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 武大漠苍茫 大成无法

2016-08-08王林娇

艺术品鉴证.中国艺术金融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昭寺人物画素描

文/特约记者 王林娇

袁 武大漠苍茫 大成无法

文/特约记者 王林娇

艺术家简介:

袁武,1959年9月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艺术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重点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贡献者。

一直以来,袁武作为当代写实人物画画家,以往的创作以描摹底层人民形象最为真切动人。在创作上他师法古人,同时将西方现代绘画方法融入其中,在保持中国画纯粹的水墨精神不变的情形下,对于当代水墨进行了实验性地探索和不断尝试。批评家范迪安如此评价:“袁武先生是当代中国艺术界富有杰出创造才华的代表,他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同时,努力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型,在水墨艺术领域注入当代文化的观念与创新意识,形成了鲜明的个性风格。”

近期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大漠苍茫—袁武水墨人物画作品展”,是袁武给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交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袁武与过去的告别。展览期间,袁武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专访。

记 者:袁武老师您好!我们都知道,此次您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对于自己过去的一种回顾和总结,首先请您谈谈这次展览的缘起以及您的想法。

袁 武:此次展览展出的是我从1995年到现在差不多30年的作品,起因是前几年我和刘庆和、张江舟等有个联展,当时范迪安院长给我的定位是主题性绘画的旗手或者是领军人物。当然那个时候我创作了一些抗洪抗联等主题性的作品,这可能是当时大家对我的认知,但其实,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了《大昭寺》系列的构思和创作,正在逐渐改变我的创作思维和方式。但是也就是从这个联展开始,我想我的作品应该有一个节点,曾经的主题性绘画方式将告一段落,那么这个节点就是在中国美术馆的这个展览,表达出我从此转变绘画方向了。

记 者:从1995年研究生毕业到现在20多年的创作,大概中间会分成几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会有一个成熟的转型或者是一种创作系列作品的这种变化?

[1]

袁 武:早些时候还是遵循主题性绘画,一张一张地去画,然后去参展。我此前在东北下过乡,当过工人,所以画了很多东北农村题材,后来到部队,不太熟悉军事题材就画抗联,画了一个系列。然后画部队生活,比如说边防哨卡这一类。真正对艺术有所理解和变化是近几年到北京画院以后,我开始独立思考,而且全国大展已参加了若干次,完全为展览而画画的状态已经没有了,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我从2012年开始画《大昭寺》,去年开始画《民国》,逐步开始考虑一个画家的情感、思考和情绪。

记 者:《大昭寺》系列作品是您主题性创作后的一个巨大转变,能否谈谈作品的创作背景?

袁 武:最初源于2012年时画院组织西藏采风。我那时很少画民族题材的作品,一来是对少数民族本身不熟悉,二来很多人画少数民族实际上是在画他的服装、道具,我觉得不值得自己也跟着画。但是临回来的两三天突然在大昭寺遇到了朝拜的人群,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人,表情虔诚而忘我地朝拜。很多人会连续两三个小时没有动作,也不挪地方。而且他们膜拜的表情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简单的虔诚,有的人沉默不语,嘴动弹却没有声音;有的就会像忏悔似的喊叫,头也会大幅度摆动;有的表现惊恐或是神圣,所有人的表情都不同。这让我觉得很困惑,我不知道他们这么真诚的信仰来自于什么,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什么,他们在跟神灵沟通些什么。他们应该是真正离神灵非常近的人,就好像他们之间是可出可入似的。

当时我就在大昭寺拍了两三天的照片,边拍边构思如何去创作。我一看那些人就想起当时的场面,就特别想把当时的感觉表现出来。最初想画八条,一条作为一个人,后来我突然觉得那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我想通过每一个不同的人去表现整个群体。这个创作过程持续将近3年,最后大昭寺整个作品是108张。

[2]

记 者:可以肯定的是,您的主题性绘画依然在技巧和语言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袁 武:还是有局限性,过去画画很少考虑自己的情绪、想法和世界观。比如说1998年抗洪,我连现场都没到过,就找照片画一张,便参加了全军美展。可能因为技巧或者是笔墨造型能力,我获了金奖。后来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获了银奖。当时有很多人不服气,部队有很多画家组织小分队到前线去跟着救灾,跟着摸爬滚打,而我还在学校教课,结果我的画获金奖太不公允了。我也觉得这个画是有问题的,一个画家有思想、有情绪、有追求,但是跟画是脱节的,这就失去了自我。虽然我是在画抗洪、画抗联,但多数时候是为了迎合那个展览。即便获奖了,也只是肯定了我的技术,不能真正代表我的情感。这点在我画《民国》系列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是从我个人人性的角度出发,去体悟历史。我的中心思想就是要有一份民族的记忆,我们是民族的一分子,我想来增加这个记忆。于是我很认真去做这件事,做的时候不管画哪个人起码看两本他的传记,他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失误的事情是什么。这让我对这些人物有了新的认知。

记 者:您在美院的时候也接受过系统的素描训练,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主动放弃素描而追求意向表达的?

袁 武:传统的素描,被认为是塑造,然后块面,受光、背光、三维空间等。改革开放后,大量的欧洲、美国素描体系传进来,素描不再是单纯的块面的三维空间表现。像丢勒、荷尔拜因的素描完全是浮雕感的,是有线条造型的,没有那么多反差。所以那时候我在考虑哪种素描更适合国画来表达,我就尝试融合一些所谓的结构素描,而不再是纯粹的画石膏、画三维空间。

记 者:您从自己的创作中如何去找回水墨材料背后所蕴含的中国艺术元素呢?

