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满汉女性服饰的交融与变迁

2016-08-09李冰

理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满族旗袍服饰

李冰

清末民初新旧制度的更替、西方的先进风潮吹进了国门更加暴露出国内的封建和腐朽。传统的服饰习惯发生了改变,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变迁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也在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女性服饰文化。

一、清末民初满汉女性服饰的交融

1.主流服饰发生了改变,满汉通用交融

入关之初,清代统治者著名的“十从,十不从”,其中的“男从女不从”使得满汉两族的女性服饰在长时期保持了各自的特点与服饰制度。但清末时期,满汉两族长期的混居共处,双方的生活习俗日渐趋同。光绪帝更是在1902年颁旨“所有满汉官民人等,着准其彼此结婚,毋庸拘泥”如此反映出满族统治的社会正在发生巨变。以丧服为例,原女真旧俗并无孝服之说,至清末,仿效汉族穿白色孝服,满无论男女孝服与汉服基本一致,正是由于婚丧嫁娶的风习趋同,为满汉女性服饰相互交融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满族妇女是衣裳连属也就是深衣制,而汉族妇女依照明朝旧制是上衣下裳分属。在清末的10年里,妇女服制开始发生变化,其一是洋装受到了进步妇女的青睐。但受青睐的服制款式也仅限于洋装与皮鞋。其二是学堂式女生装扮开始在青年女性中流行,其三是一些妇女喜欢穿着西洋化的男性服饰清末民初,正是政治与文化的这样新旧交替,在满汉女性的服饰也体现为新旧夹杂、满汉夹杂、中西夹杂。

1912《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基本原则。所以辛亥革命不只推翻了封建的清政府的统治,更是缔结了服饰等级制度,结束了满族旗人妇女等级分明的贵族服饰制度。由于统治阶级的终结,贵族们不再被强制着装,很快“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

辛亥革命打破了清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使得满族服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统治阶级也就是满清贵族服饰开始向平民化转变,这其中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满清贵族由于不再依赖清政府提供的俸禄,生活上开始拮据窘迫,在服饰上无法再像从前“十八镶滚”,而政治上的原因;被推翻的清政府无力继续庇护满族旧人,颁布新法会鼓励旗人旧族向东北移民,辛亥革命的余威带来了强烈的社会影响,旗女不敢穿旗袍,在这一时期,旗女开始向汉女学习,穿着汉女的服装。而汉女初始不屑于穿旗袍,西方列强打开的清朝大门不只带来了新的思想,也吹来了新的审美与服饰,汉族妇女对满族妇女之服饰渐渐不再抵触,无论满汉,进步妇女开始穿着西洋化的服饰。

2.放足布鞋、革履和丝袜

原满族女性的“天足”与汉族女性的“缠足”即是不同民族审美文化的趋使,亦是满汉种族的区别。清初时期就曾下令满族妇女不许“缠足”。“一般汉民,实寓以小足与异族区别之心理”故“谓大脚为旗装”小足为“汉装”(李荣楣,中国妇女缠足史谭)。所以维新派的不缠足运动使得汉族女性慢慢开始穿满鞋、着旗袍。《大公报》就曾发表文章《戒缠足说》,以劝导当时的妇女放弃缠足,缠足对女性不只造成身心的迫害,更是毒害了其思想与观念。释足渐渐地将女性从身体上解放,更解放了传统约束下的思想,一些地方上开始发展女学、将妇女振作与中国振兴紧密联系起来。汉族妇女不再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走出深宅与八旗女学一起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刘冠昭在《长春风俗谈》中写道:“一曰明装,纤足方鞋,髻圆而高,上服过膝,宽博大袖;---一曰旗装,高髻燕尾,长袍马褂,或穿半臂,天足旗鞋。”但应这是在东北,满清的关内“发祥”之地,所以满汉女性的差别要格外的明显。而在中国其他的地区则没这么“满汉各异”。在湖南、天津、北京等地方,妇女的打扮“可以随便,不必发愁”了。尤其至辛亥革命后,“以小足与异族区别”的状况更加不复存在。

维新派的“不缠足运动”的兴起是一个开端,这场不缠足的革命持续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各地政府积极配合,出现了与“天足”相适的“放足布鞋、革履和丝袜”。20年代在上海与湖南开始流行高跟皮鞋。高跟皮鞋加上修身的旗袍成为了无论满汉追求流行时尚女性的必备装束。但是与此同时,“小脚”也未全然消失,缠足陋习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3.西风东渐带来服制款式

