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戏剧剧本中的前景化语言及其翻译对策
——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

2016-08-06王占斌

关键词:奥尼尔翻译策略

王占斌 吴 凡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134)



论戏剧剧本中的前景化语言及其翻译对策
——以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为例

王占斌吴凡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摘要: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剧作早已被译介到中国。我国对奥尼尔及其作品的研究可谓全面、深入,但单就其作品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却寥寥无几。鉴于此,本文根据英国著名语言学家G. Leech的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奥尼尔晚期杰出戏剧《送冰的人来了》中的前景化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并尝试性地提出戏剧翻译中前景化语言的三种翻译策略,力图引起广大译者对前景化语言的关注,从而提高翻译质量。

关键词:奥尼尔;《送冰的人来了》;前景化语言;定量定性分析;翻译策略

引言

尤金·奥尼尔一生共创作独幕剧21部、多幕剧28部,引领20世纪前期的美国戏剧进入了“黄金时代”,他被誉为“美国戏剧之父”,为美国乃至世界戏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奥尼尔及其戏剧作品,然而,这些研究大都集中于奥尼尔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原型世界、审美以及奥尼尔的个人悲观主义等文学角度,很少有人去关注奥尼尔剧本翻译的效果如何,更不用说进行研究。《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晚期的主要作品之一,该剧主题深奥别致,语言特色鲜明,匠心独运,如多处使用俚语方言来表现人物性格,曾被奥尼尔称为是他写过最好的剧本,文学价值可见一斑。该剧本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巧妙运用前景化语言。这是作者有意采取的写作方法,故意造成语言的一种突兀之感,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文以龙文佩和王德明的译本为研究对象,以G. Leech的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定量(语料库)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送冰的人来了》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进行分析,力求对现有译本进行改进。同时,结合对戏剧前景化语言的分析以及戏剧特殊的表演功能的考虑,探讨戏剧作品中前景化语言的一些翻译策略。

一、概念界定

“前景化”是从艺术绘画领域引进的概念,后经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和文体学的阐释和发展而最终成形的。“前景化”(foregrounding)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捷克理论学家JanMukarovsky的著作《标准语言与诗歌语言》(StandardLanguageandPoeticLanguage)中,JanMukarovsky认为诗歌是对标准语言系统的违背,诗歌使得标准语言成为其“背景”,诗学语言本身就是“前景化”,由此Mukarovsky提出了“前景—背景结构”的观点。[1]常规和习惯性的用语使语言自动化(automatization),人们对其感知意识很弱,当这种常规化的语言被打破,成为“前景化”语言,人们对其感知意识就会随之变强。布拉格学派还将“前景化”理论应用于戏剧表演中,更加注重戏剧行为“熟悉”和“陌生”的对立。[2]

英国学者Geoffrey N. Leech 和 Michael H. Short将“前景化”理论放置于文体学的视角下进行研究。M. Short指出:或是由于偏离语言规范或是由于对语言模式的重复,使得文本中的某一部分变得突出或者感知上突出,我们把这种心理效应叫做“前景化”。“在语言中,背景就是所谓的语言规范即与某种口头或者书面用语相关的规则、常规或者预期;前景在很大程度上是指文本或者对话中不符合这些预期的那部分。由此,前景化造成了多种多样的违背语言常规的偏离。”[3]12Leech和Short在《小说文体论》(StyleinFiction)一书中指出“前景化可以分为质量前景化即语言符号内部的偏离,和数量前景化即期望频数上的偏离”[4]48。同样的观点Short在其著作《探索诗歌、戏剧和散文语言》(ExploringtheLanguageofPoems,PlaysandProse)一书中也有所涉及,他认为偏离(deviation)和并列(parallelism)是达到“前景化”的两种方法。[3]其中,偏离会发生在不同的语言层次上。Leech (1969)列举了语义、句法、书写、语音、词汇、方言、语域、历史时代八个层次上的偏离。[5]本文根据Leech此理论,重点从语义、词汇、方言、书写、语音这五方面分析《送冰的人来了》中语言的偏离现象。

