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东新安村布努瑶“啵咧”音乐调查研究

2016-08-11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7期
关键词:田东县乐手新安

郭 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41000)

田东新安村布努瑶“啵咧”音乐调查研究

郭 玉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41000)

啵咧是布努瑶族的一种民族传统乐器,是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流传在广西龙州、田东县等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很少有学者到当地研究它的音乐,缺少乐谱记载。研究者通过对田东县作登瑶族乡新安村的实地田野调查,深入了解啵咧的音乐特色、曲目分类并进行详细的记录,最后结合音乐学、音乐教育等方面推测出啵咧今后的趋向,最终达到保护与发展啵咧的目的。

啵咧;历史;发展;曲目

前言

田东县新安村“啵咧”这种布努瑶特有的民间乐器,历史传说中有很多关于它的记载。它是布努瑶世代相传的民间乐器,同时已于2010年被列入自治区非文化遗产名录中,但随着时代脚步的加速,它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里。我们不应该将它遗忘,它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发展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发展轨迹,是这个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与见证者,它独特、与生俱来的音乐是需要我们保护传承的。

一、布努瑶“啵咧”所在的区域与地理环境

新安村距离作登乡大约十余里,坐落在摩天岭公路旁。“该村的土地面积14904亩,耕地面积1399亩。瑶族居民为1495人,14个自然屯,”①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新安村现通用汉语,由于与壮族长期杂居,也兼通壮族语言。新安村偏居山区,远离城镇,所以布努瑶村民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用啵咧吹奏的仪式乐曲,还有其他的生活类型乐曲。通过笔者调查,发现新安村布努瑶啵咧乐曲都有研究价值。

二、新安村布努瑶“啵咧”概况

“啵咧”瑶语俗称“啵咧”“噜吡咧”,即吹唢呐之意,是布努瑶人民创造并保留在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吹管乐器,吹啵咧也是在瑶寨、壮乡举行婚礼、年节庆典时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关于“啵咧”的由来,据传承人甘益玖(瑶族)、陆学标(瑶族)等艺人的说法,尽管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但啵咧传入应该已有千年。

(一)新安村“啵咧”发展概况

笔者在新安村采访该村的文书国耀田时,他说:“啵咧是一个叫甘益球的人独自到十多公里外的石湾村学习后传入的,他当初学习只是兴趣而已。不过啵咧真正得以传播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逐渐认识了解了啵咧这个乐器,并将它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情感表达工具。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啵咧被迫停止使用,改革开放后,它又重新恢复生机。特别是90年代以来,在参加1994年、1996年百色地区芒果节开幕式表演后,更多人接受了这种吹管乐器,后来啵咧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还在经济贸易交流会中进行了演出。”

(二)新安村“啵咧”历史传说

2013年4月,笔者到新安村进行民间音乐调查时了解到,新安村每逢婚嫁或者节庆,村民们都会吹奏“啵咧”来烘托热闹喜庆的场景。新安村的百姓当中也流传着关于“啵咧”的历史传说故事。笔者在对啵咧乐手国耀田的访谈中也采集到了一个关于“啵咧”的历史传说故事。

在一千多年以前,有个名叫“雷公”的人,生有两个男孩,他们兄弟俩结婚对象各有不同,老二与人结婚,老大则与猴子结了婚,由于老大对老二存着怀恨之心,因此就千方百计陷害老二。一天,老大对老二说:“我们今天到山上打猎吧。”山上有个很深的岩洞,事先老大已用树叶将洞口盖好,之后老二不小心坠落洞里,无法爬出来。当时,跟随他们的还有一只家狗,老二坠落深洞后,无可奈何老二只好嘱咐那只家狗每天为他送饭。转眼三年过去了,一天老二叫家狗送来一根竹子和一把刀,老二就用竹子制作一个啵咧吹了起来,声音清脆悦耳,并传到了洞外的深山老林,引来了众多的飞禽走兽,并向老二学习吹奏啵咧,后来老二把坠落深洞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它们,它们都非常同情老二的不幸遭遇,并千方百计把他救出了山洞,为了报答它们的救命之恩,老二把竹子制作成了一个个啵咧送给它们,并把吹啵咧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它们,后来每到逢年过节老二就和那些飞禽走兽聚在一起,吹着啵咧喜庆作乐。慢慢的啵咧就演变成为民间庆贺男女结婚和各种喜事的演奏乐器。②

