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选择
2016-08-10丁天娇
摘 要: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历史性贡献。目前,作为世界上丝绸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及出口国,中国丝绸产业是国际丝绸市场的主导者。但是,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多种纤维、国外强势企业以及发展中国家等多方面挑战。本文应用SWOT分析法对中国的丝绸产业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丝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从而促进中国丝绸产业可持续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丝绸产业;SWOT分析;对策选择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丝绸独具中国历史文化气息,先人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始终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丝绸集社会、经济、文化效益于一体,在扩大就业、保护生态、为农民致富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丝绸产业(又称蚕丝业)包括蚕桑播种繁殖、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丝绸加工和丝绸贸易等多个生产流通、加工制作环节。丝绸业是以茧丝绸为纽带的出口创汇外向型行业。丝绸业作为我国的传统特色产业,在国民经济与世界丝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与出口国,其声誉古往至今名扬海外。古老的丝绸工艺与传统的纺织设备沉淀着丝绸的历史,也促成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我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始终保持着较为明显的数量优势,丝绸制品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本文结合目前世界经济时代背景,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总体布局,运用SWOT(即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分析法对我国丝绸产业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机遇、挑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我国丝绸产业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二、中国丝绸业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介绍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位于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281.29亿元,相对2013年增长6.79%,相对2010年下降33.6%;利润为69.58亿元,相对2013年增长4.68%,同比2010年下降9.0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自2011年起上调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起点标准,使得纳入统计的企业数量减少,造成主营业务和行业利润总额减少,但2011年-2014年均实现了正增长。由于2014年主营业务和利润增速分别比2010年底回落了21.57、54.8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丝绸产业经济增速在逐年下降,其下游产业链的风险和压力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全行业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为1088.57亿元,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利润为54.8亿元,同比增长6.81个百分点,全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基本持平,工业经济增速小幅下滑。
2.外贸出口情况
由2015年1至11月对丝绸商品主销市场情况分析显示,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金额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出口美国、印度、意大利分别下降14.85%、10.4%、21.63%,出口巴基斯坦、日本、香港、德国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在我国出口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仅有埃塞俄比亚与阿联酋丝绸产品出口维持正增长。
3.茧丝市场情况
2015年,由于国内外消费需求增长缓慢,行业出口持续下滑,加上茧丝供应相对充足,干茧和生丝价格普降。截至2015年12月底,干茧、生丝价格分别相比2014年同期下跌18.06和7.05个百分点,茧丝价格下降较为明显。
二、我国丝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起先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提出。在对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中引入SWOT分析工具,有助于对我国丝绸产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更有利于提出针对丝绸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对策。
1.丝绸产业发展的优势(S)分析
(1)产业基础稳固
我国丝绸产业产地分布广、主产地集中。目前我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有丝绸产业,广阔的产地分布使得我国丝绸制品独具特色,风格多样。出口到日本及欧美市场的高品质生丝主要由我国东部地区生产,然而,出口到印度等地区的低等级生丝则主要来自西部蚕区。我国丝绸产业主产地相对集中,这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集群优势,进而稳固产业基础。
(2)“东桑西移”扩大了丝绸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东桑西移”的过程中,我国实现了东西部的协调分工合作。东西部地区在丝绸产业战略转移的过程中实现了优势互补。西部地区凭借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的优势成为产业链上游基地,东部地区则依仗经济的发展与工业技术的完善成为产业链下游的主战场。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有具有重要意义。
(3)区位优势明显
从自然条件来看,我国丝绸原料生产基地气候条件良好,温湿度适宜于桑树和蚕的生长。从区域布局来看,我国丝绸产业链上游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栽桑养蚕),而中下游产业则集中于东部地区(丝绸产品制造)。这种新格局有助于优质高产多丝量的蚕品种的繁殖,非常适宜优质蚕茧的生产。
①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蚕桑养殖资源较为丰富。全国除西藏、青海等高海拔或气候特殊的地区外,大多省、市、自治区都凭借得天独厚的土地资源长期进行栽桑养蚕作业,潜力巨大,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石头。其中,中、西部地区为最佳,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
②气候适宜
我国“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陆性气候气候非常适合桑树的生长,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中部地区例如广西、贵州等地的大陆性气候使日照时间的强度得到保障,年日照约为2300小时至3300小时;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约为300毫米至700毫米。由于气温、降水量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每年平均可以发种7至8批,多的地区一年能发种12批至14批,因此可以常年饲养与收购。
③技术水平高,产品品质明显改善
我国桑蚕业技术力量雄厚,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养蚕与自动缫丝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我国丝绸加工业在世界具有绝对优势地位,对蚕茧生产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行业科技进步加快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我国优质生丝和高档丝绸制成品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丝绸产业发展的劣势(W)分析
(1)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多数情况下,我国高品质的丝绸产品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只为国外产品做贴牌加工,实际收益很低。因此,我国丝绸产业在深加工、精加工及高档、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方面同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尚存在一定差距。
(2)科研体系不健全,技术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丝绸产业与发达国家在生产加工环节中商存在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而多数发达国家属于资本丰裕型国家,使得我国更多的依靠劳动而非技术来完成生产作业,这使得我国丝绸产业的现代化设备覆盖率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尽管省力节本的创新技术体系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但是在全国各省市间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现象,还能未在全国普及。
(3)上游环节生产基础较薄弱,抵抗风险能力较差
