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动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暨“第九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总结
2016-08-12章建跃人民教育出版社
章建跃(人民教育出版社)
创新推动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暨“第九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总结
章建跃(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对本次活动的概要总结
一、概况
本次活动共有来自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所有省、直辖市、自治区,行业的近2 700多名代表参加,覆盖范围广,受到全国初中数学教师、教育研究部门、各会员单位的高度重视.共有123位各地选拔的选手进行优秀课展示.
二、对活动满意度的调查
组委会在各分会场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51份,有效问卷451份.
(1)对本次活动,您的总体评价是()(1表示很不满意,5表示很满意).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2)您最感兴趣的环节是().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3)您对评委点评的满意程度()(1表示很不满意,5表示很满意).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上述数据表明,参会代表对本次会议的满意率较高.
三、本次活动的一些特点
(1)与以往相同,本次活动涉及我国当前使用的所有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次活动的代表性和广泛参与性.
(2)内容覆盖了初中数学课程的所有板块,课型非常丰富,概念课、原理法则课、章小结课、习题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还有专题课等.
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许多选手都对自己提出高要求,敢于挑战难点内容,高难度的探究性、实验性课,在这次活动中占一定的比例.
(3)各位参赛选手在理解教学内容上下了很大功夫,与往届比较,在数学理解水平上有了很大进步.教学时力求揭示数学内容的本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比较好地体现了学会颁发的“标准”的要求,整体质量较高.
(4)学生主体意识进一步加强,注意创设体现数学知识发生发展需要、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情境,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产生的必然性;注重精心设计学生活动,采取问题引导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展探索活动,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在实处.
注重学生参与,教师力求精讲多问,将学生推向前台,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采用追问等方式推动学生的数学理解.
(5)教学过程中,能自觉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参赛教师都能注意根据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安排教学进程,注意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概括活动得出数学概念.
对于“常规的概念课怎么上?”“什么叫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什么叫概念教学中的思维教学?如何落实?”等问题,许多选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次活动产生了非常好的示范课.
(6)性质的教学注重整体性,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脉络.例如,对于学会指定课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重视章引言的教学,类比三角形的研究构建四边形的研究脉络.在研究性质时,从“图形的组成要素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就是性质”出发,先发现平行四边形各种性质,再推理论证,并在小结时总结研究思路.
(7)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大多数选手在展示和自述中,都提到了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学生的相互评价、改进、完善,以及教师肯定、表扬、纠正等,使评价发挥出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作用.
(8)注意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的组合使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大部分教师都力图做到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内容.
可以看到,全国各地硬件水平已经没有太大差异,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等呈现多样化态势.但教师的应用水平差距明显.
(9)本次活动的课题继续采取“自选动作+规定动作”的方式,“指定课题”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组织展示,同一课题四名教师执教,有利于观摩教师通过比较获得启发.
指定课题难度都是较大的,每名教师对内容的理解、教学处理各有不同,评委和观摩教师对这些课的看法多种多样甚至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也精彩纷呈,真正达到了研究、交流的目的.
(10)各位参加展示的教师都表现出很好的亲和力,自然大方,有激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生动、有趣,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有的选手对“录像课展示与自述”到底展示什么、自述什么,理解很到位.
地区差异仍然明显,有些地方推荐的课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本次活动在各地推选的基础上,评选出了25名最优秀选手,他们是:
沈艳秋(上海市普陀区曹阳中学附属学校),季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李静(山西省应县第三中学校),高洁(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刘丹(吉林省延吉市第四中学),乐增光(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学校),吴颖(北京市通州区第二中学),银玲(四川省德阳市第五中学),任静(重庆市万州区外国语学校),张冬梅(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黄宝瑛(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姜萌(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王用华(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王群(浙江省临海市学海中学),许萍(江西省崇义县章源中学),黄丽萍(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南溪一中外国语实验学校),何广民(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二中学),刘倩(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板桥中学),柴晓利(河南省郑州市第五十一中学),高晓微(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梁洪源(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实验中学),荣彬(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何颖(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初级中学),李婷(河南师范大学属附中学),胡松(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
(11)评委工作非常认真,他们事先观看了各位选手提供的完整的课堂录像,预先写好了点评提纲,有许多评委都是先做好ppt,再结合每一位选手的现场表现给予认真点评.