从上述的传说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啵咧到达新安村的时间至少有千余年的历史,啵咧最初制作渊源是因兄弟不和使老二落难,老二为求救时用竹质材料制作了一支啵咧,在吹奏时吸引了许多飞禽走兽,它们最终救了老二。虽然故事内容不够流畅而且还有一些神话的色彩,但我们从中也看到了一些关于新安村啵咧的讯息。

(三)新安村“啵咧”分类

按当代中国乐器分类法可将布努瑶“啵咧”归为气鸣乐器。根据新安村布努瑶啵咧的音色和形制尺寸又可分为低音啵咧、中音啵咧、大啵咧,但乐手们说:“现在啵咧的类型已经不那么细致划分了,一般演奏多用中音啵咧,其他种类的啵咧在今天用途很少,所以几乎失传。”

(四)新安村“啵咧”构成与制作

新安村今天啵咧的形制构造与以前的有少许区别,过去人们制作啵咧会采集一种当地叫“枚延”的竹子作为管身。今天人们在制作啵咧管身时都会买唢呐的半成品。经现场调查发现,啵咧在发音原理和演奏方式等方面都与今天汉族的唢呐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少许不同,如啵咧管身较短,管身外表无波浪形曲线。

新安村啵咧主要由铜质材料和木质材料合制而成。啵咧主要形制由哨子、管身还有喇叭构成,管的上端装有铜管,下端是由木制的管身和一个铜质的碗状扩组成的。由于啵咧手自己制作,所以铜质的碗壮扩质地比较粗糙,碗壁较厚,不像汉族唢呐的光滑,碗壁薄。笔者经调查了解,啵咧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材料的选择、制作的工艺等条件。啵咧的制作主要分哨子和管身两部分。受气温、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制作一个合格的哨子和管身需要三至五天的时间。

(五)新安村“啵咧”演奏技巧

2014年7月,笔者在新安村乐手甘益玖家里采访演奏技巧时了解到,在演奏时,要将管身竖直,右手指按下四孔,左手指按上四孔,口含簧哨、唇抵哨子,用循环换气法吹气。“啵咧”吹奏时很讲究气息的运用技巧,运气要求连贯自如,气息控制均匀,能在十至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以上的时间不停地吹奏,换气(偷气)转调,快慢节奏变幻无穷,非常紧凑自然,无一漏洞,吹奏的乐曲自始至终保持委婉、流畅,乐手们以高超、娴熟的技艺演奏出各种曲调的独特效果。乐手在吹奏过程中主要靠腹部和腮部用力,吹奏时表演者面部表情较少,肢体动作较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演奏的声音上,用腹部的“收”“缩”大小和变化的嘴型来控制音色、音量的大小还有情感的变化。在演奏每一首曲子时,左右手都在快速转换,使发出的声音变化无穷,句句紧凑。

(六)新安村啵咧传承状况

1.传承谱系

新安村的啵咧音乐文化传承历史比较久远,现已传到第五代,均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传承发展。可以看出新安村啵咧音乐文化是受到新安村村民喜爱的。

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只能做一部分的名单展示,经笔者整理表格得出:新安村啵咧队队员共有21人,均为瑶族男性。目前人数为19人,两人已故。60、70年代出身的人数居多,只有一人出生在80年代,他们的年龄差距较大,年级最大的为67岁,最小的为37岁。多数人文化水平仅为小学学历,只有欧阳明一人为初中学历。由于乐手们的音乐素养偏低所以没有记谱的能力,现在主要由陆学标乐手进行口传。他们的经济来源以务农为主。

现任啵咧队长是国耀田,他吹奏啵咧已有28年之久。他学会吹奏所有传统的啵咧曲目用了一年的时间。新安村现在最年轻的啵咧手是欧兆明,他今年有30多岁,在十年前就和村里的师傅学吹啵咧。新安村最长的啵咧老师叫罗科星,他也是村里吹奏啵咧时间最长的人,从70年代就开始学习吹奏啵咧,今年已经70多岁,近年也基本不进行啵咧的表演。由于他们不是专业的啵咧队,所以在平时啵咧队长也不会组织专门的排练,只有在演出前他们才会抽空进行练习。

