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古名居祠堂楹联、匾额美学诗学价值
2016-08-11刘勇勤
雷 颖 刘勇勤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赣南古名居祠堂楹联、匾额美学诗学价值
雷 颖 刘勇勤
(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楹联匾额是赣南祠堂的一部分,既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又蕴含丰富文化内涵。首先对楹联与匾额作了简要描述;其次,从楹联与匾额的文字、雕饰和色彩三方面分析了楹联匾额的美学价值;最后,从楹联的追根溯源、颂扬祖先和仁义道德三方面介绍了楹联匾额的诗学价值。
赣南祠堂;匾额;楹联;美学;文化
一、简述楹联与匾额
(一)匾额
匾额中的“匾”字古也作“扁”字,《说文解字》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历史文献上有扁、额、牌等单称,又有匾额、牌额、牌匾等合称。另有一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现在人们不再对其区分,统称匾额。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记载,最早出现的匾额为汉高祖六年,萧何题写的“苍龙”“白虎”两块匾额。匾额以质地分为石质匾额和木质匾额;以样式可分为长方形为主的横匾、竖匾和衍生的手卷匾、册页匾、虚白匾等;以功能分为园林建筑匾、表赞贺颂匾和商铺招牌匾。
赣南古名居祠堂多与族姓相关,赣南每个姓氏的村落都有自己姓氏的祠堂,而匾额是每一个姓氏的渊源,一般都是反映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伦理观念,但其中也有是反映了该家族姓氏煌煌的家世、赫赫的勋业,或祖上崇高的道德风范。
(二)楹联
楹联即“对联”,多悬挂于宅堂的楹柱。楹联是社会化的文学载体,它以汉字方块体,一字一音一义的特点,组成上、下联对称对应的形式,联文可长可短,短联多为五言、七言,长联多达数十上百字[1]。楹联按其在建筑上的位置可分门联、柱联和壁联三种。按建筑材料大致可分为石刻楹联、木(竹)刻楹联、灰塑楹联以及春联(纸制)。
一般赣南祠堂门楣上高挂着书写有祠堂名的门匾,楹联可见于大门两侧、厅堂墙壁,而更多的则是张贴或镌刻在大厅的柱了上,其书法或正楷或狂草,其形式或短对或长联,构成赣南祠堂中的一大景观[2]。它们既起到了很好的装饰点缀作用,也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根溯源,赣南祠堂上的楹联表现出赣南人重传统、重本源、重宗族的精神;其颂扬祖先、怀念祖先的楹联,表现出赣南人极为浓厚的崇祖观念。
二、楹联与匾额的美学价值
(一)楹联与匾额的文字美
最早出现的楹联效用是辟邪,汉朝时人们习惯将门神放置于门户两侧,以祈求平安。楹联真正得到社会承认,则是在唐五代时期。不得不承认,律诗的兴盛为楹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五代后蜀主孟昶一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打开了楹联创作的大门,到了北宋时期,“千门万户曈曈日,只把新桃换旧符”,楹联已经成为了一种具体的文学形式。
“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图画中”明初杨慎短短32个字,将山水烟岚、楼台亭阁、尼庵寺院尽现眼底,一幅至善至美的画卷在对仗的上下两片中缓缓展开。楹联的对仗,表现在上下两片之间,出句和对句并不是孤立的,在内容上是相关的,又可细分为正对、反对、亦或是串对。如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出句与对句在意思上并列皆是描写小路两边幽竹茂盛,但却通过白天和夜晚两个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又如杭州岳飞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再如黄鹤楼太白亭的“此地饶千秋风月,偶来作半日神仙。”则体现一种递进的关系。
楹联中的文字具有文面美,对称的词性与平仄的讲究,将丰富的内涵蕴藏于概括性的言语之中,除了使中国书法艺术大绽光彩之外,还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囊括其中。
(二)楹联与匾额的隐喻美
若要总结中华文化的处世之道,最为恰当的不过“中庸”二字。中国人乐于含蓄且善于含蓄,简单地说就是做人圆滑、说话委婉、待人宽容。这并非是说中国人不明事理、不分善恶,相反,中国人更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善恶观。《儒林外史》寥寥几笔就利用范进疯癫的形象将千年封建统治讽刺得淋漓尽致。与中国人的处世之道相同,中国的楹联也具有隐喻美的特点。
