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机器人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2016-08-11陈福强庄妙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关键词:脑卒中

陈福强+庄妙玲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机器人与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联合对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改善效果。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核心稳定性训练,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下肢机器人训练。治疗前、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FAC分级评分及BBS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 且治疗组上述指标分别为(28.68±2.71)、(3.62±0.41)、(39.41±2.62)分,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6.12±2.16)、(2.76±1.13)、(23.62±3.14)分(P<0.05)。结论 下肢机器人与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关键词】 核心稳定性训练;下肢机器人;脑卒中;步行能力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188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提高对于患者康复信心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次临床研究将下肢机器人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 并分析其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6年1月在本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患者, 入选标准:①经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②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且年龄45~80岁, 病程<6个月, 患者血压控制较好, 入院生命体征稳定。③患者意识清楚。④患者可以积极地配合临床康复训练。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脊髓损伤, 有截肢和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 有严重的骨性关节炎, 有严重共济失调症状, 有步行功能障碍。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严重肝肾疾病等脏器功能减退, 糖尿病疾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治疗组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69.51±9.87)岁;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69.71±8.8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以包括神经促通技术及神经调控修复技术(MRC)治疗的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核心稳定性训练, 包括:①床上翻身训练;②桥式运动训练;③床上腰部屈伸训练;④床上腰部旋转训练;⑤站立位的骨盆训练;⑥平衡板训练。由专职治疗师负责, 对照组1次/d, 40 min/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 1次/d, 40 min/次, 6次/周。两组均治疗8周。

1. 3 观察指标 对比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的步行功能:①采用下肢FMA[2, 3]评价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 总分34分;②采用BBS[4]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 总分56分;③采用 FAC[4]评定患者的步行能力, 总分6分。均由专门治疗师完成评定。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8周后, 两组患者FMA、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P<0.05), 且治疗组在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提高和恢复步行能力是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目标, 也是其争取早日生活自理的必要条件。患者早期承重不足、平衡功能差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行能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核心肌群包括腹内斜肌、腹横肌、多裂肌等, 在协同收缩后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动力链, 并可以稳定躯干, 具有较好的作用[3]。核心稳定性是在将运动链整合的基础上, 进一步控制腿部及髋部以上的躯干姿势及躯干运动, 从而促进肌肉的最佳做功, 使机体的力量能够在运动链的各个环节有效地传输和控制力量[4]。经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在治疗前两组偏瘫患者的FMA、BBS及FA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8周训练后, 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有明显改善。由此说明, 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 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 可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核心稳定性训练虽可以改善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 但是对于下肢异常模式的纠正及正确的引导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 且疗效一般。

下肢机器人可定量地为患者提供客观有效的训练方式, 且不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还可记录详实的治疗数据及图形, 以提供患肢运动的反馈信息及康复评定参数, 有助于改善康复效果和提高康复效率[5]。在利用下肢机器人系统辅助运动训练模式下, 可控制患肢随意运动, 机械腿牵引患者下肢能够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训练, 还可以实时显示患者髋、膝、踝关节是否有抵抗力。机器人的实时监测能够更好地观察患者与机器人之间力的作用, 进而在患者主动能力进行不足时, 提供更多的辅助力。而在患者有足够能力完成运动时, 则减少辅助能力甚至给予阻力帮助患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残余功能。而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感觉、神经功能重塑均有较好的效果, 可以充分地发挥运动功能[6, 7]。下肢机器人的运动模式是一种节律性的运动, 能够很好的激活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CPG), 有利于诱导正确的步行模式[8], 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 下肢机器人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相结合, 可显著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促进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提高, 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 提高训练的精确性,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6):379-380.

[2] 张玥, 王宏图, 巫嘉陵.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12):1318-1321.

[3] 王加亮, 唐文晶, 王雪峰.“脊背六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脊背部核心肌群影响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15, 42(12):2368-2370.

[4] 欧阳迎, 吴毅, 周立晨, 等. Bobath理念引导下的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6):424-427.

[5] 杨宗林, 曾亿山, 王善杰.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结构设计和动力学仿真.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6(1):91-93.

[6] 张军, 王宝军, 李月春.一种下肢机器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疗效的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10):1068-1070.

[7] 林海丹, 张韬, 白定群.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9):674-677.

[8] 王俊, 廖麟荣, 杨振辉, 等.运动想象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障碍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6):542-546.

[收稿日期:2016-03-28]

猜你喜欢

脑卒中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与脑卒中类型及预后关系探讨
“三位一体”急救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救治和预后的影响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