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布的温存
2014-06-11马宁
马宁
20年前,朋友送给吴刚一匹家乡的土布,他用这块布料为自己做了一套衣裳。粗糙的纹理摩挲着肌肤,有一种特别的温情。那时吴刚根本没想到自己接下来的人生,都会和江南土布紧紧缠绕在一起。
这是一种美妙的收获
遇见吴刚时,他身穿着用自己收藏的土布做的衣裳,古典又新派。今年42岁,脸上却是30多岁的小伙模样。看来,常年累月为收集土布而进行的上山下乡,并没有改变他的容貌。
在吴刚的家里,一卷卷土布被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垒成了一面面花式各异的墙壁。虽是上了年纪的土布,但大多成色全新,通俗点描述:至少9.9成新。哪怕是一些碎布料,也被吴刚一块块重叠收纳在一起,尽管大小不一,却乱中有序。曾有人这样描述吴刚的家:“这是开在家里的土布博物馆。”
吴刚收藏的土布多以平湖土布为主,这种布在花色与技法上不同于普通土布,品种繁多,变化自如。要织成布匹,需要完成一般性的轧花、弹花、搓棉条、摇花、缚纱、浆布等过程,之后还要经过复杂的经布、盘布、接机头、织成布等10多道工序。因此平湖土布,也常被称做土经布。
因为电视台编导的职业,吴刚下乡的机会比较多,一有时间就到农户家去询问土布。十几年前,农村里有土布的人家还比较多,但想要找到好的东西并不容易。若是没时间去现场挑选,吴刚会全部买回家,再进行细分。后来,有土布的农户越来越少,他就委托农村里的一些老人帮忙打探寻找。“这些年下来,我收藏的土布有2吨左右。”如此重的分量,但吴刚却描述得十分淡然。
因为深爱土布,吴刚特地花半年多时间,扛着摄像机去农村拍摄了一部有关浙南土布的纪录片。
拍摄纪录片比收藏土布困难多了。找不到会经布的人,是最大的障碍。经布不像织布,单枪匹马就能上阵,必须要好几个懂织布的人通力合作才行。吴刚到处托人打听消息,都杳无音讯,很快被漫长的无聊等待消磨了最初的兴致。直到半年后,吴刚得知在僻远的杉青港村,有几位老人正准备经几匹布。“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
其实,乡下的老人们很清楚自己手中土布的价值,有些会慷慨赠送,而另一些,任你磨破嘴皮也不愿卖。尽管土布得之不易,但吴刚可不会把它们都“供着”。
除了收藏,他最喜欢用土布来制作衣服与床单。“因为这两者都是与身体直接接触,能体会到土布身上透着的那股温存。”就在今年春节,吴刚为在上海的侄子侄女做了两套土布服装。这俩小家伙开心到不行,生活在大都市里的小孩,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还有人让吴刚拿土布当尿布,说这东西比超市里的尿不湿好用多了。可惜,他的孩子早已过了哺乳期。
可令人遗憾的是,吴刚母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种已成绝版款式的布料,拿去给他做了一条沙滩裤。
吴刚的收藏中有一匹布,它织于大跃进时期。上面的布纹交织出一句口号:天大旱,人大干,干出一个美丽青春。后来他才知道,在更远的一些地方,也流传过织有类似文字的土布。在吴刚眼中,通过收藏感受到蕴藏在土经布里的乡土风情,就是一种美妙的收获。
最近半年,吴刚忙着写一本书,名字很朴素,就叫《平湖土布》。一切准备就绪,就差找个良辰吉日开印了。
七机枪篱和皮球花布
吴刚一直在对朋友们念叨自己要学习织布,为此,几年前的一个盛夏,他还专程去了一趟崇明岛购买织布机。所谓织布机,分解来看,不过是几块老木头,对方要价2000元。外人听着价格离谱,吴刚却直呼便宜。
吴刚说织布的时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禅定。人坐在织布机前,终日为每一匹布上的每一个线头打结,伴随着飞梭的咔嚓声,又要将棉线一一穿过。循环往复,不被外境所扰。他爱的,就是织布时的这种笃定和从容。
尽管如此,吴刚的织布计划至今也没能实施,周遭的琐事实在太多,只好一再推迟。但他却把禅定的织布状态引申到对织布技艺的解读上来。崇明当地有一种特别的布,叫“七机枪篱”。据说一个织法纯熟的织娘,即便花上一天也只能织出两厘米长的布料。还有一种“皮球花布”,异常难织。经纬线的规律是横平竖直,斜纹土布已属罕见了,而这种布的花纹竟然是圆形的!
“庞杂的织布技艺能在崇明岛上生根发芽,和当地较为闭塞的地理环境有关。”吴刚总结说。不同于几里之外的灯红酒绿,崇明岛自古就因交通不便而难以发展工商实业。妇人们闲来无事,只能靠钻研织艺打发时光。她们织的土布大多较为狭窄,因为大部分布料都是自用的,有些甚至仅仅是消遣。所以,精致、明艳成了当地土布的最大特点。
看吴刚一双具有男人味的手抚摸着一匹匹土经布,时而翻到背面,时而举起对着光线,心中不免狐疑:如果让土布以一种更具艺术的形式存在,它的美学观感能否让它多存活些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