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构“心理地球”模型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

2016-08-05肖素平钟娅琳

地理教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轮廓要素阶段

肖素平钟娅琳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宜章县第一中学, 湖南 郴州 424207)

地理纵横

初构“心理地球”模型
——基于联结学习理论

肖素平1钟娅琳2

(1.湖南师范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2.宜章县第一中学, 湖南 郴州 424207)

地图是地理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构建以地球为原型的心理地图——“心理地球”是实现地理学习目标的重要形式。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本文在联结学习理论基础上,初步构建学生心理地球,包括球化阶段、区化阶段、要素阶段、综合阶段、巩固阶段等五个阶段。

心理地球;构建;联结学习理论

一、联结学习理论

联结学习理论是当今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桑代克通过猫逃出樊笼实验结果提出,有机体通过试错过程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斯金纳认为有机体在刺激中可以发生多种活动,其中某一个活动或者是行为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可以形成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相似的情境中发生强化后的行为概率会提高。这些学说虽然在细节上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其核心思想都是学习即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经验。根据这个理论,学习要注重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意识地建立、循序渐进地强化事物之间的关联;要求学习反复练习和复习。

二、“心理地球”的内涵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这些脑中的地图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感知世界存储和提取地球上某些地域的自然和人文信息的必要方式。“心理地球”是以地球为原型的一种心理地图,它是人们对整个地球内化的印象,反映人们对整个地球以及地球所包含的各种地理事物的认识。“心理地球”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立体性和多维性,是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构成、演变和发展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球”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具有记忆性,能够将地球以及地球的地理表象进行保持和再现,能够通过长期有目的的训练,帮助学生对地球及其所包含的地理信息形成较为正确稳定的认识。根据联结学习理论,在构建心理地球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强化学习行为刺激与反应来提高效率;需要练习和复习来完善学习结果;需要适时应用和操作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三、“心理地球”构建策略

构建“心理地球”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在复杂的地理信息中理清思路,在联结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在复习和练习中掌握“心理地球”。笔者将“心理地球”的构建分为球化阶段、区化阶段、要素阶段、综合阶段、巩固阶段等五个阶段;从认识上经历起步、发展、巩固、建立四个过程;从学习内容上经历粗化、细化、深化三个阶段,前一阶段的构建是后一阶段的基础,相互紧密联系(见图1)。

1.球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地球在宇宙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地球的空间形状及其内部基本结构。了解地球只是宇宙繁多的天体当中的一个;地球处于持续的并具有一定规律的运动之中;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实心球体。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标准的三维空间地球图,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较为粗略的、以宇宙空间为背景的地球。例如,内部结构包含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内核和外核)。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只需要考虑地球的空间位置、空间形状,以及内部结构这三项要素,培养学生的立体空间感知能力。

图1 心理地球构建阶段

2.区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标准的地表区域轮廓,经过学习之后,学生能够记住该区域平面形状,并在头脑中建立起该区域的基本轮廓。通过一系列练习,将其轮廓较为精确地绘制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构筑区域轮廓时,不仅需要关注区域的形状,还需要关注各区域之间的轮廓衔接,还要能把各区域之间的轮廓较为完整地组合成一块较大区域,实现大小区域的叠加,甚至构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此时,学生只考虑二维平面轮廓这个单一要素,培养的是空间记忆能力。例如,在全球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学习中,学生在了解各个板块的轮廓特征之后,尝试在头脑中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球表面,整合地表的区域轮廓。

3.要素阶段

在对地球基本形状、结构和地表的轮廓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后,进入地理要素输入阶段。地理要素分为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市场、工农业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可以用点状、线状和面状要素表示。例如,点状要素可以代表城市,线状要素代表交通线、河流、山脉,面状要素代表地形区、气候区、国家、军事区等。由于影响某一区域的地理要素较为繁杂,记忆起来有些难度,故可以先从单一要素着手,再结合地域轮廓构建其他地理要素。例如,在湖南省轮廓图中,输入山川、河流、湖泊、城市、交通干线等一系列的要素,要求城市的分布与河流、湖泊、交通干线紧密联系,最后形成一个有诸多地理要素的湖南省轮廓图。

4.综合阶段

经历了以上阶段之后,进入到综合阶段。将地球上复杂的地理信息有机整合是这个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这个阶段设计有三个过程:粗化、细化和深化。粗化过程,要求建立地理信息之间的宏观联系,对地表某一区域的地理要素进行初步的整合;细化过程,要求在掌握地理信息宏观联系之后,探索内在微观联系;深化过程,要求将地表各种地理信息之间建立一种完整的联系,要求宏观和微观结合,最后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地球”。在此阶段,可以用主导因素分析的方式进行,即抓住该地域的地理主导因素来突出这个地域的地理特征。比如,“高”和“寒”是青藏高原两个主要的地理特征。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由于地形的原因其气温较低,风较大,生态比较脆弱,冰川广布;同时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所受到的削弱作用较小,因此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藏民的皮肤一般比较黝黑,有高原红等特点;由于“高”和“寒”的特征,藏民穿藏袍时只穿一只袖子,早上有利于保暖,中午随着气温的升高便可褪下袖子,以便纳凉。在这里抓住青藏高原的“高”和“寒”两大地理特征,便找到许多其他相关的联系。

5.巩固阶段

经过前面四个阶段的学习,学生较为完整地构建了“心理地球”。根据联结学习理论,强化学习结果需要反复刺激、联结才能巩固学习成果。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曲线,知识要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及时复习,才能有助于“心理地球”的存储,这时候就需要巩固“心理地球”,可以通过适当的填图填写配套训练,默画、记忆“心理地球”。在平时的练习中,用刺激—联想激活“心理地球”来完成学习的迁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1] 王俊友.学生心理地图层次化构建策略[J].地理教育,2014(10):59-60.

[2] 林元龙.心理地图的内涵剖析和构建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4):14-16.

[3] 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大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

[4] 刘儒伦.以建构主义为指导训练学生心理地图[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5):29-30.

猜你喜欢

轮廓要素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OPENCV轮廓识别研究与实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基于实时轮廓误差估算的数控系统轮廓控制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高速公路主动发光轮廓标应用方案设计探讨
也谈做人的要素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