四、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确定还不到位.教学设计中,仍有许多选手以“三维目标”分列、“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分列、“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分列等方式呈现课堂教学目标,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够、没有下力气研究的结果.
必须指出,“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实际上,学校教育目标具有层次性,从宏观到微观依次是:教育方针—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另外,在目标的设定和达成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
(2)缺乏对学习方式的研究,有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指导的能力有待提高.
(3)引入环节刻意联系实际,不够自然;刻意设计探究、讨论等活动环节,等等.
(4)问题设计不合适的情况较普遍,问题提出后急于引导、提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够.
(5)教师讲得不得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教师没有把有思维含金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而是由自己包办代替了.
(6)小结用语中,“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仍然盛行,让人不知所云.
五、需要商榷的一些问题
(1)多数课都采用课前导学案,造成预设的环节过于充分,生成的环节过于顺畅,教学的重心过于前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当堂训练落实的情况,造成课堂练习的进程太快,挤压了学生思考、交流的空间.
导学案泛滥是导致我国学生数学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之一.
什么叫做导学案?对这个问题应当加强思考.可以肯定的是,“概念、原理关键词填空+题目”不是导学案!
顾名思义,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而这里的“导”主要应该在思维的引导上,采用“问题引导思维”的方式,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呈现.“导学案”的内容主要有两个:一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内容本质的问题;二是对重、难点或容易疏漏的方面的提示语.
编制导学案要把握的核心是:提好问题!
例如,“旋转的性质”导学案.
问题1:你认为研究旋转的性质就是要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研究的目标.研究旋转的性质,就是研究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关系,探索“变化中的不变性”.
问题2:具体而言就是要研究什么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具体的研究思路.根据“几何学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学科”,就是要研究两个图形对应元素之间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
问题3:任意画一个△ABC,取一点O为旋转中心,将△ABC绕点O逆时针旋转30°.找出这个旋转中的对应元素,它们有什么不变性?
【设计意图】使学生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发现性质的能力——考查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对应面等的相互关系.
问题4:对应点的不变性怎么体现(提示语:如何利用三要素?)?你能说明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吗?
问题5:你认为还有什么不变性(图形中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如垂直关系、平行关系等)?
(2)探究性学习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该怎么做?
首先要明确,数学学习需要独立思考.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
有难度的问题、有多种多样方法的内容才需要合作、讨论、交流.
第二部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课改的背景和面临的任务
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改革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国家社会发展改革为背景,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与改革的需要来思考.
当前,国家治理最根本的着眼点是深化综合改革,理顺各方面的关系.教育改革也要抓住深化、综合的要求而持续推进.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要求“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基础教育,强调“开放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显然,我国教育的规模问题已经解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我国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内涵质量的问题,解决育人模式改革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已有课改的基础上深化改革.而我们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许多都是两难问题,因此改革具有综合性,需要整体考虑.
二、数学课改的主要任务
十八大提出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就是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数学教育中落实下来,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在课堂中实施下去?
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具体化,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转化为一种可操作的行动,转化为数学育人的具体措施.
从教育部的顶层设计看,数学学科的“立德树人”目标,首先体现在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上.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了八个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这些都可以看成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无论理论上如何界定,作为数学教育的实施者,广大一线教师应该加强思考的是,落实数学课改的核心任务,要有具体措施,要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
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点
首先要明确这样的观点:“学科育人”要依靠学科的内在力量.
“数学育人”要在数学内部挖掘育人资源,并使它们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发挥作用.为此我们要思考:数学学科独特的、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到底在哪里?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推理、运算是数学的命根子.数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说,数学学科育人的独特功能,主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上,要使学生学会思考,特别是学会有逻辑的思考,使学生成为善于认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
具体如何做?我们可以从“数学对象的获得—数学对象的研究—数学知识的应用”这三个方面(阶段),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全面、综合地思考核心素养培育点.
数学对象的获得,要注重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要注重数学内在的前后一致、逻辑连贯性,从这两个方面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升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归纳推理等素养.
对数学对象的研究,在分析研究对象的性质、内在规律的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抽象、推理等水平,在对性质的证明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的能力.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要注重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体现建模的全过程,学会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挖掘信息等.
无论课改如何发展,“数学课要教数学”不会变,“数学课要教好数学”的要求也不会变.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做到“两个过程”的合理性: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这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点.前一个“合理性”的核心是数学的学科思想问题,后一个“合理性”是学生的思维规律、认知特点问题.只要把握好这两个合理性,我们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部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对八个指定课题的解读
本次活动我们设置了八个指定课题,希望通过这些课题引领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下面对这八个课题的设计意图进行简要解释.
