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

2016-08-09姚立洁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姚立洁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安徽省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效应

姚立洁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从理论层面,基于经济、市场、就业、消费、社会和产业六个不同视角,分析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从实证层面,基于2000-2013年安徽省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加入虚拟变量的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1)安徽省商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Granger原因,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即政府应强化商业集聚、刺激消费、增加就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大创新投入等,以促进新型城镇化水平。

关键词:商业集聚;新型城镇化;互动效应;虚拟变量

1问题的提出

随着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交易的效率不断提高,商品生产过程与最终消费逐渐分离开来,商品流通搭建起了生产与消费两者沟通的桥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给出了未来六年内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方向。相较于传统城镇化的数量扩增型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质量、效率、绿色发展,其衡量指标也更加复杂,目前尚未形成一种确定的统计指标。新型城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人口城镇化,辅之以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就业城镇化、市场城镇化、消费城镇化、投资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绿色城镇化等特点。城镇化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商业的集聚和经济的发展,商业集聚又会通过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优越的生活、消费、居住条件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自2003年提出以来,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关于城市商业集聚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很少,尤其是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就更为鲜见了,仅有的研究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1-11]。为此,本文创造性地从实证方面探讨城市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商业集聚的角度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2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影响机制

商业集聚,从表面来看是指基于交易的购物中心、专卖店、连锁店、便利店等各种业态店铺的空间集聚;从本质上看是指买卖集中(包括买卖关系、买卖市场、服务对象)的业态店铺集聚。在有学者把商业集聚定义为大量商业店铺、企业或商业设施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12]。

2.1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机制

从经济角度来看,商业企业在特定区域的空间集聚会通过经济外部性、范围经济、规模经济效应、消费拉动效应等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从市场角度来看,商业集聚会带来不同商品市场的集聚,各类商品市场通过互补效应形成有机整体,以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增加消费者剩余、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于是市场的集聚会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形成。从就业角度来看,商业集聚会带来更多的服务业就业岗位,而就业增加会促使购买力增加、降低农民跨入商业行业的成本,带来集聚地的消费增加和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而集聚在一起的经济和人口又将吸引新进人口进入城市,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从消费角度来看,商业集聚可以通过不同业态店铺相互邻近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客流、建立协同的信息机制,及时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增加地区消费,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从社会角度来看,商业集聚可以通过要素资源(商业基础设施、能源、土地、管理、劳动力)的节约和商业企业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降低城镇化成本,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商业集聚加强了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而企业间信息流动带来的知识外溢效应使协同创新成为可能,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另外,商业集聚企业良好的商业经营与消费环境会带来区域性品牌,从而提高城镇化经济实力和品牌竞争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2新型城镇化对商业集聚的作用机制

从经济角度来看,新型城镇拥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商业基础设施,这些外部条件会吸引商业企业集聚。从市场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人口在空间的集聚会增加消费需求,有需求就会产生市场,市场的扩大则会带来商业集聚。从就业角度来看,新型城镇相较于农村地区拥有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因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集中在城市,一个人的教育程度高低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其收入水平,由于留在城市可以获取更好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条件,这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之一,所以高等教育是影响人力资本集聚在城市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为商业企业集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供给资源。从消费角度来看,新型城镇通过区位吸引力(包括自然、资本、人力、知识、商业基础设施、区域性品牌等)带来更多的消费和商业集聚。

图1 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从社会角度来看,新型城镇通过改善基础设施、集约化发展提高了要素使用效率,带来费用的降低和集聚的效益,如商业用地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可以节约商业企业的租用成本,促使商业集聚。从产业角度来看,新型城镇化推动了商业集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商业集聚水平较低,但随着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商业集聚水平上升,形成了购物中心、大型商场等集聚形态,产业范围进一步扩大,集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医疗等商业服务为一体,使商业联系更加紧密、功能更为完善。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制详见图1。

3实证分析

3.1指标的测度与数据来源

3.1.1商业集聚的测度

鉴于商业范围广,小到农贸市场、路边小摊,大到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其数据很难获得。因此,本文将批发与零售业及餐饮业作为商业测量指标。一般情况下,衡量集聚的指标有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指标,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衡量商业集聚[13-14]。文中所有数据来自2001-2014年《安徽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后结果见表1。