袁 武:要想找到中国画元素,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回避,回避大众审美,回避油画表现的质感和丰富的语言表达。因为中国画有许多符号的或者程式化的先天固有的东西,那么就应该保留这些固有的东西。即使画面没有那么丰富,没有那么讨好,也要这样去做。

我在我的绘画中首先强调浮雕感,我绝不会强调圆雕感,不会追求物体质感、高光等更像本质的东西。我觉得那些都不重要。在画到这些细节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的中国画是意象造型,是主观大于客观,还有我们的材料是有限的,要尽量发挥它工具的性能,而不能牺牲工具性能去不择手段。

记 者:您早期是在东北师大,当时周思聪先生他们已经把人物画的很多问题解决了,后来有徐蒋体系或者是写实人物,然后发展到您这儿您觉得还有哪些可以继续往前走的方向?

袁 武:继续往前走不太容易了。首先,徐蒋体系将中国人物画一起步就推向很高,从古代绘画到明清特别是到任伯年以后发展距离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徐悲鸿、蒋兆和之后的周思聪、卢沉、姚有多,还有浙派的方增先、刘国辉、李震坚等,他们对水墨人物的推进无论是造型还是笔墨上都是跨越性的,我们现在恐怕只能是在个性上做一些努力,以此区分每个人的不同。另外我觉得现在中国画尤其是学院派中国画几乎一边倒,倒向了西画造型。现在很多绘画,不论是写意人物或工笔画,都接近照片或者油画,越来越逼真,虽然看起来丰富了,但过于写实、过于西洋画,这样把国画的语言都变了。

[3]

相比于很多画家认为的推进就是更写实,更深入,更结实,我觉得现在中国画的难度应该是怎样体现国画的语言独特性,同时借鉴西洋、现代的东西。比如说我在画人物画的时候,我首先会躲避过于强化写实的地方,国画其实难做到纯粹的写实的地方,还是追求意象为主。但是现代绘画的人物画总是要和古代人物画有所区别,那么在细部刻画上要有独到的表现。我们现在因为材料或者造型能力的进步能比古人更接近绘画的本质,但是有个度。所以说我个人认为现代的人物画并没有发展到一个理想的高度,虽然现在五花八门的形式很多,很好看,很丰富,但是水墨的精神却越来越远。

记 者:您刚才说到周思聪、卢沉先生他们所做的探索问题,您在把自己的作品画得更像绘画而不是照片的过程中,是不是也受到水墨构成的影响呢?

袁 武:我没有像卢沉先生走的那么远。原先古人留下很成熟的方法,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采用的,只不过加进了现代的另一种方法。外国人不能理解中国的山水,他们说中国的山水看见山的时候就不应该看见树,树的比例应该缩小到点。但是中国画里有山,山上的歪脖松树也能看见,这个从西方焦点透视和现代美学看是不成立的。古人是从很特殊的一个绘画角度来考量的,对各自来说方法各有不同,把散点透视和现代绘画写实结合起来可能是我的方式。

记 者:有一些老师认为山水、花鸟、人物,人物画留给中国画本身的创作空间更大,因为山水太成熟了,您认为人物画是这样的吗?

袁 武:我认为不是,反而认为离中国画的初衷越走越远。现在的影像、投影等技术替人们解决了造型问题,但如果这样向写实发展,肯定会画得越来越不像画,因为在你追求造型的同时,你的线条呢?你的用笔、用墨呢?都弱化了,弱化得只剩下一个造型。山水画能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因为它独立成为一个体系,但是人物画现在走来走去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特别是造型的问题,现在逼真得像油画、雕塑、照片,但没有了独立的语言。

所以说创作空间看你追求的方向是什么,我倒是觉得那个空间并不大,且非常危险。我们自己在这个范围内怎么能够更完善,更独立,而不是说造型越来越不成问题了,不成问题就是问题。因为绘画不是高科技,你可以说一百年前的电风扇到今天有本质的改革,但是绘画不是,你能说《溪山行旅图》《清明上河图》比咱们差?因为绘画的发展有它的规律,并不是依靠材料和社会进步而进步的。

记 者:那您认为如何解决当下中国画的发展问题?

袁 武:我认为,我们应该努力做三件事情:第一件要把握住传统留下的那些精神、精华的东西;比如人物写生,古代人画画看一下人不看了,自己画意象。现在人对着画都画不像。古人追求神似,这是传统精华之处,需要我们学习。第二个我们时刻要注意和西方拉开距离,跟现在的摄影、油画、雕塑保持一个距离,这是我们这一代画家要做的事情;第三件事情是要把掌握的精华向前发展,要画现代中国画,而不是宋元明清的中国画,但是发展的前提是要明确地把握度,从吸取现代精华与一味模仿对方中找到一条路,不然盲目地发展也是在葬送中国画。

[4]

[5] 生存/抗联系列/袁武

猜你喜欢

大昭寺人物画素描
初夏素描
武汉素描
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启动
素描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大昭寺,佛教徒心中的圣殿
八廓街,人文之街
西藏,一场阔别已久的重逢(1)做一名虔诚的信徙
马海方的重彩写意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