二、《送冰的人来了》中前景化语言及其汉译分析

《送冰的人来了》是一部四幕剧,写的是1912年夏天纽约一家酒馆里两天内发生的事情。全剧共有十九个人物,大多以醉汉形象出现。霍普是这家酒馆的老板,他和十五个酒馆常客等着推销员希基的到来。这些人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国籍甚至不同的肤色,却同样抱着各自的白日梦过活,他们不愿意承认现实的窘迫,整天幻想着自己的过去和充满希望的“明天”。希基来到后劝说大家放弃白日梦,回归现实。在他的启发和劝说下,人们纷纷走出白日梦,走向社会,却都受到现实的打击退了回来。然而,在希基因为杀害了自己的妻子被警察带走后,大伙继续饮酒作乐,又重新回归自己的白日梦中去了。

该剧中包括很多前景化语言,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一些是由偏离产生的质量前景化,还有一些是由于词语的重复使用产生的数量前景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前景化语言的产生方式如何,大都是剧作者有意而为之,目的是突出剧中人物性格、烘托气氛或者达到某种艺术效果。所以,在对应的中文翻译中也应体会到原剧作者的巧思,以便使原文中的艺术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本文从质量前景化和数量前景化两方面举例分析《送冰的人来了》中看似普通的前景化语言是如何传达其言外之意以及如何产生让人恍然大悟的艺术效果的。

(一)质量前景化之偏离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如图1)。

图1

语言是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将说话者的意义转变成声音,或者反过来将听者听到的声音转变成意义。[4]这个观点也同样适用于前景化语言的翻译。语言系统中存在不同的语言层面,如意义、语法、声音和书写形式等。其中意义包括词义、语义、语用;语法包括句法和词法,但作者的创作过程和译者的翻译过程途经各语言层面的顺序是相反的(如图2)。作者事先已构建好自己的想法,再通过筛选句法、词汇以及设计书写方式等表达自己的思想;译者则是从书写层面、词汇句法层面反推作者意图。因此,作者在构建前景化语言时,偏离可能发生在任何语言层面上。如果译者没能成功完成解码的过程,那么译者再编码的过程注定是失败的。本文从剧作《送冰的人来了》中选取一些由于偏离而产生的前景化语言加以分析。

图2

例(1)第一幕开始时,是酒保罗基(Rocky)和曾经的无政府主义者拉里(Larry)之间的对话,拉里嘲笑所有的醉汉都抱着不可实现的白日梦过活,认为铜管乐队的船明天会带来新希望,罗基嘲讽地回答:

“Yeah, and a ton of hop!”①

译:“岂止这些,还有一吨鸦片呢!”

罗基身为酒保,是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社会底层的人,其语言很有地方特色。依据他的说话习惯“with” 常读作 “wid”、“the” 为“de”、 “both” 为“boobs”、 “them” 读为 “dem”,加之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此处罗基所说的“hop”实际上是“hope”。然而“a ton of”是量词,一般修饰具体名词,但“希望”(hope)是一个抽象名词,语义上很难与“一吨”搭配。其实这里的“希望”暗指随船运来的烈酒或者毒品,是一种隐喻的表达方法,罗基以此来嘲笑拉里口中的希望只不过是更多的让人麻醉的酒精罢了。而译者力图修正这种偏离,直接把本体“鸦片”翻译出来了,使得原文这种讽刺效果大打折扣。表面上看,“一吨希望”的表达方法很奇怪,造成了语义上的偏离。但正是这种“偏离”增强了话语本身的讽刺意义,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使读者经过稍微琢磨之后悟出其中的微妙用意,不也正是读者阅读过程中的乐趣所在吗?

例(2)Yes, even as a freshman I was notorious.