总体思路:
贯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变革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增强数学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上进行积极探索.
重点考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有较大意义的、体现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普遍存在教学疑难的题目,并考虑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等各领域的内容平衡.
一、系统观指导下的数学教学
系统观的内涵:
整体性——把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从整体出发,在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相互关系中探究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层次性——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整体;每个系统又是它的上位系统的组成要素,由此构成具有层级关系的整体,这就是层次性.先把握基本要素,再看要素组成的子系统,然后再看子系统组成的上位系统……这样才能具有思想性、观念性.
联系性——系统和系统之间、各要素之间、系统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任何事物都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各部分、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包括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
目的性——数学育人目标有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层级系统.教学设计应该把教学过程看成具有一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系统,在宏观目标指导下分析具体目标和内容,要注意把宏观目标落实在具体课堂中,使每一堂课都为达到宏观目标服务.
问题:数学育人目标的层级系统是怎样的?
宏观到微观的目标体系:教育方针—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是融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总体要求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过程中体现思想方法、思维能力的配演,努力挖掘内容所蕴含的育人资源,实现数学素养的逐步提升.
指定课题1: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课标要求:理解配方法,能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单元设计下的课堂教学,即要在数学的整体观指导下,构建连贯的探索过程,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推导求根公式的方法(配方法),并通过对公式的讨论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从整体上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教学要点是基本策略和基本过程.
基本策略:降次,即通过配方、因式分解等,将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基本过程: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得出x2=p和(x+n)2=p的解法——通过配方,将一元二次方程x2+px+q=0转化为(x+n)2=p的形式再解——对方程ax2+bx+c=0配方后得出求根公式——特例:将ax2+bx+c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则可令每个因式为0来解.
教学设计主线:
(1)宏观提问: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什么?
解方程ax2+bx+c=0.
(2)什么叫解方程?你会解ax2+bx+c=0这类方程吗?我们会解哪些类型的方程?解这些方程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3)能否类比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给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二元一次方程组采用“消元”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要采用“降次”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
(4)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是基本方法,我们可以从具体方程的解法中归纳出一般思路.
①你觉得最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是什么?能举出一些你会解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解x2=p.
②(x+n)2=p怎么解?
③x2+px+q=0怎么解?
④ax2+bx+c=0怎么解?
⑤有没有特殊的情况可以不用求根公式解?
二、构建研究几何性质的整体思路
首先应注意到,必须让学生明白“几何性质”到底指什么.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使学生在独立面对一个几何对象时知道从哪里下手研究性质,才能使学生自主探究,才能使培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落在实处.
一般而言,“性质就是一类事物共有的特性”之类的说法过于宏观,在具体思考中没有可操作性,需要针对具体内容进行归纳.例如:
运算中的不变性(规律性)就是性质——研究代数性质,“算算看”是基本方法;
变化中的不变性(规律性)就是性质——研究函数的性质,在运动变化中进行观察是基本方法;
要素和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就是性质——观察几何图形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等)是研究几何性质的基本方法;等等.
那么,如何让学生知道“什么叫性质”呢?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已知的关于某个几何图形的性质进行归纳,由此得到几何图形性质的表现方式,进而概括出研究性质的方法.例如,三角形是最典型的几何图形,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等你想到了什么?
内角、边都是三角形的组成要素,这些性质都表明了“三角形要素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关系”.
一般地,几何对象组成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就是性质.
(2)从“外角等于不相邻两内角的和”“三条高交于一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等又想到了什么?
把外角、高、中线、角平分线等叫做三角形的相关要素,这些性质表明了“相关要素”之间的某种确定的关系.
一般地,要素、相关要素之间确定的关系就是性质.
另外,这里的“关系”是指大小关系、位置关系.
指定课题2: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
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在明确“什么是图形的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三角形的性质,从整体上提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猜想,给出证明,要体现研究几何问题的基本套路,渗透推理的基本思想.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教学设计要求?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1)立意高,思想性强,“数学味”浓;
(2)反映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自然而水到渠成的;
(3)探索性更强,能更好地落实“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创造性也更强;
(4)符合数学思维规律,体现数学的整体观,使性质的发现具有必然性,能给学生更多智慧的启迪,思维的教学更加到位;
(5)更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什么可以这么做?
