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雾都孤儿》现实性和浪漫性的融合
2016-08-09李德义韩仪
李德义 韩仪
[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代表,其作品中常常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在一起。《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杰作之一,也是他的第一部社会批判小说。本文通过对《雾都孤儿》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性的分析,揭示了工业革命后英国伦敦黑暗的生活,再现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矛盾,体会狄更斯在早期创作中写作特点和价值观,并且认识到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作品的特征。
[关键词]狄更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资本主义;英国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132 — 02
维多利亚时代被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顶峰时期,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学作品的繁荣。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些作家作品或多或少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尽管他们的创作角度与风格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共同特点是关心广大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狄更斯就是其中的代表。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在狄更斯的一生中,他塑造了大量生动丰富的儿童形象,这在世界文学上是史无前例的。狄更斯的儿童作品,大多是和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他的个人经历相关。例如《雾都孤儿》发生在当时早期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表现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以及狄更斯对资产阶级丑陋面孔的厌恶。同样,小说也表达了狄更斯对童年生活的不堪回首的记忆。狄更斯作为早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作为其早期作品,《雾都孤儿》既体现出了现实主义手法,同样也表达出了浪漫主义色彩,现实性和浪漫性在这里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浪漫性中的现实性
《雾都孤儿》全书共53章,以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出生在济贫院的孤儿,描述其悲惨的身世和坎坷的一生,历经心酸,最终在善良人们的帮助下获得幸福。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真实地描写了英国最底层社会人们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文中浪漫的现实性。
1.首先,作者运用写实的笔法在浪漫主义色彩中体现现实性。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但是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矛盾越来越明显,最终被激化,人们纷纷奋起反抗。在19世纪末期,英国国力日渐衰落,急需进行改革来缓解社会矛盾。《雾都孤儿》正是写于《济贫法》通过的时候。《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而该院实际上是"劳动院",工作繁重,待遇低下,食物很差,住宿拥挤。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这造成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访者。”正是因为这样,穷人除了万不得已,都不会来申请救济了,许多穷人宁死也不寻求援助。《济贫法》没能缓解社会矛盾,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穷人,这是对最无助的下层阶级的惩罚。在利润和金钱面前,资产阶级政府比封建君主专制政府还要穷凶极恶,但是即使如此,在狄更斯看来,资产阶级仍然具有善良的品质,所以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具有仁爱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
2.其次,小说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生动地语言描写来表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以及奥利弗生长的艰辛。在小说的开始有这样一段描述:“每个孩子有一碗薄粥,一点也不能增多,只有遇到重要的公共节日,除一碗粥外才能增加二又四分之一盎司的面包。他们吃过的粥碗从来不需要洗,孩子们总是用调羹刮碗里的残汁,一直刮到碗锃明烁亮。刮碗这件事完成之后, 他们坐在那里眼睁睁地盯住大铜锅, 仿佛他们能够把一块块灶砖都吞下去。这时他们还舔着自己地手指头,巴望着有几滴溅过来地粥星儿。”作者用真实而又形象的语言描述了济贫院孤儿们的悲惨生活,写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下层儿童的悲惨命运。奥利弗在这样的环境下艰难地生存着,整日食不果腹,饥寒交加,仅仅因为多要点粥而被教区干事虐待。后来到棺材铺里做学徒,然而没有几个人能够善待他。诺亚:“济贫院来的,你妈妈怎么样了?”奥利弗:“她死了。”诺亚:“哦,她是怎么死的,济贫院来的?奥,你要哭了吗?”奥利弗:“你最好不要提起任何关于我母亲的事情。”诺亚:“最好不要?和你母亲有关的?那我非常抱歉,我也很同情你,可你要知道,济贫院来的,你妈妈是个完完全全的烂货。”小说通过对奥利弗和诺亚之间对话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奥利弗在成长过程中的坎坷。但是这样个性化的语言正是浪漫主义的体现,作者用具有特色性的语言来描写维多利亚时代下层儿童的悲惨命运。
