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三寻土艺织布
2016-08-05苏乾初等文字整理叶彬松
图|苏乾初等 文字整理|叶彬松
小巷三寻土艺织布
图|苏乾初等 文字整理|叶彬松
当传统的土布逐渐淡出都市人的眼界,被列入浙江省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杭州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的小巷三寻“土布织造工艺”却反潮流而行之。郑芬兰以中国最传统的土布为载体,以古朴极简的设计语言,与时尚结合,衍生出土布服饰、布艺礼品等众多文创产品,让土布以新的形式重归百姓生活,其大胆实践与独特创意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这种土布织造工艺因为不上浆、不添加化学制剂、经数十道工序手工织就,是纯天然的绿色布料。作为纯植物纤维的棉花,其特有的中空结构使孔隙可以自由地吸收和挥发水分子,被专家称为“会呼吸”的纤维。与此同时,传统土布粗老笨拙的缺点被现代工艺逐一克服,而柔软舒适的特性被完整地保留下来。其充分利用土布面料的独有特性和简约风格,又融入了国际流行的现代设计理念,虽然土到极点,却也美到极点,彰显出浓浓的自然魅力。
◎2005年,郑芬兰创建了“小巷三寻”品牌,带着她的土布作品亮相当年的动漫节,被称为“现代织女”。2006年,她把织布机运到中国国际服装博览会上,土布服装在圈内引起关注。
◎ 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创造出了用于纺纱的纺轮、用于织造的原始腰机。宋末元初,黄道婆被尊称为布业的始祖。明代中叶,人们普遍穿上了棉布做的衣服。直到今天,棉花仍是中国人制作衣裳的主要原料。
◎ 郑芬兰收藏了近2000把梭,每把都有编号,每把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所有的梭,都是郑芬兰用了13年时间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它们有着鲜明的乡土印记,比如江南的梭多为船形,西安等地的梭是饺子形,西藏地区的梭是羊角、牛角形。在郑芬兰的心中,收藏的是梭,叩开的,却是传统的乡土记忆,是复兴土布的情结。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手织布技艺,曾是一个家庭的女性必备技艺。而现在,懂得一整套完整技艺的人已是凤毛麟角。
◎ 在小巷三寻体验馆,老旧的小木箱内放着土布做的荷花被,被面上的花纹是用传统的扎染技艺制作而成的。
◎ 小巷三寻“土布织造工艺”因为不上浆、不添加化学制剂、经数十道工序手工织就,是纯天然的绿色布料。作为纯植物纤维的棉花,其特有的中空结构使孔隙可以自由地吸收和挥发水分子,被专家称为“会呼吸”的纤维。
◎ 小巷三寻“土布织造工艺”已被列入浙江省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杭州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