近几年新安村为了传承和发展啵咧文化,村里专门把一部分10岁左右的小学生送到梅林村小学学习吹奏啵咧。这对啵咧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传承要求

由于啵咧吹奏时需要大量的气息,男性可以更好地掌握,加上新安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较严重,所以选择的啵咧队员均为男性。啵咧队队长一年选一次,队员们将组织能力和演奏水平作为选择队长的主要条件。通过投票和比赛来选择。队员们的经济模式以务农为主,农业生产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经济来源,商演则是他们很少的额外收入方式。他们都是因为爱好吹奏啵咧所以加入了啵咧队,由于加入的人数较少,也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培训,他们都是拜村里会吹啵咧的乐手为师傅学习啵咧的演奏,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没有纯熟的技巧,所以无法与时俱进,导致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学习吹奏啵咧。新手们在啵咧师傅那里学习一年就基本可以吹奏啵咧的全部传统曲目。因为没有专业教授他们音乐知识的老师,所以没有流传下有关啵咧曲目的乐谱,乐手们都是凭自己的记忆教给新手们吹奏啵咧。据国耀田队长介绍,他们所学会的啵咧乐曲没有人改编,都是啵咧的传统曲目。

(七)新安村“啵咧”演出类型

1.啵咧队演出性质

新安村啵咧队演出分商演、比赛和自用三种演出形式。

1)商演主要由县里组织,有时队员们也会自己找一些商演。但地域比较偏僻,交通不便,所以自己得到演出的信息比较少,演出的机会也不多。一年中演出的数量不能确定,一般在每年的芒果节还有一些商店的开业的时候,才会请他们过去表演。他们所得到的回报也少之又少,每人每次表演的收入基本为100元。如果乡镇府请他们表演会额外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

2)近几年啵咧队也开始参加一些器乐的比赛,比如南宁“八音比赛”等。参加比赛政府也会给予他们相应的补助。参加比赛时没有固定的服装,如果需要也是由政府提供。

3)每逢年节啵咧是必不可少的助兴乐器。平日村里的婚丧嫁娶都会请乐手们吹奏啵咧,老人们的60和70岁大寿也会邀请乐手们吹奏,村民们在喝酒聊天时啵咧手们也会拿出啵咧吹奏一曲。

2.啵咧队曲目类型

根据笔者数次的调查研究,都未遇到新安村的仪式和年节,关于收集到的曲目都是参加过年节和仪式的乐手们吹奏而得。

新安村的啵咧曲目主要分年节乐曲和仪式乐曲这两种曲目类别。其中仪式乐曲又分丧曲和婚宴曲两种,但现在新安村的乐手们不愿为丧葬去演奏乐曲。所以丧葬曲几乎失传。婚宴曲最为重要,一共有25首曲目,分别为《迎宾曲》、《大开门》《小开门》《送礼曲》、《过路曲(一)》《过路曲(二)》《过路曲(三)》《过河曲(一)》《过河曲(二)》《过河曲(三)》《到娘家》《鸡叫(一)》《鸡叫(二)》《鸡叫(三)》《黎明》《化妆曲》《哭嫁曲》《送担曲》《送客曲》、《请客曲》《拜堂曲》《采花曲》《金锣舞》《西陇反调》《新曲目》。每一首曲目都代表着婚礼进行时的情况和时间,啵咧在婚宴上充当司仪的角色。《迎宾曲》、《大开门》《小开门》《猜马调》(在婚宴上或者喜庆节日中吹奏的,渲染喝酒时的热闹气氛。)这4首也用于年节中,以上所有的曲目均为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金锣曲》《西陇反调》(该曲子比较有趣,吹奏时似乎向旁人炫耀“我会吹,吹得比你好,你会吗?”)、《新曲目》(该曲目是一首新创的曲子,曲子是为了告诉远处的街坊邻居这里有喜事,大家一起来热闹一下。)是乐手们根据金锣舞和生活习俗集体创作的现代曲目。