表1 安徽省商业集聚指数

3.1.2新型城镇化的测度

由于新型城镇化包含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内容,若单一使用人口城镇化来衡量新型城镇化则显得不够准确,因此,采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标法来综合衡量新型城镇化水平,用C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1为测评期的实际值,X0为基期的实际值,W为各指标的权数比例,权数之和应该等于100。其主要指标体系构建详见表2,权重的设计与计算结果详见表3[15]。

表2 新型城镇化指标构建体系

表3 利用加权平均综合指标法测度的新型城镇化程度

3.2数据的稳定性和平稳性检验3.2.1Chow断点检验

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原始数据作对数化处理。由于时间序列数据一般存在非平稳现象,因此,首先画出对数化后数据的时序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商业集聚度指标(S)的对数值2006年出现大幅度降低,于2008年开始回升,因此,选择2006年和2008年作为虚拟变量的节点(尽管在2004年和2011年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回落,但是应该把握主要矛盾,因此,选取幅度升降较大的2006年作为虚拟指标的节点)。然后,再使用Chow断点检验数据结构的稳定性,Chow断点检验结果详见表4,可以看出,各个检验统计量的收尾概率均接近0,所以接受回归方程有显著差异的结论。

图2 商业集聚指标(S)和新型城镇化指标(C)取对数后的时序图

2006年为Chow断点检验结果2008年为Chow断点检验结果F统计量16.559Prob.F(2,10)0.00067F统计量64.767Prob.F(2,10)1.89E-06极大似然值20.459Prob.卡方值3.61E-05极大似然值36.900Prob.卡方值9.71E-09

由图2可以看出,商业集聚指标(lnS)在2006年和2008年出现拐点,其原因可以解释为,在2006年之前,随着农民工进城,劳动力人口的迁徙对城市的经济结构产生了影响,商业集聚结构也因此发生变化,因此商业集聚度一度出现上升的局面;在2006年至2008年间(前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的经济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现产能过剩,因此,2008年中国的经济和商业出现了非常低迷的情况,商业集聚度也在2008年下降到最低值;在2008年之后,国家开始调整以投资和出口为动力的经济政策,注重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商业集聚度指标才于2008年之后出现急剧的结构性转折,逐步呈现回升的状态。

3.2.2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ADF稳定性检验

单位根的ADF检验是检验变量是否平稳的常用方法,它首先假定序列服从AR(P)过程,其一般形式为:

式中,c表示常数项,δ表示时间趋势项,γ表示滞后项的系数。

一般根据AIC和SC最小的准则来选择滞后期,ADF检验结果详见表5。

表5 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

注:在变量中,D(*)、DD(*)分别表示变量的一阶和二阶滞后序列;在检验形式中,c表示含有常数项,t表示含有时间趋势项,数字0表示不包含滞后阶数项。

由表5可知,商业集聚指标与新型城镇化指标均为平稳的二阶差分序列,即为二阶单整序列,以此为基础,可以进行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3.2.3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可以得出两个(两个以上)同阶单整时间序列的长期均衡关系,常用的方法是EG两步法,基于残差(et)的平稳性检验,可以得出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结果详见表6。从长期来看,由于残差序列平稳,所以得出商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此可以建立两者的回归模型。

表6 残差平稳性检验结果

3.2.4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协整检验的是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于变量是否有因果关系,还需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进一步验证,检验结果见表7,由此可知,在10%的置信水平下,安徽省商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而新型城镇化不是商业集聚的格兰杰原因。

表7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3.3模型实证结果与经济学分析

3.3.1加入虚拟变量的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回归模型

若只用一个模型则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两个阶段的特征,所以可以在模型中构建两个虚拟变量D1,D2来消除2006年农民工进城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地区商业集聚的影响,据此,模型设定如下:

lnCt=α+βtlnSt+(lnSt+7.2629684)D1t

+(lnSt+7.731045)D2t+μt

(1)

μ1表示误差项。

对上式进行回归,结果如下面方程所示:

lnCt=3.8585+0.5403lnSt-0.9094(lnSt

+7.26297)D1t+0.9712(lnSt+7.731)D2t

SE=(0.58628)(0.077547)

