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人”到“自然人”:卢梭《爱弥尔》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2016-08-09代志卿
代志卿
[摘 要]《爱弥尔》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集中体现了他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思考。书中卢梭详细描写了针对爱弥尔不同年龄阶段实施的不同教育,以达到培养“自然人”的目标。“自然人”是针对“社会人”而言的,是拥有独立意志的个体,享有充分的自由。卢梭“自然人”的提出,是基于他对所处启蒙时代的冷静反思。卢梭预见到启蒙运动带来的启蒙理性会使人类陷入越来越异化的社会状况,便以独特的浪漫主义视角,与那种狂热的理性崇拜相抗衡。卢梭去世后,冷静下来的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卢梭将毕生精力和情感倾注在为人类思想解放事业上的良苦用心。
[关键词]自然人;情感;启蒙运动;理性;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7 — 0079 — 03
《爱弥尔》是卢梭用二十年时间所完成的一部巨著,书中涉及教育、文学、哲学、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内容,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巨著。《爱弥尔》在教育方面的独特贡献,使它成为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最伟大的教育小说,在教育史上,与《理想国》、《民主主义与教育》同为里程碑式的著作。《爱弥尔》在论述教育问题的同时,又表达了卢梭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了他对社会、政治、人性的不懈的思考。因此,《爱弥尔》不仅仅是一部教育学小说。
一、所谓“社会人”与“自然人”
教育的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永远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爱弥尔》中首先便提及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卢梭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人类社会这个环境是导致人的天性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①人在社会这个土壤中生长,不仅生长被束缚,人类的天性也受社会的负面影响变得扭曲,因为“在社会环境的重重包围中,由于千百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由于在获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许多谬见,由于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可以说,人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②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社会人,即这种“被弄的几乎认不出来了”的人。卢梭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展开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思考,认为通过“社会之手”的人是变坏了的人,是不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人,因而教育应促使人保持天性,成为拥有真正的自由的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而健康的,教育理应顺从人的天性进行。在卢梭看来,教育是一种艺术,一种塑造儿童完美的自然独立人格的艺术,他的教育理论认为必须要把人为教育、事物教育和自然教育统一起来,并以自然教育为基础。
卢梭通过《爱弥尔》塑造了一个在自然条件下接受自然教育,保持着人类最美好自然天性的个体形象,他笔下的自然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完全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③不依靠他人而仅靠自己的能力和选择便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志。卢梭提出“自然人”是与“社会人”相对的。所谓“社会人”只是看起来是自由的,但是却没有个人的独立意志,把自己的命运交予他人或社会之手,因此“社会人”总是依靠于他人或社会,是处于被奴役的状态,自由对于他们来说不是真正的自由。卢梭认为上帝为了使人类能够作为个体保全自我,赋予了人类判断的能力和意志,使得“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他可以把受自然支配的行为与自己主动的行为结合起来”,人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最突出的表现为自我完善的能力,因此人类有能力弥补本能的缺陷,“又把它提高到超过他的本能的能力”。①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满足人类天性自然产生的欲望。但是人类的欲望不止于此,人们在自然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衍生出越来越多需要在社会中实现的欲望,这些社会的欲望无法靠个人能力的完善来满足,于是人们开始依赖于他物,“对人的依赖,就是力量不足的表征:如果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我们就根本不想同别人联合了”。②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人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自由。