首先,学生已经完整地学过三角形,已经了解了研究一个几何对象的基本套路:以三角形的要素(三条边、三个内角)、相关要素(高、中线、角平分线、外角等),以及几何量(边长、角度、面积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本问题,从“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角度展开研究,因此与学生的认知准备相适应.
其次,只要教师在研究方法上加以引导,通过类比使学生意识到,研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就是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四个内角、对角线等之间的大小关系、位置关系,就可以容易地得到有关性质的猜想.
本次活动中,担任这一指定专题的教学研究的王用华、王群老师的课都非常清楚地表明,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学生都能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且得到了许多教材上没有给出的性质.
指定课题3:探索并证明圆的切线长定理.
课标要求:探索并证明切线长定理:过圆外一点所画的圆的两条切线长相等.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体现“探索”,包括探索思路的构建——研究几何对象的“基本套路”;处理好“探索”与“证明”的关系.
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研究圆的性质.
根据上面给出的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教学思路,应该先让学生明白圆的要素、相关要素.例如,圆心、半径、直径、弧、弦、圆心角、圆周角……
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值得研究的命题?
整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学生归纳地提出猜想,在面对一个新的几何对象时,能依据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套路展开思考,并且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有序地探索性质,使“发现性质”成为必然.
例如,圆的两条弦有什么“确定的关系”?
大小关系:与概念联系起来,得到“一个圆中等弦的弦心距也相等,反之也对”,“离圆心越近弦越长”“直径最长”.
位置关系:平行、相交(特例是垂直),容易得到许多性质.例如:
平行: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垂直:垂径定理,让垂直于直径的弦平移到切线的位置,容易发现切线定理;
相交:相交弦定理,让交点动起来,移到圆上、圆外得到相交弦定理的各种变式;
交点在圆外时,再让弦移到切线的位置,就有“过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有且只有两条,而且切线长相等”,这就是本指定课题的内容.教学设计中,如果能从以上思路加强思考,那么就能较好地体现“探索”.实际上,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教师自己首先应学会探究.
以上是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还可以研究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题外话:如何看待选学内容?
本课内容属于“选学”,顾名思义,就是要让那些感兴趣的、学有余力的学生学.我们认为,类似这样的内容可以让所有学生学,关键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
令人担忧的是,实际教学中,因为选学内容不能作为升学考试的内容,因此“选学=不学”.
如果总是以“考与不考”作为“教与不教”的判断标准,让所有学生都只学最低标准的内容,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落实.
三、认知观指导下的概念教学
首先要认识到概念教学的意义,前面已经提到,数学学习大致可以分为“获得数学对象—研究数学对象的性质—应用”三个阶段,获得数学对象是第一步.显然,如果连研究对象是什么都不清楚,那么对它的性质的研究将是无本之木.而“获得研究对象”的含义就是把握了研究对象的内涵、本质,也就是把握住了数学概念.因此,理解概念是数学学习的首要任务.
关于概念学习和教学,数学认知心理学、数学教育心理学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要特别注意:
概念的学习主要靠归纳思维,概念教学要用归纳式.
概念教学要遵循一定规律,这是由数学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认知概念的思维过程所决定的.
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任务是:选择典型、丰富的具体实例,设计归纳具体实例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本质特征,并概括到同类事物中去的过程.
概念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概念的引入——借助具体事例,从数学概念体系的发展过程或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引入概念;
概念属性的归纳——提供典型、丰富的具体例证,进行属性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不同例证的共同特征;
概念的明确与表示——下定义,给出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文字的、符号的);
概念的辨析——以实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恰当使用反例);
概念的巩固应用——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事例,形成用概念做判断的具体步骤;
概念的“精致”——纳入概念系统,建立与相关概念的联系.
指定课题4:数轴概念的教学.