译:说真的,我在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大名鼎鼎了。

这是威利和别人吹嘘自己家道中落前的情景。正常情况下,人们应该用褒义词来吹嘘自己,但是威利却用了“notorious”这个表示“臭名昭著”的贬义词,这样就构成了词汇上的偏离。然而威利身为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不可能不理解这个词的本意,所以可以排除由于知识水平不高而词语错用的情况,因此可以推断这是他的自嘲之语,透露出他在醉生梦死之中仍留有那么一丝清醒,进而表达出他对过去的缅怀和对现实的无奈。由此可见奥尼尔选词的独运匠心。但译者在翻译时将“notorious”译为“大名鼎鼎”贬词褒译,自嘲之意被抹杀,使得剧作者这种微妙的设计付之东流。

例(3)Foolosopher

这是本剧主人公希基(Hickey)对拉里的称呼,意在讽刺拉里是个自欺欺人的伪哲学家。“Foolosopher”这是作者新创词汇,在英文中并不存在,但这个单词的发音和拼写都很有特点。首先发音上是“philosopher”的谐音,其次此单词以“fool”(欺骗)开头,含有“欺骗别人的哲学家”之意,讽刺色彩十足。这个单词在语音和拼写上均偏离了常规,使其变得突出,成为前景化词汇。译者翻译为“贼学家”(指自己有一套理论,其实都是骗人的东西)与“哲学家”谐音,并且开头的“贼”字有“狡猾”之意,达到了原文的讽刺效果,翻译得可谓恰当精准。

例(4)玛吉(Margie)在讽刺查克和科拉总是做着结婚的白日梦时说道:

“Dey never lay off dat dope!”

译:他们就一直抱着这个梦不放。

“dope”有“麻醉剂”“毒品”之意。这句话将查克和科拉做白日梦比喻成为吸毒,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他们天天沉溺于虚幻缥缈的世界而无法自拔的情态,同时也表达出玛吉对他们这种不切实际想法的厌恶之情。然而,译文却意译为“抱着这个梦不放”,忽略了原文的比喻意义,浅露直白,语义上看似更合理,其实美学效果全无。同时,这样翻译并没有表达出玛吉的厌恶之情反而更像是对查克和科拉做白日梦的无奈和惋惜,这使本应泼辣毒舌的妓女形象变成有些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的妇女形象了。笔者建议,为了保留原文人物性格,译为“他们从没戒掉过那个毒瘾”更为恰当。

(二)数量前景化之重复

达到前景化目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并列,而重复是并列的一种特殊形式。[3]超过预期频率的重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造成语言前景化。《送冰的人来了》中酒馆老板霍普的语言很有特点,笔者对霍普全剧中所说的510句话进行了语料库分析,列举出排在前十的高频词汇见表1。

表1 全剧中人物霍普话语高频词(前十)

根据统计出的数据,笔者发现排在前十的高频词汇几乎都是代词、冠词、介词连词等,这些词是英语常用词排位靠前并不奇怪,对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作用不大。但并列排在第五位的“bejees”是一个语气词,竟出现了102次,如此高的重复率很容易使“bejees”这个词引起读者的注意,成为一个前景化词汇。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是个独创词且只有霍普一个人用,已然成为他的口头禅。再分析“bejees”出现的各种语境,笔者发现这个语气词可以表达霍普不同的情感:愤懑、欣喜、愧疚、激动等等。如当谩骂酒鬼们天天蹭酒喝不给钱时,他用“bejees”表达愤怒;当讽刺别人天天做白日梦时,他用“bejees”表达自己的不屑;当微笑着回忆自己和贝西的过去时,用“bejees”表达自己对过去的留恋;当看到盼望已久的希基到来时,他用“bejees”表达自己的兴奋喜悦等等。“bejees”这样重复的使用使一个易冲动而又敏感多疑但却十分感性的倔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其实,这个词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霍普的语言特色,使他和其他人的说话方式得以区分开来,进而将霍普的语言前景化。但是译文中“bejees”却有多种翻译,如“老天爷”、“我的老天爷”、“老天爷作证”、“我的天”、“天哪”、“真是天晓得”等,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本来前景化的单词变成“背景”了,掩盖了其特殊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留原文的艺术效果,加之考虑到“bejees”这个词本身的特点,可以翻译成同样一个有方言特色的词,如“我的乖乖”更为恰当。