人是感觉之在,人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感受自我。卢梭强调以自爱心和同情心为基础的自然情感在人的选择和意志中的作用,主张人要控制并遵从自己的情感。卢梭将人的情感作为最高的追求,认为同情心和自爱心是人性中最天然的、最普遍和有用的美德,自然人的最真实的一面就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束缚中还能能坚持让意志服从于情感,使意志和情感实现统一,即让自爱心和怜悯心在社会实践和心灵活动中达到内外统一。相对而言,“社会人”不再是从人的自然情感的天性出发来思考和作出判断,反而首先把身份、地位和财富以及个人的优秀视为人的首要追求,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人类的科学文明和文化艺术便只会加固人们身上的枷锁。这种天性的消亡注定社会人不仅是受奴役的,还是虚伪的。在卢梭看来,这个结果是不可挽回的,社会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自然状态,社会人也不可能再变回自然人了。但是他又执着地要引导人类进行思想解放,以使人类正视自己受奴役的状态,追求自己自然的自由状态。如何在成为既定事实的社会中揭露“社会人”这种“人为的人”和“自然人”的本质区别,卢梭是通过在《爱弥尔》中对自然教育的详述,来完成这一任务的。
二、卢梭对理性崇拜的反思
卢梭说过:“在未使人成为人以前,绝没有必要使人成为哲学家”。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已经看到了启蒙运动发展的局限,理性权威成了新的宗教权威来奴役人民。17世纪,被后人称为“理性的世纪”,没有哪一个时代像这个时代一样如此信奉理智的思维,知识的形式差别和多样性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核心力量,即是理性,整个世纪都弥漫着关于理性的统一和不变特性的思想。作为一个为全人类反抗不平等的思想家,卢梭一定是与这种意识的统一性存在分歧的。在《爱弥尔》中,卢梭多次提出“爱弥尔”与“社会人”的比较,试图来揭示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成为压抑人性的新的工具。卢梭清楚地意识到了启蒙理性的局限,他对爱弥尔所实行的教育,就是针对启蒙运动所可能产生的弊端而设定的。
第一,启蒙理性发扬了批判怀疑精神,也发展了教条主义。所谓理性,应该是个人具有独立的意识,是独立选择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启蒙运动教会了人们思想的独立,不再受宗教势力的摆布,但是却让自己成为了新的宗教。人们的批判精神止步于此,在赶走了宗教和王权对他们的思想奴役后,人们以启蒙思想家的知识和智慧为信奉标准,接受他们灌输的教条,启蒙运动之后让人们倾向于接受能为世界提供确定性的制度和科学技术,如此人类便失去了独立思考、选择的能力,人的天性会被扭曲,会对世界产生错误的理解。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只会让人们从一个迷信转移到另一个迷信上,无法真正解放人的心灵。而启蒙思想家弘扬的批判怀疑的精神,则会使人类社会的情感联系变的虚弱,更容易让社会中的人陷入信念迷失的危机。这在卢梭之后二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情况中得到了准确地证实。在《爱弥尔》中卢梭认为应该教授儿童如何去学习和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他说:“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卢梭培养的“聪明人”拥有自己独立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追求的都是有益于自己的幸福的真正有用的知识,不会有随便怀疑的现象出现,因为他们的精神是满足的。
第二,情感是人类的天性,理性并非如此,人们的情感力量始终都会强于理性。“小孩子的第一个情感是爱他自己”,“怜悯,这个按照自然秩序第一个触动人心的相对的情感”,自爱心和同情心是人类天性中的情感,是人类的精神中先于理性而存在的情感。卢梭认为,启蒙运动使人们过度地依靠理性,受奴役于启蒙思想家们灌输的关于理性的教条,这必然会导致自由意志的缺失,人们也不可能过上自然自主的生活。他认为,理想只能适合用于建立一个人为的社会,并不适合培养自然的美德。因此卢梭主张十五岁之前都不要识字,在远离城市的乡村,进行自然教育,以此来保持儿童自然、独立的天性,等到自然的天性在儿童身上确立时,再获取必要的知识,来获得理性。
第三,相对于情感来说,理性在一个个体身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理性非人天性所得,一个人的理性可以通过外力所得,也就可以通过外力所毁灭。当一个人的既有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遭到冲击破坏时,那么理性的观念也就容易被摒弃。理性需要环境、知识、经验来支撑,当人们生活条件发生巨变时,人们很容易便丧失了既得的理性观念体系。当理性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后,理性本身的价值和内涵就会被扭曲,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以理性为意识形态的启蒙运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启蒙时代对理性的狂热崇拜,以及后来大革命和后续的混乱统治。卢梭看到启蒙运动这一弊端,才会如此激烈地展开对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教条的反抗。理性作为观念可以被剥夺,但是人们天性中的情感则不会。在人们对理性狂热追崇的时代,《爱弥尔》如一股清新的思想灌入,虽然不被接受,但是其自然主义的思想在政治、哲学、教育等方面还是带给了人们新的观念,呼吁人们重新关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自然的天性。
