5%,11月的蛤仔商品率为7.2%,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胶州湾2月的菲律宾蛤仔商品率为69.1%,5月的蛤仔商品率为33.2%,8月的蛤仔商品率为20.4%,11月的蛤仔商品率为38.2%。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33.2%。
3 讨论
综合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全年的年龄构成,主要是1、2龄蛤、数量较少的3龄蛤以及仅在5月出现的不足1龄的少量幼蛤,而其中的1、2龄蛤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分析幼蛤仅在5月出现的原因,可能与放苗以及菲律宾蛤仔的产卵繁殖有关。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产卵期大致从春季5月份开始,到秋季大概10月左右结束。蛤仔1 a有2次产卵繁盛期,主要是在6月上旬和9月中旬[2]。
从2014年2—5月,1龄蛤的比例由原来的35.4%增长到63.5%,到5月菲律宾蛤仔繁殖期的接近,出现新的年龄组幼蛤,其年龄比例占当月的3.1%。随着幼蛤的不断生长,数量不断增加,到8月时1龄蛤的比例已经达到79.7%,而这可能是由于5月出现的幼蛤为8月中一部分数量的1龄蛤做了补充资源。到11月份时1龄蛤所占的比例下降,与此同时2龄蛤仔的数量所有增加,其比例大约增长8%。造成胶州湾菲律宾蛤仔这种生长趋势的原因与张谢令等[9]对山东蓬莱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研究类似:蛤仔每年两次繁殖高峰期,2月的海水平均温度最低(-1.7℃),8月的海水平均温度(22.9℃)最高,这种温度区间非常适合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繁殖。任一平等[10]的研究发现,5—9月是菲律宾蛤仔生长最快的时期[3],刚放苗幼蛤及1、2龄蛤仔均生长迅速,进入10月以后,水温逐渐下降,蛤仔自此进入缓慢生长阶段,到11月份至第二年1月,这个时间段蛤仔甚至停止生长,各个年龄组的蛤仔数量都下降。而后等到3月份以后,伴随着海水温度的回升,蛤仔又可以进行快速的生长并繁殖。
通过与韩庆喜等[5]对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资源的调查数据比较,本研究采集到了数量相对较多的菲律宾蛤仔,表明胶州湾中的菲律宾蛤仔经过1990年代的过度采挖[1]之后,其生物资源正在恢复。同时,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年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本次调查的蛤仔种群以1、2龄蛤为优势年龄组,同时3龄蛤在2、5、8月也有出现,最高比例达到11.8%,表明近几年胶州湾蛤仔种群正处于较高的产出时期。
胶州湾自从1950年代开始大量对菲律宾蛤仔进行采捕,当年产量不足2万t,但是蛤仔资源的非常丰富。自1980年代开始,捕捞量大量增大,产量达到10万t,增长了近5倍[2],使蛤仔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1990年代起胶州湾发展底播养殖,养殖产量虽然有所进步,但捕捞蛤仔的规格变小。本次调查研究中,胶州湾的1龄蛤仔占绝对优势,2龄蛤仔仅次于1龄蛤,3龄以上最少。从生物数量上分析可以看出,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这与吴耀泉等[2]和郭永禄等[6]的研究相似: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年龄结构情况出现低龄化。从本次调查蛤仔的商品率来看,2龄蛤可作为最优势的采捕年龄。若以壳长30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mm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33.17%。但在现实的生产养殖阶段还要考虑放养密集程度、经济收入等其它要素。所以怎样确定蛤仔的有利捕捞年龄,保证最大效益收入和经济产量,还有待于深入的调查。
影响贝类分布的动态因子很多,如温度、盐度、饵料浓度、栖息环境底质等,包括近年来人们的污水排放、过度捕捞、填海造田、修筑海滨公路等,也都对胶州湾养殖区的贝类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带来一定影响。就目前而言,如何加强保护胶州湾养殖区的贝类资源,如何依据养殖技术和养殖季节提高胶州湾贝类产量,不仅对胶州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而且由于贝类养殖可以移除水体中的部分二氧化碳,对海洋碳循环也有一定的贡献[11]。
4 结论
(1) 胶州湾2014年的全年平均生物量为625.5g/m2,最高生物量为3 445.3g/m2,出现在J2站位;年均栖息密度为409.6ind./m2,最高年均栖息密度也是出现在J2站位,为2 377.5ind./m2。若以壳长30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6.8%;若以壳长25mm的蛤仔为采捕规格, 2014年胶州湾年际菲律宾蛤仔的商品率为33.2%。
(2)胶州湾2014年菲律宾蛤仔的年龄组成主要是1、2和3龄蛤,而1和2龄蛤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与历史资料的比较发现,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种群的年龄结构出现低龄化。从菲律宾蛤仔的生物量、年龄结构和商品率综合分析来看,2龄蛤可作为最优势的采捕年龄,5月是最佳的采捕时期。
参考文献:
[1]吴耀泉, 吕锡缙, 孙道元. 菲律宾蛤仔生物学与资源. 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2: 339-352.
