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观念之争

2016-08-11福建林立明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6年6期
关键词:维新派洋务派思想观念

福建 林立明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思想观念之争

福建 林立明

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的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从鸦片战争开始,西学东渐的潮流不断加强,思想界的思想观念之争随之出现和发展。

【真题阐释】

1.历史价值观:(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D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时空观念:(2016天津卷,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3.历史理解:(2016北京卷,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8分)

答案:

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4.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2016浙江卷,39)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权主义”相同。

——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

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一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二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

(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答案:

侧重一: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侧重二: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

【网络构建】

【核心突破】

一、思想观念之争的内涵

1.观念之争(是否学)。观念之争也叫体用之争,指的是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辩,它出现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主张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而顽固派则认为外来事物皆是“奇技淫巧”,败坏人心,盲目地排斥一切外来事物,这引发了洋务派和顽固派之间的争论。争论的实质是维护清朝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争,二者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其根本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秩序。但是,洋务派的主张和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内容之争(学什么)。所谓内容之争指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和资产阶级各派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企图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标,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失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但是都失败了。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将西方启蒙思想的民主、自由、平等学说引入中国,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将反封建推进到思想文化的深层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

3.政体之争(学哪种)。所谓政体之争指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于社会制度和指导思想的不同选择。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武昌起义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主张实行俄国式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4.模式之争(向谁学)。所谓模式之争指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关于政治活动参考对象的不同。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英、日;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无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俄国。受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刺激,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革图强;由于力量弱小,走上与封建势力合作的道路,主张学习英、日的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失败使革命派选择民主共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民族危机加速革命进程,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美、法的民主革命道路。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曙光;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壮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和社会主义苏俄对中国的帮助,无产阶级革命派选择学习俄国。

二、思想观念之争的进程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

2.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进到思想文化的层次。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其间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第一次真正找到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三、思想观念之争的特点

1.中西文化碰撞激烈,呈现出新旧过渡的特点。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在斗争中不断吸收先进文化获得新生。

2.救亡图存,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是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旋律。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因此,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近代前期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3.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对外学习的动机之一,可以说危机促进转变,推动学习。就过程而言,发生了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的转变。学习西方的过程,伴随着是否学、学什么、怎样学、学哪国的过程。

4.探索具有广泛性。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提出改造社会新方案)。这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

5.学习西方的主题: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挽救危亡、民族独立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6.具有普遍的向西方寻找真理的特点。这是因为外国的侵略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其从闭关锁国和妄自尊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落后的现实。

7.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再到走自己的路;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四、思想观念之争的规律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2.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

3.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维新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中国的思想武器。

4.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洋务运动付诸实践;早期维新派继承洋务派师夷长技思想,侧重学习西方制度,未付诸实践;维新派继承其主张付诸实践;革命派放弃君主立宪,主张共和。

五、思想观念之争的启示

1.要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同世界上各民族共同进步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2.坚持“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是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3.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外来的文化就是好的,要一分为二地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待外来文化,同样要“去其糟粕”,抵制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

4.不同文化,既要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又要保持各自的特色。我们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我们的民族文化非常有特色、非常优秀,我们要大胆“走出去”,扩大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5.东西方文明相互启发与合作促进人类历史的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在对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问题上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要把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相结合。

(作者单位:福建武平二中)

猜你喜欢

维新派洋务派思想观念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医联紧密时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不一样的维新派
试论维新派早期的日本观
陈炽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信息化是思想观念的革命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