三、卢梭对“理性”的追求
卢梭对“理性”的追求,是一种孤独的浪漫主义诉求。卢梭与启蒙运动有着复杂的关系,他对理性也有着自己执着的追求,却不愿像启蒙运动中的其他思想家们一样忘记了追求理性的最终目的,即完善人的天性。卢梭是孤独的,他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普世,却被当世的人们所误解驱逐,已将理性奉若神明的人们不会思考卢梭告诉人们启蒙运动会带来的后果。卢梭以情感,尤其是同情试图去启蒙,唤醒人类情感中美好的道德和精神,试图以此种手段去进行社会变革。这是卢梭在孤独的境遇下设想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理想的途径,希望能透过个人天性中的美德的塑造来创造出民主和平的社会。
本质上来说,卢梭站在了比启蒙运动更高的层次上,来思考人类的幸福和未来。卢梭在《爱弥尔》中阐述了他对于人类自然天性的无比赞美,他用文明二元论来作为自己的理论原则,他冷酷的批判文明社会,认为人类的文明和理性将导致自身的异化。许多人认为《爱弥尔》就是一部消极教育名著,认为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脱离社会、脱离群体的个体教育,这样理解卢梭在《爱弥尔》中倾注的思想实在是狭隘。卢梭所在的时代是理性狂热的时代,理性作为最高的正义被放在了社会道德的最核心位置,但是当这个最高的正义本该引领人们去追求自由时,这个最高正义却成了压迫和不正义的工具,可想而知这对于卢梭的震动有多强烈。因此卢梭写出《爱弥尔》,在书中对爱弥尔进行细致教育的同时,也在深刻的揭露和剖析社会对人天性的束缚,社会的正义让人们变的异化和容易被蛊惑,人们丧失了天性中的自然高尚的德行,没有了在社会中独立自主的生存判断能力。而在《爱弥尔》中,在进行了完整的自然教育之后,爱弥尔到了青年期之后,成熟到拥有自己内在独立的理性后,他还是要返回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并去建设社会。卢梭关注教育,将儿童带到乡村进行自然教育,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保持和发展人类美好的天性,让其自然生长,不会因为社会中种种不正义的影响而变的异化。卢梭自然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利用教育塑造完美人性,进而能够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重建社会文明,用教育建设出他理想中的国家。卢梭塑造的“自然人”是有自由独立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也是理想的民主正义国家中的公民。
卢梭是浪漫的。不仅在文学上透露出浪漫主义的色彩,在《爱弥尔》中也饱含理性思考与梦幻遐想,批判文明与返回自然这些内在矛盾融为一体,有时是理性统治了他的思维,有时他又变的十分感性,他让爱弥尔在乡下进行了自然教育,最后的目的却是返回社会。他的思想中总是贯穿着二元论的矛盾,将对立的两种思考融于一体,卢梭的《爱弥尔》在赞美自然的同时,是作为一种出世的教育而进行的,卢梭以出世的教育去培养入世的个人,这是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体现。卢梭的浪漫主义不仅在文学上,在他的思想体系中,都透露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在拥有理性精神的同时,又热烈地追求浪漫主义的情感。卢梭在他的著作中不断诉诸着人类要有能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自由必须要是意志的根源,并以自然的方式呈现出这种追求的客观性。以自然天性作为标准,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视角让人们摆脱社会中各种束缚。最后,卢梭是真实的。他终生呈现出自我剖析和自我完善的真实性,强调关注自我价值与关注他人价值在自由的社会中是可以实现和谐发展的,这种浪漫主义的诉诸是卢梭在《爱弥尔》中不断表达出来的价值思考。
理性与情感之于人性,不过冰山一角。但是在长久黑暗的中世纪,人们长期忽视和压抑自己的天性,漠视人性中的情感,当理性的时代到来时,人们却又因为理性的狂热忽视了在理性之上的人类自然天性。卢梭思考的着眼点一直都是直视人类的天性,而非仅仅理性一隅,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卢梭用独特的浪漫主义眼光,将人们的思维从理性拉回道人性,让西方思想不再只是灰色的逻辑理性传统。卢梭一直坚定地关注着人性最高贵的天性,用思考全人类幸福的思维,在他的时代孤独地对人们进行着他对最美好人性的诉诸。
〔参 考 文 献〕
〔1〕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赵立坤.论十八世纪启蒙理性〔J〕.湘潭大学学报,2001,(06).
〔3〕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崇明.卢梭思想中的世界主义和普遍意志〔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4).
〔6〕刘莘.文明批判:卢梭与启蒙运动〔J〕.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7〕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
〔8〕金生鈜.道德理想国与自然主义教育的终结——卢梭的教育乌托邦的虚幻〔J〕.兰州: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7).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