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作文”唤醒传统文化基因
2016-08-09朱琴淑
朱琴淑
【关键词】“乡土作文” 传统文化 基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A-
0052-0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五十六个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沉淀着丰富的民族故事,有着独特的民间艺术,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但在一线教学中,笔者发现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传统的漠视、对乡俗的陌生、对文化的割裂,学生的作文存在诸多弊病,如思想性不强、内容空泛、缺乏个性,语言上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逻辑以偏概全、牵强附会等。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乡土的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有意识地将乡土文化引入作文教学中。笔者以“乡土作文”写作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掘民风民俗素材,在乡土作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地域生活气息、地域人文色彩,使学生认识乡土环境,强化本土观念,继承民族传统,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次有益实践。
一、体会风俗乡情中的文化
传统节日最能体现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的风俗乡情。过节是学生最喜欢、最熟悉的活动,节日中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为学生习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但是学生往往停留在表面形式与感官的享受上。教师指导学生在文化的视角下,对自己司空见惯的民俗乡情“再体验”,就会有全新的感受和发现。甘肃省庄浪县每年正月十二是迎“老爷”的传统节日,热闹非凡。很多学生以此为题材写过作文,但写得精彩的文章并不多。一次放寒假前,笔者专门上了一节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特别讲到每年正月十二本地百姓迎的“老爷”是民族英雄刘沪,并向学生介绍了刘沪筑庄浪城,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要求学生在“正月十二”去看一看、听一听当地群众“迎老爷”的风俗传统。在新学期作文课上,笔者布置了一次作文,题目是“家乡的‘十二”。许多学生的作文可圈可点,角度新、选材广,有一名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通过“正月十二”传统文化追溯了庄浪县的历史,他在作文中写道:“在震耳欲聋的烟花炮竹声中,期盼已久的‘老爷被众多人抬着来了,我伸长脖子细细端详,他威武而平静,圆睁的双眼好像穿透了历史……”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没有停留在对感官的描述上,而是透过表象探寻历史、深入传统,发掘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体验乡土生活“闲趣”
“礼失而求诸野”,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建立乡土文化作文资源素材库,积累关于本乡本土的生活素材和历史文化素材,同时注重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描绘家乡的青山绿水、介绍相关的民情民俗。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想尽办法充分利用家乡不可多得的资源,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感悟力,开阔其创作思维。为了让学生拥有真实、丰富的写作素材,让他们对生活有更加真实的体悟,教师可以组织“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的活动,带领学生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品读家乡历史古迹的韵味,从中得到感悟和启迪,以此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激活学生的创作思路,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笔者布置了一道题为“农村趣事”的作文,就有学生写道:今天我要去的是一座高峻的山上。来到山脚下,我抬头尽力向上望去,羊肠小路弯弯曲曲,好像一直通到鬼门关。“这可怎么上得去啊?”我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啊,孩子。”爷爷慈祥地说。我呶呶嘴:“瞎说,鬼才相信呢!”……“下山了,我要驾云了!”我跑了起来,好巧不巧踩在一颗石子上,脚底一滑摔倒了,借着冲力连翻了几个跟头——学了孙大圣,只是没有驾云。”教师鼓励学生身体力行,感受乡土生活之乐,尽情享受乡间生活的“闲趣”,学生从中认识、发现深厚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为获取写作资源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问家乡传闻
英国著名诗人柯勒律治说过:“世界本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可是由于太熟悉和自私的牵挂的翳蔽,我们视若无睹、听若罔闻,虽有心灵,却对它既不感觉,也不理解。”家乡历史传闻实际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写作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新的视角下去感受、体验,观察所熟悉的乡土,如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家乡的见闻感受,收集历史文化知识、民俗传说等,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社会和家乡的历史、现实与发展变化,尤其要了解和掌握家乡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如笔者布置了一次写作练习“爷爷给我讲家乡故事”,平淡无奇的村庄在学生笔下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话的瑰丽色彩。例如,有学生写道:“每次回家都要经过一个石头峡谷,峡谷两边是光秃秃的石山,每次我都昏昏欲睡,这次也不例外。‘小厂,你看那个尖咀,是鲁班爷用一碗土堆起来的,用来抵挡洪水,挽救咱们的村子。‘哪里?我惊奇地一下子坐起来。‘传说很久以前……”实践证明,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底蕴,对家乡生发出更加深厚的感情。
四、用乡言俚语表达“乡土”
方言俚语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重要承载,这些流动的语言带着历史的因子,某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历史典故,某一个词可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学生挖掘方言俚语,可以更好地传承乡土文化。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收集、应用一些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民谚、俗语、方言、歇后语,既可以让学生的作文语言鲜活生动起来,也能使作文凸显个性,增添文化底蕴。比如一名学生写家乡过“小年”的习作片段:“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爷爷总会慢悠悠地唱‘腊月二十三,离过年还有整七天。而爸爸一如既往地请来‘灶神像贴在灶台前。‘灶神像两旁少不了两句话‘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我呢,也不闲着,嘴里乱喊‘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年味在这时候一下子浓起来了。”在这段作文中,人物语言由于运用了民谚俗语而显得个性十足,凸显了民风民俗,文章韵味十足,富有乡土气息。
总之,教师通过乡土作文教学唤醒学生的传统文化基因,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消除当前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弊病,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有效融入学校德育工作的行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编号:GS[2014]GHB1466)。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