Wu Y Q, Lv X J, Sun D Y. Biology and Resources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 Ecology and Living Resources of Jiaozhou Ba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2: 339-352.
[2]吴耀泉, 张宝琳, 孙道元, 等.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繁殖与资源补充量关系的研究[J]. 海洋科学集刊, 1998, 40: 193-197.
Wu Y Q, Zhang B L, Sun D Y, Huang B. Studies on the reproduction of juvenile clams and resource replenishment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Jiaozhou Bay[J]. Studia Marina Sinica, 1998, 40: 193-197.
[3]王如才, 王昭萍, 张建中. 海水贝类养殖学[M]. 青岛: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8.
Wang R C, Wang Z P, Zhang J Z. Science of Marine Shellfish Culture[M]. Qingdao: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吴耀泉.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渔场环境及饵料分析[M]. 北京: 学苑出版社, 1999: 86-90.
Wu Y Q. Analysis on the Fishing Ground Environment and Food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Jiaozhou Bay[M]. Beijing: Xueyuan Press, 1999: 86-90.
[5]韩庆喜, 高雯芳, 李宝泉, 等.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与资源评估[J]. 动物学杂志, 2004, 39(5): 60-62.
Han Q X, Gao W F, Li B Q, Li X Z. Evaluation on the Biomass and Resource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from Jiaozhou Bay[J]. Chinese Journal of Zoology, 2004, 39(5): 60-62.
[6]郭永禄, 任一平, 杨汉斌.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长特征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5): 779-784.
Guo Y L, Ren Y P, Yang H B. A study 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m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Jiaozhou Bay[J]. Periodic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5, 35(5): 779-784.
[7]董金海, 焦念志. 胶州湾生态学研究[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Dong J H, Jiao N Z. Ecology Study of Jiaozhou Ba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5.
[8]吴耀泉. 中国近海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学研究[J]. 海洋科学集刊, 1995, 36: 213-215.
Wu Y Q. Ecological in studies on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the Chinese coast[J]. Studia Marina Sinica, 1995, 36: 213-215.
[9]张榭令, 姜仕臣, 丛裕泉, 等. 山东蓬莱菲律宾蛤仔资源调查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07(4): 151-156.
Zhang X L, Jiang S C, Cong Y Q, Wang X B, Wang J, Zou D.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esource of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Penglai, Shan Dong Province[J]. Transaction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007(4): 151-156.
[10]任一平, 徐宾铎, 郭永禄, 等. 胶州湾移植底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死亡特性[J]. 中国水产科学, 2006, 13(4): 642-649.
Ren Y P, Xu B D, Guo Y L, Yang M. Growth and mortality of the transplant enhanced Manila clamRuditapesphilippinarumin the Jiaozhou Bay[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2006, 13(4): 642-649.
[11]张继红, 方建光, 唐启升. 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J].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20(3): 359-365.
Zhang J H, Fang J G, Tang Q S. The contribution of shellfish and seaweed mariculture in China to the carbon cycle of coastal Ecosystem[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5, 20(3): 359-365.
责任编辑高蓓
收稿日期:2015-09-29;
修订日期:2015-11-09
作者简介:范颖(1988-),女,硕士,从事海洋生物生态学研究。E-mail: fanfan072399@126.com ❋❋通讯作者: E-mail: liuxs@ouc.edu.cn
中图法分类号:Q17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174(2016)07-070-05
DOI:10.16441/j.cnki.hdxb.20150338
基金项目:❋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13HZ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613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62008)资助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Assessment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China
FAN Ying, LIU Xiao-Shou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and assess the resource status of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February (Winter), May (Spring), August (Summer) and November (Autumn), 2014. Shell length, biomass, density and age composition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were analyzed. The annual average density was 409.6ind./m2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of 2 377.5 ind./m2. The annual average biomass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2014 was 625.5g/m2, with the highest biomass of 3 445.3g/m2. The age composition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the whole year's investigation included first age, second age and third age clams while the first age and second age clam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which showed that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had a younger trend. Given the commercial specification of shell length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as 30 mm, the commodity percentage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in Jiaozhou Bay in 2014 was 6.8 %. Given the specification of shell length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as 25 mm, the commodity percentage was 33.2 %. From the point of biomass, age compostion and commodity percentage of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the second age clams are the best period for harvest and the most appropriate period for capture is May.
Key words:Ruditapes philippinarum; Jiaozhou Bay; resources assessment; seasonal distribution; capture peri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