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2016-08-11吴明顺常黎明陈金祥东新宇
吴明顺,常黎明,陈金祥,丛 霞,东新宇
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吴明顺1,常黎明1,陈金祥1,丛 霞2,东新宇3
目的 调查烟台市近年来院前急救疾病种类和死亡病种的构成特点,以便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为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急救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疾病种类、死亡病种构成等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男女之比为1.54∶1,其中20岁以下占5.67%。院前急救前5位病种依次是创伤(42.32%)、脑血管疾病(14.04%)、心血管疾病(9.99%)、消化系统疾病(5.66%)、呼吸系统疾病(5.44%)。院外死因前5位的病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31.04%)、创伤(28.05%)、呼吸系统疾病(5.88%)、中毒(4.77%)、脑血管疾病(4.66%)。院前急救时间分布:2010—2013年救治病例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救治病例多的月份前3位分别是8月、7月和1月;救治病例最多的时间段是17~18时、8~9时和7~8时。结论 根据院前急救疾病谱情况,重点强化院前急救人员对创伤、心脑血管急症、中毒等现场急救知识及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急救质量;加强以交通出行、安全生产等为重点的安全意识教育,降低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急救科普知识宣传,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
急救医疗服务;流行病学
院前急救是指到达医院之前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伤病员进行紧急医疗救护,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至医院的整个过程。近年来,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显著改变,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已由传染性疾病逐步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创伤等非传染性疾病。笔者对烟台市4年间院前急救疾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以便掌握烟台市院前急救疾病谱状况,为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自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120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选取2010-01至2013-12共369 578份电子病历,病历资料由各入网医院的出诊急救医师根据电子急救病历格式录入。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自2009-12实现120全市联网,统一受理包括全市13个县市区在内的所有120急救呼救。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以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病种构成、死因构成、时间分布等作为观察指标。
1.2.2 烟台120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运作模式 烟台120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为安克120调度指挥系统的子系统,中心与各入网医院通过专网连接,各入网医院设有专门的指挥终端电脑,除接收120急救指令外,还设有信息管理系统登陆界面,2008-12建成,2009-12实现与全市各县市区所有入网医院的联网。
为保证电子病历数据的客观、准确、完整,中心在数据库的项目设计以院前急救纸质病历为依据,尽量设成必选项,填报不全则无法保存;在数据录入上,要求录入人必须是执行当次任务的院前出诊医师,资质要求具有执业医师资格且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凭医师工号及密码登陆客户端填报。新轮转到急诊的转科医师要求各医院至少提前1个月进行包括病历书写在内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报我中心审核后,给予编发医师工号。数据上传时限原则上要求当班完成,对个别诊断不明的病例可放宽到1周内完成。中心督查科负责对各医院病历上传情况定期督查,每周一反馈,以确保病历数据填报及时、客观、准确。
1.3 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导入Excel 2007,数据采用
构成比表示,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急救369 578例中,男性223 936例(60.59%),女性145 642例(39.41%),男女比例为1.54∶1;死亡15 424例,病死率为4.17%;其中≥60岁者122 830例(33.24%),40~60岁者124 134例(33.59%),20~40岁者101 668例(27.51%),≤20岁者20 946例(5.67%),见表1。
表1 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病例年龄分布
2.2 院前急救病种排序 院前急救病种前6位分别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中毒,共计占发病总数82.31%,见表2。
表2 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病种排序(前10位)
2.3 院前急救死亡病种排序 院前急救死亡病种前6位分别是心血管疾病4784例(31.04%)、创伤4324例(28.05%)、呼吸系统疾病906例(5.88%)、中毒736例(4.77%)、脑血管疾病718例(4.66%)和消化系统疾病394例(2.56%)。
2.4 院前急救时间分布特点
2.4.1 年度分布 救治病例数2010—2013年分别为88 238、90 186、93 569、97 585例,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11、2012、2013年环比增长率分别为2.2%、3.8%、4.3%。
2.4.2 月份分布 救治病例多的月份前3位分别是8月、7月和1月,分别救治34 132例(9.24%)、32 938例(8.91%)、32 242例(8.73%),救治病例少的月份前3位分别是4月、5月和11月,分别救治 28 072例(7.59%)、29 216例(7.91%)和29 422例(7.95%),见图1。
图1 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病例月份分布
2.4.3 24 h分布情况 救治病例最多的时间段是17~18时、8~9时和7~8时,分别为22 158例(6.00%)、21 838例(5.91%)、21 404例(5.79%),救治病例最少的时间段是凌晨3~4时、4~5时、2~3时,分别为5090例(1.38%)、5116例(1.38%)、5732例(1.55%)。见图2。
图2 烟台市2010—2013年院前急救病例时间分布
3 讨 论
院前急救作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基础。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掌握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特征,可以帮助确定院前急救工作的重点,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改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提高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和救治水平,为危重患者争取宝贵的生命救治“黄金时间”,降低其致死、致残率。
本研究显示,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居多(60.59%),这可能与男性生理特点、社交活动多、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应加大男性健康宣教力度,重视安全防范教育,戒除不良生活习惯。从年龄分布看,40~60岁年龄段人群为最多,60岁以上人群次之,与文献[2]报道基本一致,提示4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院前急症的高发人群,是院前急救服务重点,分析原因,应与这类人群基础病较多有关,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等内科疾病的急症发病率较高。
