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
2016-08-09杨小神
杨小神
【关键词】经典诵读 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9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展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提倡要将经典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性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把握住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促使学生更加投入地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进一步促使学生提高文化修养。
一、基于学情,循序渐进
《学记》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学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同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安排经典诵读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应根据学生的诵读情况控制诵读文本的数量,要让学生学有余力,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为他们量身拟定诵读篇目,促使学生学有所用,这样更加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经典诵读取得预定的效果。以《西游记》的阅读为例,这部名著生动描述了师徒四人经历千难万险,远赴西天拜佛求经的经历,歌颂了不畏惧艰险的斗争精神。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这部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体会人物形象之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精妙。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这部著作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版本。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先诵读文中的经典片段,如“三打白骨精”“盘丝洞”等,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全文。对于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也要注意指导他们选择较适合自己阅读的注释版本,让他们结合注解阅读原著精美的诗文,感受精彩的对白。
二、教师导读,科学引领
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教师的科学引领相当重要。教师要对学生的诵读方法和文本阅读分析方法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能够事半功倍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师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改进导读方法,让学生投入到经典品读之中,全面提高文学素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的魅力。以苏教版语文第十册课文《游园不值》这首诗的阅读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诵读:“在诵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的时候,声音可以轻柔一些,这样才能配合‘小扣这个词,读出诗歌的韵味。”教师还要用手部动作来展示“小扣”的意思。在诵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教师提示道:“大家的内心要带着喜悦之情。从一枝红杏就能够看出春天已经来到了,此时作者完全没有必要进入院子,他通过红杏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教师导读展现了教学的艺术,能让学生更好地诵读,扩展文本知识,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多元展示,激发热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领域学习,促进语文和其他课程的结合,而多元展示的方法又体现经典诵读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促进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展示活动。除了常见的经典朗诵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采用自编歌舞表演、自编小品剧、自撰读后感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多样化的诵读展示有效促使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课文《一本男孩必读的书》时,文章提到了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教师可以将课内和课外知识链接起来,让学生尝试在课余时间阅读这本著作,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在诵读经典作品时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所写的内容,说说文章中还有哪些内容吸引人。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诵读文本进行多元展示,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有的学生选择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进行分角色诵读展示,表现出主人公强大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的品格。还有的学生诵读自己撰写的读后感,表达了自己阅读文本之后的感受。多元展示的诵读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名著之间的距离,学生从诵读活动感受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规范语音语调,调整诵读速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师要科学引领学生参与诵读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促使他们参与到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中。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