清末民初,由于通商口岸的开放,欧美等西方服饰得以流行,李伯方在《文明小史》中记“穿双外国皮靴,套件外国呢子的对襟褂子,一条油松的辫子拖在背上,男不男,女不女的。”生动的描写了当时西洋装扮受到妇女的青睐,其中不只女性服制,连男式的皮靴,礼帽等都变成了晚清女性的时尚装扮。到了20世纪20、30年代,则以上海为服饰的流行中心,以西洋审美为主体的改良旗袍成为了女性流行的主要服饰之一。李家瑞的《北平风俗类征中》描述:“近今新式衣服,窄口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显然由于西风东渐的影响,在此一时期无论满汉妇女服饰的廓型由过去的宽袍大袖向窄小瘦演变了。西风东渐不只带来了西洋的服制款式,同时也带来了大机器生产的印花洋布,这种洋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虽不如粗布耐用但却价格低廉。这种“洋布裙”使得女性广泛的使用,促进了女性服饰的改变。

这种服制的演变不仅说明了此时审美发生着变化,也揭示了中国传统文明受到的冲击。正是这种对外来服饰文化的接纳。促进了清末民初满汉女性服饰的交流与融合。

二、清末民初满汉女性服饰的变迁

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这个时期女性服饰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的格外迅猛, 究其原因无外如下:近300年的专制压迫使得当初剃发易服的汉族人民的民族重创在清末冲突激化下重新反弹。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又给了清政府一记重拳,虽然在满清的压制下,汉民的文化有一定的融汇,但在近300年的专制压迫下并未消亡。在满清政府受到内忧外患的侵扰之时。汉族的民族意识迅速萌发, 而此时西方列强的侵入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列强带来的先进的文化对当时中国的文化、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服饰的改变也跟着产生。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民国服制》在改良服饰的基础上,规定了常服、礼服等形制。打破了以往阶级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平等、无阶级观念的服饰思想。

1.差异性

清末民初满汉女子服饰的交融在总体趋势上发生率迅猛的变化,但是是有差异性的。比如城市乡村之间,城市快于乡村;地区之间,南方快于北方;阶层之间,中上层快于下层社会。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地域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政治、不同经济因素影响者当时女子的服饰形式。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的统治,旧的统治制度被推翻,旧的服饰制度被推翻,随之来到的是,新的服饰制度。在经济上,清末民初,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政府颁布各种法令鼓励新经济快速发展,通商与开阜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社会繁荣,为女性服饰变革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由于对外的近商与开阜,是的民众接触西洋文化更为直接,而辛亥革命的爆发、推动社会政治的车轮,使南方的城市人民生活方式发生了变革。在文化上,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装型,社会上女学的兴起也为女子服饰在思想意识上提供了温床。

服饰的变革由于时代的政治经济密不可分,西方的文化带来了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使得人们在选择服饰上不再受阶级观念的身份高低的影响,而是从审美,时尚的角度出发。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接触不到新思潮的北方小村镇,旗人装束一直到解放前后还在“着其旧制”,并没受到太大影响。

2.求简求新

外阜的开放带来颜色艳丽的西洋花布,使爱美的女性越来越意识到旧制的长袍等传统的服饰颜色是多么的老旧晦暗。夕阳的服装不止色彩迷人,就连款式都简洁便于穿着,不像传统服饰繁复臃肿。虽然维新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全然的巨变,但是服饰上仍选择性的保留了一些元素,比如旗袍。当然,此时的旗袍不再是满清的宽袍大袖,纹绣满身与“十八镶滚”了,而是修身窄袖、简洁明丽。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改良旗袍正是思想解放的体现,打破传统平直的裁剪方法,注重女性“身体曲线”,宽大向窄瘦转变,滚边变少,袖子变短,甚至露出白白的手臂。高高的元宝领衬托女性的脸庞起到了修饰脸型的作用。在中西文化共同的影响下,旗袍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中华服饰的代表,十分有现代意义。

总之,清末民初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正是这特殊的历史时期带来了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带来了几乎是全国人民的思想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追求新潮、仿效西洋、崇尚流行,开始更加自由的选择服饰。

〔参 考 文 献〕

〔1〕余红.清末民初服饰变迁的文化阐释〔D〕.硕士论文,2007.

〔2〕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的变迁〔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范立君,袁雪.清入关前东北地区移民述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

〔4〕陈玉.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D〕.硕士论文,2006.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满族旗袍服饰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我来说说旗袍美
猜朝代
旗袍找不同
Wearing History
做自己个性本色 COCO薇服饰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