三、戏剧中前景化语言的翻译

通过以上对《送冰的人来了》中前景化语言的分析研究,笔者根据前景化语言出现的不同情况,尝试性地提出戏剧前景化语言翻译的三个策略。

(一)直译

在遇到语义层面上偏离的前景化语言时,直译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艺术效果。“戏剧语言禁忌直、露、浅、白,追求曲折含蓄,含义微妙,耐人寻味,常常比平铺直叙的话更有交际效果,更有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6]89,尤其是遇到一些隐喻、比喻的句子更是如此。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力求保留原作者的写作手法,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揣摩戏剧中的“潜台词”,体会其中的话里之音、话外之意,从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语义偏离中的几个例子:如“a ton of hop”直译成“一吨希望”可以保留原文的隐喻特征,含义曲折,经读者琢磨之后,发现其中的深意,给人以恍然大悟之感,讽刺效果增强,不禁赞叹剧作家在语言上的巧妙设计,同时也使人物形象丰富、鲜活起来。再如将“Dey never lay off dat dope” 直译为“他们从没戒掉过那个毒瘾”保留了原文将做白日梦比喻成吸食毒品的修辞手法,富有艺术感染力。相比之下,意译为“他们就一直抱着这个梦不放”就显得直白、浅露,缺乏语言技巧。综上,直译可以很好地保留原文的比喻意义和文学效果。另外,前景化语言的直译还可以增加汉语表达方式,从而为汉语注入新鲜血液。

(二)对等翻译

文学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语言前景化,即对常规语言的不断偏离,偏离的越远,文学语言表达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越明显。[7]但这种偏离不免会造成翻译上的不恰当。有的原文与译文看似大体相同,但文学价值或者文学意义相去甚远,这就是“假象等值”。[8]为了保留原文的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从而更好地体现前景化语言的价值,笔者认为前景化语言的对等翻译是一种可取的翻译策略。

1.习语对等

戏剧中通常会使用一些俚语、习语凸显人物说话习惯,表现人物性格,使作品妙趣横生。由于英语俚语是固定特殊的表达,以上所说的直译法则很难奏效。针对这种前景化语言,可以试图找到汉语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习语来翻译。在《送冰的人来了》中同样也出现了很多美国俚语,例如霍普向大家说希基风趣幽默、爱开玩笑:“He’d make a cat laugh”,译文译为“真把人笑死”虽意思正确,但在表达效果上不免有种意犹未尽之感。笔者试改为“真是能让人笑掉大牙”可能更好一些,原因有二:其一,二者均属于夸张的手法;其二,二者各自均属于英汉中习语的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相似,表达出的艺术效果相同。又如霍普在评价贝西时说道“Bess had a heart of gold underneath her harpness”,“a heart of gold”是英语俚语,表示心肠好、心地善良,汉语中恰好有“菩萨心肠”这个习语可以与之对应,地道的汉语习语对应地道的英语俚语,使原文和译文相映成辉。当然,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刀子嘴豆腐心”。再如霍普得知希基要来劝他们放弃白日梦时对希基开玩笑说:“Get this joke off your chest!”其中 “get sth off one’s chest”是英语俚语用来指发泄情绪、不满等,但这里却是把“笑话”(joke)“发泄”出来,是种矛盾的表达方式,却幽默地表现出霍普不相信一向爱开玩笑的希基会变得严肃认真,给他们说教,是戏谑语。译文翻译为“把你葫芦里的药都倒出来”用习语对应俚语,语言活泼生动,对应感强。