3.最后,小说中的浪漫现实主义色彩还体现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例如南希。狄更斯运用大量外貌描写来塑造人物,“说不上漂亮,但脸色相当红润,看起来都很结实、健康……举止洒脱大方。奥利弗心想她们一定是好姑娘。事实当然是这样。”这是在南希出现的开始作者的描述。南希这个形象是小说中除了主人公奥利弗以外,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因为她本人的性格体现了双重性,而这恰恰是由时代背景和时代环境所决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南希和奥利弗具有相似性,都历经种种坎坷,但仍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作者在现实描写的基础上又体现了浪漫性。但是南希命运比奥利弗更加悲惨,从小南希被迫为虎作伥,直到后来麻木,渴望正当行业却又缺乏基本谋生手段,内心自卑敏感却不失最初善良的矛盾性格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的19世纪初期英国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自私,更多是利益关系,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人的本质。而其最终的结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她是成千上万失业者和无家可归者的典型代表,时代不幸的产物。
二、现实性中的浪漫性
《雾都孤儿》虽然是对现实的描写,批判抨击当代社会邪恶、不公、虚伪、拜金、贫穷等丑恶现象,但仍然摆脱不了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体现在作者的仁爱性和文中出现的童话性,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具体进行分析。
1.何为仁爱,待人宽容、慈爱、富有同情心,对谁也不生坏心,对所有的人都仁爱。这样的仁爱也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小说中奥利弗在作者的笔下正是这种理想人格的完美化身。奥利弗从小被抛弃,生活在贫民救济院里,忍饥挨饿,受到虐待和欺凌,后来到伦敦又误入贼窟,受骂挨打,奥利弗的悲惨经历正是对当时社会的侧面描写。不过尽管奥利弗生活在黑暗并且充满罪恶的社会中,经历了种种的磨难,但他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例如在小说的最后,奥利弗去监狱探望费金,面对这个曾经给自己带来痛苦的恶人,奥利弗不是心怀仇恨,而是向上帝祈祷原谅这个不幸的人。这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了奥利弗的仁爱。正是这份善良仁爱,最终使奥利弗继承财产,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文中的仁爱还体现在了狄更斯对资产阶级还抱有仁爱的幻想。在狄更斯看来,社会黑暗、虚伪的本质只是少数人道德的败坏以及新救济法的不公所造成的。因而在小说中,尽管对资本主义的黑暗与罪恶进行批判,狄更斯仍塑造了完美的资产阶级人物形象。例如布朗洛先生因为奥利弗的容貌酷似友人的一幅画像而收留病重昏迷的他在家中治病,得到布朗洛先生及其女管家的细心关怀并且帮助奥利弗最后继承财产;例如梅丽夫人及露西小姐收留了昏倒在门口的奥利弗,坚决不把他送到监狱并且给予细心照顾,让奥利弗真正享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以及人性的善良。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都体现了狄更斯的仁爱思想。
2.现实性中浪漫主义的影响,使文中出现了很多童话性的的描写。首先,小说情节的安排上体现了童话性。奥利弗初次来到伦敦时,误入贼窟。在第一次跟随盗窃伙伴上街时,他被误认为偷了布朗洛先生的手绢而被警察逮捕。而这位布朗洛先生恰巧是奥利弗父亲生前的好友;又如有一次在奥利弗被迫下参加对一座大宅院的行窃时,被管家开枪打伤后又被丢弃,后得到露西小姐收留和细心照顾,而这位露西小姐恰逢是奥利弗的姨妈。在小说中狄更斯并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而是个人安排故事情节,出现多个巧合,而这恰恰是现实性中又体现了浪漫主义。其次,奥利弗个人品质的设立也体现了作者所的童话性。奥利弗从小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没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受到虐待和嘲笑,但是仍然保持着善良的本性,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即使在伦敦被骗入贼窝后,遭到同父异母兄长蒙克斯的陷害后,奥利弗仍然能够不忘初心。出淤泥而不染,这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本身就体现了现实中的浪漫主义。最后故事结局的完美也体现出了童话性。奥利弗饱受苦难和磨练,仍然保持仁爱善良之心,最终继承父亲的财产,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日子,盗贼首领费金最终被处于绞刑,赛克斯在逃窜时不小心被绳子勒死,蒙克斯将家产挥霍殆尽,最终死在牢狱中等等一系列人物的结局都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的故事结局已经完全脱离了现实社会,但是却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美好希望,体现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
很多人在探索研究维多利亚时代时期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其对现实的描写而忽略其浪漫主义手法。因此在文学作品分析研究中,我们应学会辩证看待作品,多方面体会其文学色彩,从多个层面分析其文学特征。
〔参 考 文 献〕
〔1〕狄更斯.雾都孤儿〔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2〕狄更斯.雾都孤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朱立元.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
〔5〕王佐良.英国文学史〔M〕.北京: 商务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