课标要求:建立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体现以“概念形成”的方式设计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关于本课的教学设计,这里想强调的是“理解数学”,就是要正确理解数轴的概念,其中核心是要抓住“三要素”的内涵:
①原点↔0(原点是区分方向的“基准”,0是区分正负的基准);
②单位长度↔1(单位长度是度量线段长度的单位,1是实数单位,“单位”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讲话);
③方向↔符号(空间中,“由点A到点B”和“由点B到点A”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其差别由“方向”来标记.A,B两点“位置差别”的定量化定义,必需且只需用“方向”和“长度”.数轴上,方向只有“左”“右”两种,可以理解为“相反方向”.负数的引入是应描述现实中的“相反意义的量”之需,确定一个实数,需要“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要素,它们正好对应了定量化定义A,B两点“位置差别”的“方向”和“长度”).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中要关注如下问题:
①“建立数轴概念”实质是理解数轴“三要素”,知道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
②什么叫“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③如何使学生体会到缺一不可?
以“概念形成”的方式设计教学的基本环节,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具体要点是:
以现实问题情境——马路上的事物为背景,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能否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第一次抽象,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标物体及距离.
问题2: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从数学的角度分析、归纳本质特征,实现第二次抽象.
问题3:温度计等现实事例,在上述思路的引导下,归纳共性.
给出数轴的定义(第三次抽象).
概念辨析——原则上应该是针对“三要素”,让学生明确只有在原点、方向、单位长度都确定后,数轴才唯一确定,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
巩固性应用——重点是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择原点和单位长度.
概念的精致——在后续学习中完成.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数学思维更是用概念思维,因此数学是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载体.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让学生有实质性的数学思考.
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自然拓展过程,数学性质的合理猜想与论证过程出发,通过适当的问题引领,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具体怎么做?如下几点要引起注意:
(1)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作用,提升思想性.例如,前面提到的“几何图形的要素与要素的相互关系就是性质”“运算中的不变性就是性质”等就具有这样的作用.
(2)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概括,特别是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从表达中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捕捉生成性教学资源,并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能把你的想法说得更清楚一些吗?”等促进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用概念解释数学对象、通过归纳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与习惯.这是促使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有力举措.
(3)要把实质性的归纳机会留给学生,如具体实例共同特征的归纳就应该让学生完成.
指定课题5:整数指数幂.
课标要求: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体现从指数概念和运算性质的扩充过程,注重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构建一个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代数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把学生培养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1)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有如下两点.
①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运算性质,其中关键是am÷an=am-n和a0=1(a≠0);
②分式的概念和性质、约分,分式的运算等.
说明:因为经过一定的时间,学生可能对这些知识的获得过程已经淡忘,所以要问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这些性质的?”,着重让学生说明这些性质和规定的合理性,特别是规定a0=1的合理性.
(2)接下来的教学,要利用正整数指数幂和有理数的学习经验,以运算引发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推广过程,获得有关法则和性质,这是提高思维参与度的关键.
向负整数指数幂的推广过程,与得到a0=1(a≠0)一致,关键是让学生把分式的约分和正整数指数幂的性质(am÷an=am-n(a≠0)) 联系起来,通过具体事例的归纳,感受a-n=(a≠0)的合理性.
(3)推广到负整数指数幂后,接着该干什么?
类比“数及其运算”可知,应该研究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如何研究呢?数学推广的特征是“保持原来有的性质不变”,所以要研究在已有规定下,正整数指数幂的性质是否在整数范围内仍然成立,就如在有理数范围内讨论自然数系的运算律是否成立一样.
在推广后,这些性质的合并、简化——类似于引入负数后的加减统一,引入负整数指数幂后,乘除也就统一了,于是原来的五条性质可以合并成三条.
五、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显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不会有现成答案.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具备想象力,要能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反复地实验,动手试验,取得经验,然后筹划出方案.所以,想象力可以使学生学会事先筹划,从而选定一个比较完善的方案,这对提高办事效率和成功率都有极大好处.
想象力是一切灵感与发现的源泉,是一种极为宝贵的智力品质.科学家们总是以现有技术和理论为依据,通过想象进行假设,通过假设进行推理,得到科学假说,再通过实验和实践得到验证,从而确立为新的理论.
丰富的想象使感知敏锐、观察细致,而敏锐的感知和细致的观察又使人的想象更加丰富和深刻.
指定课题6: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既要体现研究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一般思想方法和过程——已有的研究经验有哪些?又要注意通过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由数想形”“由形助数”——怎样利用这个函数的特性,创新研究方法?
以往研究函数的性质,都是“先描点作图,再观察图象得出性质”.本课的教学,因为反比例函数图象作图较难(主要是图象的趋势、对称性等不明确),但函数表达式比较简单,所以应该利用代数知识先做些分析.