2.口语对等

由于戏剧是用来演出的,所以戏剧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口语化较浓的语言。这些语言生动形象,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增加作品的艺术色彩。相应地,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该保留这种口语化特性。在《送冰的人来了》中,有很多口语对应的翻译,都比较恰当。比如罗基在听完帕里特一通哭穷后,说道“what’s the song and dance about?” 其中,“song and dance” 常用于口语中表示“空话”、“大话”,翻译为“扯这套废话干吗?”口语化十足,同时语气强硬,充分表现了罗基对帕里特哭穷的不屑和怀疑。乔回忆以前自己开赌场时,与黑白两道关系都很要好,说道“I run wide open for years and pays my sugar on de dot”,这句话中“pay my sugar”也是口语化很浓的句子,表达生动形象,含蓄而讽刺。译文用“按时把香火钱送去”与之对应,“香火钱”是香资的俗称,是指香客捐献给寺庙作日常供奉香烛等项的开支用的钱,而这里用来给黑白两道交的“保护费”是隐喻,与原文“pay my sugar”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再如“if had my way”译为“依我的脾气”这种地道的汉语口语表达方法,可以激活人物形象,增强画面感。

3.方言对等

由于地域、年龄、性别、种族和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变体,从而形成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或者个人方言。语言主要是用来交流意思的,但是它也可以构建或者保留社会关系。语言可以揭露说话者的一些信息,[9]方言作为一种变异的语言更是如此。我们可以通过方言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背景。在翻译中,为了保留原文说话者的方言特色,可以借助中国某些地方的方言来翻译。

《送冰的人来了》背景是发生在纽约西部商业区的一个小酒馆里,其中罗基、科拉、玛吉、查克等说话都带有相同的口音,如“with”读作“wid”,“the”读作“de”,“think”读作“tink”,“this”读作“dis”等,可以推断出他们均来自同一个地方,或者属于同一社会阶层。像这种带有口音的方言可以用中国某个地方的方言翻译或表演出来,比如将“I”翻译成“俺”。另外,这些人说话经常出现语法错误,如“cops and I is friends”。这些错误都是奥尼尔故意设计的,以表示戏剧中的人物未受教育,知识水平低下。叶子南指出:“这种偏离原文常规造成的前景化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所以在译成汉语时就有必要造成同样的前景化,用不符合汉语句法的句子译。”[10]117同样,这些社会底层的人物经常使用双重否定句表强调,如“he’ll never go on no more periodicals!” “we wouldn’t keep no pimp” “can’t trust nobody”等。在标准英语中双重否定是表达肯定的意思,但当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说话者没受过多少教育、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时候,双重否定则可以消除一方面的否定意义强调另一方面。然而,由于汉语和英语有着不同的体系,双重否定一般只能用来表达肯定,这种情况下在翻译的时候,为了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语气,可以附加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来修饰,如“绝对”“根本”等,如相应地可翻译为“绝不相信任何人”。

4.节奏韵律对应

戏剧作品中也会出现一些押韵有节奏的语言,用以突出人物的心情或者营造另一种氛围。这时,英汉翻译时语义就应退居其次,韵律节奏则应排在首位。比如,《送冰的人来了》的主人公希基,在大家期盼了很久后出场时第一句话:“It’s always fair weather, when good fellows get together!” 这句话押尾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成功地吸引大家的注意,营造出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同时表现出希基这个人性格开朗,很受大家欢迎。译文为:“好友相聚一堂,总是风和日暖!”虽字数对偶,读起来却节奏感不强,有欠押韵。笔者试译为:“风和日丽好天气,好友齐聚称心意!”同样押尾韵,节奏感更强一些,节奏和韵律感强的话语总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引起大家的兴趣。

(三)翻译与表演相结合

戏剧作为一种不同于小说、诗歌、散文的文学体裁,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可演性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由于英语自身结构的变化而产生的前景化语言,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表达方法,这时,就造成了不可译,然而将戏剧文本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翻译的不足。如:

You bughouse I-Won’t-Work harp, who asked you to shove in an oar?