从院前急救病种看,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居前三位,应列为重点病种予以关注。本研究显示院外创伤居各病种首位,创伤致死人数占总死亡数的28%,居各病种第二位,这主要与交通事故、意外伤害增多有关。随着机动车辆的普及和建筑业的发展,以交通事故、坠落伤等为主的各类创伤事故显著上升,特别是严重创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3]。我国每年死于各类创伤的总人数已达70万,在人口死因构成中占第四位[4]。其中交通事故伤的伤者多、伤情重、病死率高,车祸是造成15~29岁年轻人由外伤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5]。对此,应加强交通法规和安全生产教育,增强公民遵纪守法的观念,降低创伤的发生率。院前急救系统要加强创伤急救技能的培训,重点对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创伤处置技能进行训练,不断提升创伤早期的规范化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从本研究看,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发病数居各病种二、三位,而死亡数心血管急症、脑血管急症分别居第一、五位,院前病死率则分别居第一、三位,成为威胁我市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列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点。分析原因,与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高盐饮食、肥胖、超重等危险因素增加等有关。应重点做好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有针对性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普及群众在疾病突发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和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急救专业人员到来之前采取自救互救措施。院前急救系统应加强心脑血管急症处置技能的培训,逐步形成规范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诊疗模式,提高心脑血管疾病规范化救治水平。
从2010—2013年,院前急救救治人数逐年上升,一方面提示院前急症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可能与人口老龄化、生活节奏加快、突发事件增多等因素有关;也可能与市民急救意识增强有关。这也提示院前急救系统应相应地增加值班救护车的配备,以适应工作需要。从急症发病的月份看,各月份分布不等,1月、7月、8月发病数居前三位;从发病时间看,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 7~9时和17~18时居多;这可能与季节气候、饮食、人们的活动规律等有关。因此,要根据其变化规律,合理配备急救人员和设备,保证急救车辆和抢救药品设施24 h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烟台近几年的院前急救流行病学情况,明确了烟台院前急救的高发病种和高死亡病种,需要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知识培训与演练,尤其针对严重创伤的院外处置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急症的诊治能力的培训。同时,政府部门亦可以此为依据,加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增加安全措施,早期干预、减少疾病的发生或降低疾病的不良后果。
[1]吴妙略,陈 昕,赵丽华.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及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0): 1591-1593.
[2]牛天平, 曹云华, 王兴权, 等. 兰州市25992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和防控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4):375-377.
[3]顾 月, 柯维夏, 崔梦晶, 等. 中美道路交通伤害的比较分析[J/CD].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2, 1(2): 33-36.
[4]王一镗.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世界医学杂志, 2001, 5(2): 1-2.
[5]肖 锋. 灾害医学·院前急救·急诊流行病[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9):1068-1072.
(2015-02-22 收稿 2016-06-06 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for patients from 2010 to 2013 in Yantai ctiy
WU Mingshun1, CHANG Liming1, CHEN Jinxiang1, CONG Xia2, and DONG Xinyu3. 1. General Department, 2. Department of Dispatching and Command, 3. Department of Supervision and Training, 120 Emergency Command Center of Yantai city, Yantai 26400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 categories and death disease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ies of Yantai city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developing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modes which is suitable to social demand.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in prehospital emergency of Yantai city from 2010 to 2013 was collected,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s, such as disease type and death caus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as 1.54∶1, and 5.67% percents of patients were aged younger than 20 years old. The top five prehospital emergency diseases were traum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and 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s. The top five prehospital death diseases we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raum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poisoning, respectively. Time distribution of prehospital first-ai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treated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2010 to 2013 and it sped up year by year. The first three months with most treatment cases were August, July and January respectively; and the first three periods in a day were 17-18, 8-9 and 7-8 o'clock. Conclusions According to epidemiology situ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disease, on-site first 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for prehospital emergency personnel, such as trauma, cardiovascular emergency and poison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mprove the first aid quality; safe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n transportation and produ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reduce incidences of accident casualties;knowledge of cardiovascular emergency should be propaganded to improve abilities of self and mutual aids.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epidemiology
R459.7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07.002
吴明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E-mail: ytjj120@163.com 作者单位: 264003 山东省烟台市120急救指挥中心:1.综合科,2.调度指挥科,3.督查培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