隐喻美,就是话语蕴藉,楹联大多都不是直接表达某一意义,是有比喻意义的。袁世凯违背历史潮流复辟帝制六十来天便以失败告终,死后有好事者奉上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利用楹联的对仗特点表达“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观点。这是戏说,赣南古民居祠堂楹联如图1。
图1
图2
(三)楹联与匾额的象征美
楹联与匾额具有象征性,也就是楹联背后的文化意蕴。祠堂楹联与匾额的内容大多是宣示家庭主人的治家格言、处世之道。在美化厅堂的同时又寄托着家主的情趣、志向和抱负。如图2。
楹联常与匾额组合,构成匾额上方居中,楹联两厢对称,体现中轴、均衡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观,成为中国建筑门楼和厅堂布置及基本程式。
三、楹联与匾额的诗学价值
(一)宗族的追根溯源
上溯祖先由来,追寻宗族根源是赣南祠堂楹联匾额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赣南祠堂中这种楹联匾额有很多,如下所示。
赣县戚氏祠堂楹联:
堂基开宋代,昔自苏州分派,
世系出临辕,颇看赣水发祥。
说明了戚氏曾经本来属于江苏苏州的一只分系,但在宋代年间迁到了赣县。
南康钟氏祠堂楹联:
华胄耀唐江之南,由宋迄今声并田门称叠起;
族姓衍颖川之绪,建宇妥灵誉继振公永留传。
表明了钟氏宗族起源于河南的颖川,在宋代期间迁到了南康唐江并在此定居。
上犹廖氏祠堂楹联:
源远流长自唐代为御史中丞,祖德宗功当思发扬光大;
溪清水秀由博州迁豫章南野,瓜繁椒衍毋忘好友亲朋。
叙述了廖氏宗族由博州南迁至赣州的历史。
赣州郭氏宗祠对联:
祖迹发山西,想当年八男显爵,七婿官高,半壁宫花直极人间直富贵;
祠基建城北,看此寺五岭峰徊,双江水汇,千秋享祀从此世绪延箕裘。
讲述了郭氏宗族祖地是山西,后迁至赣州北部。
赣南祠堂匾额、楹联追根溯源的内容反映了赣南人重视传统,不忘本源,以楹联、匾额的方式记载各自宗族的本源,让后人永远铭记。
(二)先祖的推崇赞扬
在赣南祠堂匾额和楹联中,有很多内容是对本宗族祖先的歌颂和赞扬,如下所示。
赣州郭氏宗祠楹联:
遥想当年,为将相封侯土,安靖两京,万代勋名昭日月;
福临此地,向崆峒环章贡,谊联十属,千秋俎豆荐馨香。
说明赣州郭氏认为郭子仪是郭氏先祖,对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两京的功勋进行了高度赞扬。
于都钟氏祠堂楹联:
知音杳矣,谁想着山高水低偏寄琵琶鸣雅操;
书法佳哉,那晓得鸿匕鹤舞犹伴双龙绕秀毫。
上联讲述的是钟子期和俞伯牙之间“高山流水”的千古佳话,下联述说了三国时魏太傅钟繇的书法绝妙。于都钟氏以“二钟”为“先祖”,歌颂二者的事迹。
南康董氏宗祠对联:
珥直笔于晋延良史风规高百代,著鸿文于汉策醇儒品望播千秋。
上联歌颂春秋晋国太史董狐秉笔直书,下联赞扬西汉时期儒家大儒董仲舒。南康董氏宗族视“二董”为其“先祖”,对其推崇赞美,以光耀董氏一族。
赣南祠堂楹联匾额中的歌颂先祖的内容,表现赣南人重传统、重祖先荣誉、重宗族声望,宗族成员宗族荣誉感、宗族观念及凝聚力较强。
(三)弘扬道德文化精神
赣南楹联、匾额中还有许多劝善戒恶或勉励后代努力上进的内容。例如:
上犹黎氏宗祠对联:
祖宗有灵,孰是孰非祸福终有报应,
天地无私,为善为恶休咎总无负人。
南康卢氏德福堂楹联:
德全贵常修,兼善独善无二本,
福备非外招,欲仁至仁开心源。
蕉岭林氏祠堂楹联:
念乡饮之望重,存善心,行善事,道德仁义绳祖武;
想铎音之宏远,讲圣学,体圣言,诗书礼乐大家声。
以上楹联都体现了赣南人重“善”的观念,他们警惕后代子孙要“为善”“兼善”“存善心”和“行善事”,体现了赣南人民的善良、勇敢。
同祠堂楹联:
看尽圣贤书,唯全吾忠,唯全吾孝,乃不愧实学;
率由祖宗训,果勤尔读,果勤尔耕,更何让前人。
南康辜氏宗祠楹联:
作忠作孝门庭乐,
为友为恭世业兴。
以上楹联说明了赣南人重“仁义道德”,劝勉宗族成员要“忠国”“孝家”“遵祖训”和“勤劳”,体现赣南人重情义、重礼仪的道德观。
四、结语
赣南祠堂楹联匾额与赣南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它既起到了装饰建筑的作用又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美学与诗学的统一。它对于建筑设计师、环境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研究赣南客家文化历史的文学家、历史家提供了珍贵资料。
[1]陈新民.中国建筑上的匾额和楹联[J].南方文物,2003(3):95-96,89.
[2]荣树坤,赵林红,王亮,黄伟.匾额与楹联之艺术研究——以河南康百万庄园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6903):24-27.
J29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