(0.066538)(0.09719)

T=(6.581407)(6.967133)

(-13.6674)(9.993164)

F=150.7498DW=0.977734

由于各个系数的t值均大于2,因此新型城镇化关于商业集聚的回归模型分别为:

(2)

3.3.2模型的经济学分析

从实证结果看,安徽省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与两者之间的时序图基本吻合,与实际的经济运行情况也基本相符。在2000-2006年间,商业集聚的空间基尼系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水平就提高0.54个百分点。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商业遭遇寒流,其集聚度为历年最低水平。金融危机后,商业集聚度逐渐升高,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也变得更为显著,即商业集聚度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水平就提高4.76%。同时,由表6的协整检验和表7的格兰杰检验可知,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商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格兰杰因果,这说明商业集聚程度的提高确实促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但由于安徽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商业集聚度均不高,因此实证结果得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不是商业集聚的原因。

4建 议

商业集聚主要通过经济、市场、就业、消费、社会和产业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产生积极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4.1政府应注意应对金融危机,平稳经济的运行

由方程(2)可知,2008年金融危机给商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2006年以前,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影响系数为0.54;而在金融危机前期,即2006-2008年,商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竟然是负向的。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导致信贷紧缩、产能过剩、失业率上升、市场低迷等对商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影响系数为-2.75;在金融危机后期,即2008年以后,随着政府各种救市政策的出台,安徽省的商业集聚度逐渐升高,具体表现为对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比金融危机之前更为显著,影响系数为4.76。因此,政府需要时刻关注经济的平稳运行,避免经济的大涨大落对商业和经济造成危害。

4.2政府应强化商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由表1的商业集聚空间基尼系数可知,安徽省的区域商业集聚水平较低,因此政府应完善相应的商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招商引资。例如,可以通过各市商务局的网站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建设一个集企业、产业和政府的服务平台,便利信息的交流和产业的布局,促进商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由于商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商业集聚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政府应该以商业集聚促进经济城镇化的发展,以消费集聚带动消费城镇化的发展;在特定区域的空间布局商业,形成商业的集聚,通过集聚的优势(包括规模经济、外部性和资源共享优势)、消费拉动效应、就业促进作用、市场推动效应、商业企业的竞争效应等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与品牌的建设,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由于新型城镇化不仅包含人口的城镇化,还涉及经济、社会、产业、就业、市场、消费、投资、土地、环境等诸多方面,因此,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进集约高效的绿色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丁心基,武云亮.商业集群的效应及其发展趋势分析[J].技术经济,2004(5):30-32

[2]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3):1-4

[3]彭继增.国内外商业集群研究现状及启示[J].理论探讨,2007(4):98-100

[4]聂毓敏.购物中心的商业集聚经营优势分析[J].北方经贸,2009(3):41-42

[5]齐讴歌.城市集聚经济微观机制及其超越:从劳动分工到知识分工[J].中国工业经济,2012(1):36-46

[6]李四兰.商业集群发展的动因与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J].区域经济,2014(19):90-92

[7]刘玉齐.商业集聚的本质研究[J].商业时代,2014(30):6-9

[8]曾镪.基于商业聚集和消费者需求层次的零售业态谱序研究[J].商业研究,2014(4):1-10

[9]王鹤,尹来盛,冯邦彦.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J].经济体制改革,2013(1):17-22

[10]秦青,仝俊杰.基于DEA交叉评价的中国二三线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5(2):151-160

[11]杨丽,孙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J].经济问题,2015(3):115-119

[12]韩鲁南.商业集聚印象构成要素研究[J].商业时代,2013(8):4-6

[13]吴福象,曹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机制与耦合悖论分析:来自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经验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4(4):13-21

[14]陈建军,黄洁,陈国亮.产业集聚间分工和地区竞争优势:来自长三角微观数据的实证[J].中国工业经济,2009(3):130-140

[15]龚曙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理论、方法与实务[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280-298

(责任编辑:周博)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7.002

收稿日期:2016-02-12

作者简介:姚立洁(1992-),女,安徽怀远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组织。

中图分类号:F299.27;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7-0004-05

猜你喜欢

新型城镇化
城市权利:从大卫·哈维到中国城镇化问题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