这样的做法与“常规”有所不同,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实际上,因为从代数表达式得出的上述特征,对于学生想象函数图象的特征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在画图之前就对图形的分布区域、变化趋势等有一个大致的轮廓形象.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可以通过具体取值,并让学生思考该如何取点.例如(1,1),(-1,-1);都满足表达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再让学生把这些点描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些点的对称性而发现图象的对称性.
在以上探索的基础上,再取点、描点、作图,这样作出的图形就比较符合要求了.
六、“做数学”与学会学习
为了使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切实改进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我们要改变“一个定义,三项注意,几个例题,大量练习”的做法,改变埋头苦干做重复性训练的被动学习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动手触摸、动眼观察、动脑思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长时间的“悟”,然后有所发现.
使学生自我掌控学习过程,获得研究数学问题的切身体验,逐步达到对数学内涵的实质性理解,这是学会学习的应有之义.在教学活动中,要使“实验活动—数学抽象—逻辑表达”得到充分体现.
指定课题7:数学实验教学.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以图形的变换(对称、平移、旋转或翻折)为主题,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做数学”,经历知识的归纳、概括过程,获得实验对象的数学内涵,并抽象出数学原理(概念、性质等).
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注意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进,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等方面加强思考.
关于数学实验的育人价值,我们在对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胡松老师的“几何图形”一课的点评中有详细论述.
七、大数据时代的数学教育变革
“统计与概率”所涉及的数据应该是观察、试验、记录、调查的手段获取的客观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不仅包括观察、试验、记录、调查的手段获取的客观数据,还包括对网络、文本、声音、图像等反映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所获得的数据.在“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应当特别关注数据的获取、数据的统计特征表示,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看图说话”能力,提升归纳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等素养.
指定课题8: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本次活动提出的教学设计要求:通过表格、折线图、趋势图等,感受随机现象的变化趋势.
要注重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样本和总体的关系,体会用样本推断总体的思想,渗透数据分析意识.
结束语:“数学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反复强调,数学学科的不可替代性在于它培养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育人的核心所在.
数学育人目标的实现,教师是关键.其中,提高“理解数学”的水平是重中之重.
“理解数学”有三重境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由以知其所以然.第三重境界是要解决“如何思考”的问题.例如,对于三角形的角与角的关系,知道“内角和为180°”是“知其然”;会“添加辅助线证明内角和定理”是“知其所以然”;解决了“如何想到研究内角和”“如何想到添加辅助线”的问题,就解决了“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实际上是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上有了扎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在“思维的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要学会“示以学生思维之道”的方法,要让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时“想得到,做得到”.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有一些基本观念要树立起来.例如:
慢下来,给学生“悟”的时间和空间,“慢”就是快!实质性的数学思考是需要时间的.
应加强动手、思考和感悟的实践,培养学生渴求知识的感觉.
真正的学习必须经历“感知—感悟—知识”的过程.先让学生思考、感悟,经历“猜想—验证”“发
现—论证”的过程,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
越是看上去简单的知识,越要让学生亲身感悟,使学生从中获得“如何思考”的体验,这样得到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认识世界的智慧,创造力的培养也蕴含其中.
学生冥思苦想不得其解,一经提示又恍然大悟,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的现象,正是数学素养低、数学能力差的表现.改变这种状态,要让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想,唯一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想、先做,教师在如何想、如何做上加强引导.这就要限制课堂容量,放慢教学节奏,给学生“悟”的时间,给学生说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
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智慧,需要思考一些基本问题,例如:
如何用有趣的问题引发学生兴趣,用恰时恰点、直击要害、反映本质、简明易懂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如何不急不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如何提高解题的层次,使学生通过解题认识一般的数学原理,并让学生体会“如何做研究”,使思维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蕴涵其中?
教学中应多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想到的?”“还有别的想法吗?”少问“是不是?”“对不对?”更不要“我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下面开始算吧!”
必须清楚,通过技巧训练迅速提高分数,与通过思维训练全面提升能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追求!
当前,数学课改已进入关键时期,各种思潮层出不穷,有点令人眼花缭乱.我们认为,大势所趋是:回归数学教育的本来面目,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利益,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挖掘数学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资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成为善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
只要我们在“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上狠下功夫,使自己的教师专业化达到较高水平,就一定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愿我们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15—10—09
作者简介:章建跃(1958—),男,编审,主要从事数学教育心理,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