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驻法国大使,2016年6月18日逝世,享年77岁

2016-08-11吴建民胡波

财经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使外交和平

吴建民+胡波

2016年6月18日凌晨,中国当代杰出的外交家,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在武汉遭遇车祸离世,享年77岁。

吴建民先生于1939年3月30日出生于重庆,1959年从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即进入外交部工作,长期奋斗在外交一线,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法语翻译,先后出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等职。2008年卸任外交学院院长后,他笔耕不辍、敢于直言,坚持沟通世界、观察世界,推动公共外交和民间交流,继续活跃于外交、学术和舆论舞台,是国际问题领域知名的意见领袖。

作为一个投身中国外交事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老人”,吴建民先生有着与同时代大多数外交官相似的成长轨迹,参加工作的最初10年,主司翻译,随后经过长期的历练,成为高级外交官。就升迁速度来看,他属于大器晚成者。

1991年至1994年,吴建民先生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兼发言人,开始在外交圈崭露头角,以纯熟的沟通技巧和发言风格见长,他曾以一句“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国家的经济以两位数增长,而这个国家的政府会倒台”的经典回答而被香港记者称为“外交麻辣烫”。

吴建民先生的外交生涯在日内瓦和巴黎到达了一个高峰。在其任职日内瓦办事处代表期间,正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就人权问题展开最激烈交锋的时期,他在诸多外交场合积极介绍中国人权发展的实情,对于推动中国在人权方面的对外沟通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任驻法大使期间,中法关系进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了中法元首对彼此家乡的互访,推动开启中法文化年并互设文化中心。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法关系所做的贡献,特亲自授予他“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离开外交一线后,吴建民先生的社会影响不降反升。他退休多年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工作状态,积极观察世界。他每年在国内外出席各种讲座会议,撰写文章,点评国际问题和中国外交。由于对和平理念的反复强调,吴建民被部分舆论视为中国“鸽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有人称他为国际主义者。他坚持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不扩张、不称霸、不结盟应该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与理性选择”,并勇于直言,频繁向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开炮,他指出,“民粹主义的本质是反对改革,民族主义的本质是反对开放。”

吴建民先生对中国外交的认识来自于其长期的一线工作经历,和他对世界大势的观察;他对和平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坚持,源自其对近百年中国外交的反思。自近代以来,国人对外交总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或认识。要么认为外交失败是近代丧权辱国的重要原因,外交应为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所有挫折负责;要么认为外交无用,中国的一切问题都是落后造成的,指望一旦国力强盛后,对外关系的被动和问题将迎刃而解。

实际上,外交只是国家政策工具中的一种,是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外交是国家实力的倍增器,但其本身并不能完全代替国家实力;实力很重要,但实力也不能代替外交,弱国更需要有外交。通常情况下,外交总是在国家实力的现状和略显高的战略目标间寻求国内外都能接受的平衡。外交部不能代替军队、也不能代替宣传部门,对此,吴先生的认识十分深刻,他曾指出:外交不是硬碰硬,不是比放狠话,是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是如何解决问题。他强调,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外开放、强化与外部的沟通与交流,封闭自卑则严重影响外交工作的开展。

吴建民先生有关和平与发展、韬光养晦等方面的观点激起了舆论的高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吴先生是理性外交思维的领军人物,特别是面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敢于发声,堪称国之诤臣;反对者认为吴大使过于强调和平发展,忽视了中国面临的外界压力和挑战,机械地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验来套用当今已经截然不同的现实。吴先生遇难后,尽管多数人都表达了痛心和哀悼之情,但人们对其观点的评价依然形成了严重的对立。

毫无疑问,绝大部分的理性人士仍然相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30年来世界毕竟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变迁更是翻天覆地,在中国应该怎么应对世界、融入世界的问题上,社会的观点也日渐多元。是否还要坚持韬光养晦?大家的意见差别很大。

成熟的决策环境及舆论环境中应该允许多元声音的存在,人们对吴建民先生观点的保留,丝毫不影响他的光辉形象,他对外交事业的坚持、对国家的挚爱、对外交和对外战略的思考,值得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敬仰。终其一生,吴建民先生对外交或对外沟通方式的探索、坚持对改革开放及和平发展的呼吁是他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猜你喜欢

大使外交和平
我是菱大使
微笑大使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小狗大使
博弈·和平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
“遥远的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