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

2016-08-08梁雪丽辽宁省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辽宁盖州1152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产科剖宫产切口

梁雪丽(辽宁省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辽宁 盖州 115200)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

梁雪丽
(辽宁省盖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辽宁 盖州 115200)

目的 研究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将盖州市妇幼保健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实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120例按照统计学原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相同。对照组患者采用连续锁边缝合的方法缝合子宫,观察组患者实行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的方法进行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结果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达到68.3%,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就达到51.7%,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子宫缝合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采用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缝合子宫切口方法优于连续锁边缝合,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缝合技术;切口愈合

最近几年,各种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不断上升,临床中的剖宫产率也在不断增加,我国剖宫产的例数世界最高。虽然剖宫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但是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如子宫瘢痕妊娠、子宫破裂等[1]。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愈合不良导致子宫破裂,同时也增加了子宫切除、危及母儿生命的情况的出现。针对此,临床中关于对子宫切口缝合方法尚未统一定论。本文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实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子宫缝合方法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实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为20~35岁,平均年龄为(24.8±1.6)岁,孕周为37~42周。按照统计学原理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例数相同,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年龄等均无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对比实验进行比较。

1.2 方法:根据患者的分组情形,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缝合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的方法。切开子宫反折腹膜,下推之。取子宫反折腹膜下2 cm处横行切开子宫全肌层约3 cm,横行向两侧撕延达10 cm,缝合子宫切口时,用1号吸收线在子宫切口的一侧外0.5 cm处开始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将子宫内膜对合,肌层间断加固,后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在处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切口缝合面的光滑,放置透明胶质酸钠5 mL避免粘连。对照组患者采用连续锁边缝合。对照组患者切口选择位置与观察组患者一致。在子宫切口一侧外的0.5 cm处开始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子宫全肌层,后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注意保持缝合面的光滑性。为避免对照组患者粘连,需要使用透明质酸钠5 mL。在患者操作完毕后,手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患者在术后很少发生低蛋白血症、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等症状。患者在术后1周内出院。在患者治疗1个月后进行复查,并没有发生异常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操作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经过SPSS17.0的统计学处理。并且在处理数据的过程中采用t检验原理来对资料比进行分析,而资料比中所产生的数据都统一的应用χ2来检验,检验结果的数据P<0.05,就充分说明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达到68.3%,对照组患者切口愈合良好率就达到51.7%,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缝合效果(n,%)

3 讨 论

现如今,在生活方式与生活条件发生改变的过程中,孕产妇的年龄有所增加,为解决难产与高危妊娠的情况,剖宫产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现如今,剖宫产发生率在我国持续增长。针对剖宫产率不断上升情况,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发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又有个人因素。但是在剖宫产率不断增长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逐渐被重视。对母体的近期影响主要包括临近器官受损、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盆腔下肢静脉血栓与子宫撕裂等,而远期的影响则主要包括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子宫破裂、胎盘植入、产后出血的风险[2]增加。从这可以看出,剖宫产有利有弊,产科医师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需要谨慎对待,明确利弊,选择恰当的分娩方式。当前针对重危孕妇,剖宫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近几年,相关报道不断指出,引发子宫切口不良的因素有多种,常见的有手术时机的选择、个体性差异、缝合技术、手术切口的选择、缝合线的材料都会影响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因而产科医师在选择缝合手术方式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使患者的手术切口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出现。从本次研究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缝合子宫的方法所获得的疗效明显优于连续锁边缝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中还应当充分考虑个体性差异[3]。

综上所述,在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子宫缝合方法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就会发现采用连续缝合、间断加固缝合子宫切口方法优于连续锁边缝合,该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1]应豪,段涛.剖宫产后再次妊娠时机和风险的评估[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18(1):34-35.

[2]蒋英,王淑珍.再次剖宫产时对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相关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2(7):764.

[3]赖壬娣,何雪琪.子宫切口不同缝合方法对切口愈合情况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4,15(11):78.

R719.8

B

1671-8194(2016)18-0083-01

猜你喜欢

产科剖宫产切口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