丝绸产业链上游产业,即丝绸产品的原材料供给所涉及的产业由于地理位置集中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始终游离于蚕桑产业外。上游产业链因小规模生产,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家家户户分散养殖经营的方式,造成养殖户自身收入低却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技术含量往往也难以得到保障。因而导致中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供应在质量上、数量上都得不到保证的情况。
3.丝绸产业发展的机会(O)分析
(1)“绿色消费”新时代,丝绸产品消费潜力巨大
21世纪是绿色世纪。绿色,代表生命、健康与活力,是充满希望的颜色。日前,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更加从满足生态需要的角度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丝绸制品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产品,被称为“纤维皇后”以及“人体第二肌肤”。它不仅具有高贵典雅的外观,而且有保健和护肤的功能,与人体有极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表面光滑,其对人体的摩擦刺激系数在各类纤维中是最低的,仅为7.4%。丝绸由于其抗紫外线、吸音、吸尘、保健等功能而在消费者心目中声名远扬,也使得消费规模的日益扩大。
(2)互联网+丝绸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
经过多年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创新的引擎,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2016年互联网+的政策红利仍将持续,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不断契合,将引发互联网经济从服务型经济走向与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并通过创新从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全面升级。在互联网+丝绸方面,未来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有利于逐步提升国内丝绸电商渠道规模效益,逐步成为丝绸内销市场新的增长点。
(3)我国丝绸品牌影响范围与日俱增
丝绸品牌强国必须在丝绸贸易中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丝绸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与美日德法意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核心技术、标准制定、重大装备和计量仪器、专利和知名品牌等方面具有较大进步,自主品牌数量日益攀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
4.丝绸产业发展的威胁(T)分析
(1)国际贸易壁垒
我国丝绸出口贸易长时期受到来自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这些国家或地区以保护本国丝绸产业或以维护国家主权、环境保护等为由对我国丝绸产品制定了严苛的准入条件,这使得我国丝绸产品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在海外市场销售,也剥夺了我国丝绸产品因劳动力廉价而产生的成本优势,给我国丝绸产业出口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
(2)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世界丝绸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世界丝绸消费受经济的影响极大,加上其他纤维的替代竞争作用,丝绸市场总容量不可能迅速扩大,蚕丝占纺织纤维的比重多年低于0.2%。目前,巴西生丝依靠其品质、抱合力、清洁等指标的优势占据了欧洲市场。在亚洲,印度丝绸、泰国丝绸以及越南丝绸,也都依靠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与自身独特的风格,在某些方面具备了与我国丝绸产品抗衡的硬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丝绸产品的出口贸易。
(3)丝质替代品层出不穷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含化学成分的制品如化纤产品、人造纤维等通过不断完善其性能,模仿并超越了丝绸产品,克服了丝绸产品的缺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竞相购买。与此同时,丝绸产品还得接受来自传统天然纤维新制品的不断冲击。
三、提高我国丝绸产业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1.巩固产业布局调整成果
在“东西合作”的背景下,我国丝绸产业呈现出了东部、中西部优势互补和产业链共赢的格局。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应当继续贯彻执行“东桑西移”政策,巩固东西呼应的格局,确保使东西部地区协调合作,各自发挥自身的地域、人才、资本等优势,以增加蚕农收入,提高丝质品产量,巩固产业布局调整成果。
2.以技术推动生产,实现产品升级
时代的进步、技术的日新月异与不断渗透决定了丝绸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行业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对纺织设备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基础上大力支持产品创新与差异化生产是刻不容缓的。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要求全行业进一步完善创新研发体系,重整核心技术单元,加快信息化改造,发展诸如电子织造、数码印染等现代化技术,以提高产品品质,实现产品升级。当然,在加快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还要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要树立清洁生产的理念,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3.开拓海外市场
世界贸易格局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演变,各行业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新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使用优化了生产加工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这使得中国丝绸的成本优势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化生产中一点点瓦解。国际竞争压力急增亟需我国丝绸行业寻找以创新技术研发为核心的新出路。如何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速原材料与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如何引进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技术与人才,加快创造并巩固新的市场竞争优势以提高全行业在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与此同时,应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4.适应行业发展“新常态”
我国是劳动丰裕型国家,丝绸是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对联系中外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弥足重要的作用。日前,互联网时代的崛起使越来越多丝绸产品贸易在遇到挑战的同时,也将获得新常态下带来的机遇。国家层面上,我国正进入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新阶段,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政策的扶持也将推动丝绸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丝绸行业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改革创新,力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
5.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我国丝绸产业应鼓励与支持技术研发与改革创新,创造出一批可以生产高品质、高性能、高产量商品的大型集团企业。通过企业内部的创新研发以及引进海外技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生产制造经验来提高企业自身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其次,创造出属于我国独有的丝绸品牌,逐步树立起品牌优势,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我国丝绸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品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范作冰,于威,顾国达.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丝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蚕业科学,2010,36(03):0564-0570.
[2]王丽丽,张爱东.我国丝绸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对外经贸,2015,255(09):25.
[3]汤姆森·斯蒂克兰德.战略管理[M].10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
[4]戚林.中国茧丝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江南大学,2009.
[5]刘明.淳安县蚕桑可持续发展战略[J].丝绸,2008(1):4.
[6]周伟,江宏飞.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我国丝绸产业升级的对策研究[J].四川丝绸,2007,112(03):5.
[7]钱有清,刘文全,柳恩见.中国茧丝绸行业2014年运行分析与2015年展望[J].丝绸,2015,52(6):8.
作者简介:丁天娇(1996.01- ),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4级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