译:你这个疯疯癫癫、啥也不干的爱尔兰佬,谁叫你插嘴的?

这是霍普对拉里发脾气时所说的话。这句话里“I-Won’t-Work”首字母均是大写,十分醒目,这是书写上的偏离。IWW是“Indu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世界产业工人联盟)的缩写,霍普故意将其改写为“I-Won’t-Work”是对拉里的讽刺,然而,这是英文构词上的改变,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很难做到完全的对应。译文采用的是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也算是保留原文文学效果比较恰当的方法。当然,针对戏剧这一特殊的文学体裁,可以将这种前景化语言表演出来,如演员在说道“我不工作”这句台词时,可以放慢速度,重读加以强调,用表演的方法来弥补翻译上的不足。

四、结论

通过对《送冰的人来了》中前景化语言的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前景化语言都是作者为了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等而故意设计的,目的是达到讽刺等艺术效果。译者如果不注意这些故意而为的偏离,肆意

将其修正成符合常规的语言,就很难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艺术效果,使剧本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韵味;同时也剥夺了观众(读者)在观看(阅读)戏剧时对人物“潜台词”的推理和想象的空间,是读者的损失。现在,前景化语言的翻译日益重要,但是其翻译方法仍在探索中。本文根据《送冰的人来了》中前景化语言分析研究,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戏剧翻译的策略。当然,由于前景化语言形式多变、内容广泛,这三种策略只能是管中窥豹,但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更多的译者关注前景化语言的翻译和研究,以便译出更好的作品。古人云: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同样翻译文章也需要字句斟酌,尤其是遇到一些前景化的语言时,更要反复推敲再定,以保留原本的神韵,不负原作者的煞费苦心,这才是文学翻译的上乘之作。

注释:

①本文作品中未注明出处的英文引文均出自Eugene O'Neill.O'NeillPlaysVol.II:Volume2: 1920-1931 Library of America, 1988年版。中文引文均引自龙文佩、王德明译《送冰的人来了》,见《外国当代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5年版。

参考文献:

[1]邓仁华. “前景化”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18-124.

[2]孟伟根. 戏剧翻译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3]Short, M..ExploringtheLanguageofPoems,PlaysandProse[M].London: Longman,1996.

[4]Leech, G. & Short, M..StyleinFiction:ALinguisticIntroductiontoEnglishFictionalProse [M]. London: Longman, 1983.

[5]Leech, G..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M]. London: Longman, 1969.

[6]方小兵. 基于话语文体学的戏剧语言研究[J]. 南京晓庄学院院报,2011(2):90-92.

[7]王卫强. 前景化与翻译等值[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1): 467-469.

[8]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9]戴炜栋,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0]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刘瑜]

收稿日期:2015-07-15

基金项目:本文是天津教委项目“尤金·奥尼尔戏剧在中国的译介及影响研究”(131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占斌(1966—),男,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05(2016)01-0095-06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Foregrounding Languages in Dramas:A Case Study of Eugene O’neil’sTheIcemanCometh

WANG Zhan-binWU F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TianjinUniversityof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Abstract:Eugene O’neil is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playwright whose plays have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been thoroughly studied. However, up to now there are still few scholars or published academic works studying o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O’neill’s plays. In view of this, this paper chooses one of O’neill’s later masterpieces—The Iceman Cometh as a case to analyze the Chinese renderings of his plays. It is mainly based on British linguist G. Leech’s qualitative foregrounding and quantitative foregrounding theory comb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analyze the foregrounding languages in The Iceman Cometh,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ree tentative strategies for translating the foregrounding languages in drama. This paper aims at drawing translators’ attention to foregrounding languages so that translation quality can be improved accordingly.

Key words:O’neill; The Iceman Cometh; foregrounding languag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奥尼尔翻译策略
回归的心路历程——奥尼尔戏剧叙事研究
特里·奥尼尔:捕捉此刻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奥尼尔幽默解尴尬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我是鲨鱼 沙奎尔·奥尼尔自传
打不开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