(八)新安啵咧音乐分析

1.啵咧曲谱分析

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选择其中一首乐曲进行分析。

《 拜堂曲》只用于婚礼嫁娶,在男女双方拜堂的时候吹奏。该曲为D宫五声调式,演奏时速度较为缓慢、较显庄重,开始时音较为低,音程以小三度和大二度为主,一个复波音后紧接着一个下二度的音,且是自由延长音,意味着其拜堂的开始,引众人来观看见证男女双方爱情所演奏的曲子,随后曲子才进入主旋律的演奏,该旋律音域跨度小,突出其曲子的特色,多处使用倚音,表现男女双方结婚时对彼此的羞涩之情。

2.啵咧音乐风格

笔者在现场听到的啵咧声音音色明亮、音量宏大。刚中带柔柔中有刚,能营造喜庆、热闹、欢快的气氛,所以啵咧所演奏的音乐大多是喜庆、愉快、欢乐、很有气氛的音乐风格。例如瑶家婚礼或欢度节日时,高亢、嘹亮的啵咧声使瑶寨充满灿烂、沸腾、团结与祥和的气氛。

图一 新安村《 拜堂曲》

3.啵咧音乐作用

啵咧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在瑶家婚礼上,吹奏艺人还是不说话的司仪,人们听到啵咧的曲目便会知道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年节上,啵咧的声音预示着祥和、幸福的开始。在寿宴上,啵咧的音乐包含着对寿星的真挚祝愿。啵咧的出现为欢乐祥和的气氛增添更加和谐的声音。

4.啵咧声音特点

新安村的啵咧音量很大,声音通透、明亮、很尖锐,笔者在近距离欣赏啵咧的音乐时会有震耳欲聋的感觉,让在场的观众也无法忍受。这与当地制作啵咧的材质有很大关系,当地人用传统的黄铜制作喇叭口,由于喇叭口壁很厚实且直径较短,所以声音穿透力大且音量很大。

三、新安“啵咧”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啵咧”文化的现状

新安村布努瑶族啵咧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包容着很强的民族精神,但是它的传承状况却令人忧心,随着我国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多媒体的出现,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青年特别是当地青年已逐步远离传统的民间音乐。

啵咧音乐文化在田东县虽有一定的影响,但外人却很少知道啵咧这种吹管乐器,会演奏的人更少。虽然当地政府对“啵咧”开始加强重视,但民间艺人所表演的形式和范围还是很狭隘,他们演出场所还居于村寨的婚事、丧事等,近几年啵咧乐手也开始渐渐接到了一些商演,但地点也多在广西省,很少走出省到更多的地方表演。

(二)“啵咧”文化的发展

在田东县政府和文化局的鼓励下已在田东县中小学建立起啵咧学习兴趣班,会请文化局黄启迪等老师教授他们一些简单的啵咧演奏技巧,在比赛前也会请文化局杨丽芬老师做指挥并给他们补充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兴趣班的建立有利于啵咧的传承与发展。在2010年政府已开始为布努瑶啵咧编写丛书,并在中小学中广泛普及教育,各地区的政府也开展了各种比赛、演出活动等。与金锣舞配合演出的传统曲目《瑶喜多》《瑶娃乐》,经过后来人的重新编排,加入了鼓和其他乐器。

田东县文化馆为了使啵咧音乐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每年文化馆的负责人都会邀请山西的唢呐手教他们一些唢呐的吹奏技巧,所以啵咧在县里开始慢慢改良演奏技巧方法。但新安村的啵咧手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吹奏方法。

四、总结

笔者在多次的调查中也引发了一些思考,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布努瑶啵咧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状况以及问题等进一步地展开普查工作;其次将啵咧音乐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定期举办布努瑶啵咧的演出、比赛等。

虽然新安村布努瑶族啵咧最终还是走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但值得庆辛的是,各地区的政府也开展了各种比赛、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啵咧,这为啵咧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令人欣慰的条件。

注释:

①田东县组织部所提供数据。

②根据国耀田口述整理而成。

J607

A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602011)。

猜你喜欢

田东县乐手新安
我画我心
人生如爵士乐队
人生如爵士乐队
墨韵书香
“童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
新安滩
广西田东县林逢镇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蒙宥百:流翔高钙来了,角斑病奇迹般的走了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演出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