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节目主持的“禁区”和“技巧”
2016-08-04富馨
富馨
【摘 要】本文将以国内一些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得出新闻评论类主持人在节目中应知晓的评论禁区、应掌握的评论技巧。为了更好地研究以上和新闻评论主持相关的问题,本文分别参考了新闻学、新闻评论、有声语言表达、副语言运用、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以求从多个角度分析判断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关键词】新闻评论 角色定位 评论禁区 评论技巧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要以发表见解和主张,表达意见信息和整体评判为己任,通过“立言”的方式成为节目的塑造者和引领者。主持人不仅要善于“直接立言”,还必须成为能够“迂回表态”的“提问者”,这也是当前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对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要求。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评论的六大禁区
虽然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拥有很大的话语权,但不能想什么说什么,要知道什么可以评,什么不可以评,最根本的是要知道可评的“度”在哪里。
1.牵涉敏感政治的不可评。“讲政治”是每一个主持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作为党的喉舌,主持人必须时刻与党的宣传方针政策相一致,通过媒体的力量实现通畅的“上传下达”,更好地代表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所以,主持人必须将把握政治敏感度视作主持节目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无论是国家内部还是国家外部,主持人在敏感政治问题上的处理不妥,都有可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2.违背法律道德的不可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言论,同样也是评论节目主持人的绝对禁区。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的禁区用不着提醒,毕竟现在的主持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媒体人,难道这还会出错?可事实却是,偏偏有些主持人,容易忽略这点。比方说,某些主持人在评论一些“有情可原但法理不容”的司法案例时,往往忘记了法律的尊严,一味地在舆论上偏袒犯罪嫌疑人,盲目体现“人文关怀”,给司法机关带来很大的社会压力,阻碍了司法公正。再比如,有的主持在节目中出现了口误,引发道德争议,如“这场精彩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死亡人数有望突破300人大关”等等。当评论节目主持人在“正面展示”某种错误时,受主持人特殊“光环”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言行就会潜移默化地误导受众的判断。
3.冒犯民族信仰的不可评。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最难以解决、最有可能产生矛盾的问题,恐怕就是民族信仰问题了。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信仰、各自不同的习俗、各自不同的忌讳,这些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最为敏感的区域。一旦本族的信仰遭到侵犯,极有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矛盾、争斗,甚至升级成政治对立、军事对抗。
我国,由于56个民族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格局,不同民族也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与民族信仰,因此怎样创造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存的社会,同样也是社会各方面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媒体理应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主持人在遇到与民族纷争和民族信仰有关的新闻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在没有完全了解事件实质时切不可妄加评论。
4.评论不可宣扬封建迷信。反对封建迷信,一直是媒体从业人员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仍然有一些古旧的、恶俗的封建迷信活动披着“民间风俗”、“传统文化”、“宗教活动”甚至是 “泛科学”的外衣到处横行。因此,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一定要准确区分哪些是封建迷信,哪些是宗教信仰,哪些是真正的科学,不可混为一谈,恣意评论。遇到真迷信和伪科学,要毫不犹豫予以正面打击,揭露其虚假的本质;而遇到吃不准或者暂时无法求证的宗教信仰方面的问题时,宁可舍弃也不可擅作主张妄加评论。
5.评论不可贬损他人尊严。主持人占据着节目的话语权,个别主持人口无遮拦甚至是口出狂言,用贬损评论对象的方式来炫耀自己,这对评论节目主持人来说可是大忌。想要做一个合格的评论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而尊重他人则是为人之道最基本的要领。在对事件进行评论时要尽量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往往事件的主因只出现在极个别人身上,不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而即便是对犯错误或者有问题的人物进行评论时,也要客观评论,有理、有据、有节,不可因为评论对象有问题,而贬损他人尊严。
6.他人隐私不可评。尊重评论对象隐私,是新闻评论主持人最基本的一种智慧表现。在国际礼仪中,他人的隐私权被放置最重要的地位。评论新闻人物时避免举对方的隐私为例。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是客观公正,如果作为评论者的主持人以他人隐私为论据,则只能在受众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粗鄙和无理,从而丧失了公众的信任感。如果主持人能够充分注意到个人隐私和公众信息之间的界限,这样的主持人必定是具有智慧的。
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评论技巧
1.“一针见血”。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要多层次、多视角地观察思考问题,不说过头话,防止情绪化,不带主观性、片面性,力求客观公正,决不图一时痛快,把事情推向反面,引发诸多矛盾。当然,新闻评论不能回避一定的尖锐性,如果到了该“评”的时候你轻描淡写、隔靴搔痒,甚至采取回避矛盾的对策,那就会使论据本可能引申出的深邃含义受到严重削弱,从而丧失作为舆论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而这时候就需要“一针见血”的评论。“一针见血”就是在评论中不拐弯抹角兜圈子,要点击精准、一点即中、切中要害、泼辣鲜明。这种犀利点评展现了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又一功力。
2.“先礼后兵”。当新闻评论主持人在主持一些深度报道类节目时,难免会对某些个人、企业或政府部门提出批评。在这个时候,主持人不应当仅仅看到批评本身,而要理解批评的目的——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与人为恶。先客观地指出对方过去的成绩、现今的状况、面临的苦衷,然后再善意地提出其“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存在不妥”,这样解决问题的效果会比劈头盖脸痛骂一顿好得多。这样说的话,既不会造成对方的对立情绪,也不会让其他观众觉得主持人太过霸道。
3.“绵里藏针”。这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就是软中带硬。软就是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硬就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有比较强硬的成分。使用绵里藏针的评论方法,关键在于你的“针”既要硬,又要扎得准。这种评论往往是反论多,正论少。因此,它的针对性和讽刺性极强。为适应这种评论的特殊性,就需要主持人在运用反语上要恰到好处,分寸适当。同时要注意动用敬词、委婉语,以“绵”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其实,评论的目的就是在于让人接受,明确了这点主持人才能把持住以宽阔的胸怀去说理的状态。
4.“留白”。对于受众来说不需要主持人把道理“喂”进嘴里,主持人要做的是将事实详细告知受众,使受众得出自己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持人所作出的结论未必能得到每一个受众的认可。与其向受众灌输一个难以认同的结论,还不如把更多的话语、更多的时间用于向受众陈述事件的详细情况。
在新闻类节目中,主持人那几套陈旧的说辞早已在听众的耳边磨出了茧。无论是“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尽快予以解决”,还是“在此,我们提醒广大观众朋友提高警惕、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此类的“大道理”早已成了空话套话。如果主持人想不出更有新意的总结词,还不如给节目一个适当的“留白”,给受众一个思考的空间。
结论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主持人的发展趋势是评论员与主持人的统一,有相对独立和完全的话语姿态,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者。他拥有很大的话语权,却不能恣意妄评,要注意规避评论“雷区”,接受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使用规范用语。遇到评论“灰色区域”时,不要消极回避,可巧妙智慧地使用各种评论技巧争回话语权,树立自己乃至整个媒体有责任、有担当的良好形象。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白贵,王艳.电视新闻评论员的角色定位分析.《声屏世界》.2004-1;[2]杜春玲.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支响箭——《第七日》.《今日南国》.2008-3;[3]张雨雁.从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兴起看新闻评论员队伍建设.《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2;[4]刘婷.从《新闻1+1》看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方向.《影视艺术欣赏》.2010-8;[5]刘柏青.办好评论类新闻专题节目要把握的几个问题.《记者摇篮》.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