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计划”
——五龙庙与万科馆的缘分
2016-08-06侯正华
侯正华
“龙·计划”
——五龙庙与万科馆的缘分
侯正华
2010年的时候,我在沈阳万科工作。有一天,我的老板,当时的万科北京区域“区首”丁长峰从北京打来电话问,能不能请人做一次山西文物建筑的讲座?那时万科刚刚成立了太原分公司,希望更多地了解“三晋大地”。于是我找到了清华大学的李路珂博士,请她与导师王贵祥教授一起来公司做了一次讲座。
在那之后的几年中,丁长峰和公司的一些古建筑爱好者,依照王先生的讲稿逐一探访了山西的重要文物建筑。2012年春天,他们到了芮城,几经周折才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找到了永乐宫身后不远处龙泉村口的五龙庙。
建筑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木构建筑,建于唐大和5年(831年),也是4座唐代木构遗存中唯一的道教建筑。然而怀着憧憬去到现场,看到的却是一片垃圾堆后面破破烂烂的两间小房子,十分凄凉。五龙庙原本只是一座乡村里的龙王庙, 根据唐代碑志记载, 因庙前的一眼泉水(名“龙泉”)而建,可以想象在过去的1200多年间,它承载着历代乡民对风调雨顺的祈愿,一直与乡村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如今,祈雨的风俗没有了,龙泉也在20年前干涸,泉址变成了村里的垃圾堆。龙泉村也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逐渐沦为只剩下老人留守的空心村落。
这次旅行结束之后,丁长峰找到都市实践的王辉,探讨能否一起为五龙庙做点什么。王辉欣然应允,不但义务为项目做设计,而且成为项目发起人之一。很快,有了保护规划的第一版方案,万科和都市实践一起向芮城县领导汇报,并表达了公益参与五龙庙保护的意愿。
这就是“龙·计划”最早的缘起。然而由于对于文化遗产领域的陌生和对国家重点文物的敬畏,这次汇报之后,项目暂时停留在了图纸上。
也是在2012年的另外一次旅行,开启了万科参加米兰世博会的历程。当时按照王石的要求,丁长峰带了另一个团队去米兰了解2015米兰世博会的情况,在当地,凭借一位华侨大爷的指引才找到了当时还荒芜一片的世博会场地。
当时没人会想到这两次旅行开启的故事最终将汇合在一起。事实上此后的3年间,五龙庙的保护规划与世博会的万科馆设计,分别在王辉和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案头孕育发展着,但没有任何产生关联的迹象。
直到2015年1月,我们开始策划万科馆的世博会后处置方案,也就是“世博遗产计划”。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在会后拍卖种子用于公益事业的做法启发了我们。万科馆的建筑,这时已经确定了外立面特殊定制的红色釉面陶板材料。我们决定把这个陶板拿出来拍卖,用来在中国国内实施一个公益项目,为世博会这个临时性的行为留下一点儿永久的有价值的纪念。这时,丁长峰又想到了五龙庙。
里伯斯金说,在开始为万科馆做设计时,他想到了山,想到了中国的山水画。然而,万科馆建成的时候,大家都说它像一条盘龙,身上的4000片陶板,就像龙鳞。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滋养地球,生命之源”是关于农业与食品的。而五龙庙是一座村里的龙王庙,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乡村文化的符号。龙在中国的传统中,在成为皇权的象征之前,其实先是保佑农业的神。我们突然发现五龙庙与万科馆似乎冥冥之中有注定的缘分。于是,我们决定把这个项目命名为“龙·计划”,通过众筹向社会筹集专项捐赠,用于五龙庙的保护,同时利用世博会的平台和公益众筹的过程,对五龙庙进行宣传和推广。项目建成后,无偿交与政府管理运营。
我们为“龙·计划”立下了三大目标:
(1)“还庙于村”,恢复五龙庙作为一个乡村配套和公共场所的属性,让它回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让村民能主动地爱庙护庙;
(2)通过环境整治,丰富五龙庙的游客体验和内容,建成一座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开放博物馆”;
(3)借着项目的实施和众筹推广过程,宣传芮城县,促进当地旅游,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机会。
恰巧此时,五龙庙的文物建筑主体已经在国家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完成了落架大修,得到妥善保护。剩下的环境整治工程专业门槛低了很多,于是我们有了合适的介入点。
2015年4月,向芮城县和山西省文物局汇报了“龙·计划”和环境整治方案后,各级主管领导都很支持,并把它当作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试点项目。
6月8日,米兰世博会的中国馆日,“龙·计划”公益项目在万科馆正式发布,当月启动了众筹认捐。
10月底,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吕舟教授和各界专家的指导下,环境整治方案经过多轮的调整,终于获得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通过。随即,项目顺利开工。
2016年4月底,项目在米兰世博会开幕一周年之际竣工。5月14日的竣工仪式,我们向参与过这个项目工作的所有人和参与公益众筹的所有捐赠人悉数发出了邀请。140多位政府主管部门、参与实施单位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公益捐助者的代表,与龙泉村的村民一起见证了这一时刻。运城蒲剧团在大殿前的戏台上唱起传统蒲剧折子戏,全村老少冒雨站在广场上、庙檐下看戏。五龙庙虽然不复祈雨的功能,但重新成为了村民公共生活的中心,也因为项目操作过程引发的公众关注和周边环境体验的改善,使游客显著增加。五龙庙重新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也重新回到村民的生活中,成为村子和外界联系的节点。
我们能做的仅止于此,项目的后续运营仍然需要地方政府与村民齐心协力。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次围绕文物建筑的环境整治,使文物得以活化,为乡村经济、文化和社区的重构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也是让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意义所在。
Long·Plan: Te Destin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Dragons Temple and the Vanke Pavilion
HOU Zhenghua
1 五龙庙外景(摄影:阴杰)
米兰世博会万科馆执行馆长,“龙·计划”执行负责人 收稿日期:2016-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