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主持人如何规范普通话语音
2016-08-04姜海澜
姜海澜
【摘 要】如今普通话作为人们日常的交流工具,早已被国家广泛地推广,而作为党的喉舌,播音员和主持人就更得要说好普通话,达到传播的准确性。同时播音员与主持人也是推广普通话的示范者,身负推广普通话的职责,说好普通话要从规范的标准开始,同时要克服地区性方言、母语的严重影响,而播音员与主持人更要把普通话说得口语些。普通话对于播音员与主持人是必须要掌握好的交流工具。
【关键词】主持人 播音员 推广普通话 方言母语
一、推广普通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普通话的定义及历史
“普通话”的定义,正式确定于1955年。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1956年2月6号,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2.普通话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普通话,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桥梁,如果我们大家都学普通话,用普通话交流,彼此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那么普通话就是我们友谊的桥梁。普通话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二、如何说好规范的普通话
1.基础发音理论
教学时,一方面要扎实地抓好普通话的基础发音理论的教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好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准确地把握普通话的音变规律。对于大多数播音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理论指导下、扎扎实实练习语音基本功是过语言关的关键。也就是说,一定要从声母发音部位、发音方法,韵母舌位、唇形、动程,声调调型、调值,音变形式规则等最基础的一招一式扎扎实实做起,每个音素的发音都要准确、到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方言色彩。
2.克服方言母语的影响
方言区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了解普通话的知识,更不要说去说普通话了,想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普通话环境,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首先要了解普通话,说不好普通话是因为唇、齿、舌、牙、颚的动作不标准、不正确,归根结底就是读普通话的生母和韵母不正确,方言就是导致这一缺陷的原因之一。所谓的方言就是地区所说的不标准的话,对于刚学说普通话的人总是习惯于家乡的方言,很难摆脱方言对普通话的影响,比如说在即兴口语表达的时候,都是现想现说,时不时地就冒出几个字甚至几句方言的不正确的发音,要想改变这种不利的情况,我们要不断地认真学习普通话的正确发音,要时时刻刻注意说普通话。
3.把普通话当做一个系统工程
对播音员的声音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句话: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
准确规范,清晰流畅。播音员是群众的语音教师,语音必须准确规范。播音吐字的清晰度要求高,但不能有“磊块”不能“蹦字”字音要流畅过渡,听来如潺潺溪水,迂回向前,生动活泼。圆润集中,朴实明朗,这是对声音基本色彩要求,发音与吐字两方面都包括在内。声音要润泽,不干涩;吐字要“玉润珠圆”颗粒饱满;声音不散,字音不扁,这就是“圆润集中”的含义。我们整个广播电视节目都是为了激励人们的精神,丰富人们的知识,愉悦人们的身心,因而,播音员的声音不仅要朴实,而且要明朗,使人产生快感。圆润而明朗,像清泉,汩汩地流入人们的心田。刚柔并济,虚实结合。发音吐字要有韧性、有弹性,能刚能柔,有虚有实。由于性别和性格的不同,一般说,男声偏刚健,女声偏柔美。如果颠倒了,就使人感到不舒服,这是男女声比较而言。但是,无论男声或女声,都不能一味地刚或一味地柔,都要求在本身基础上的能刚能柔,刚柔并济。要知道,“过刚则直,过柔则靡”,一味地刚听来呆板生硬,一味地柔听起来萎靡不振,都是我们所不取的。声音还要虚实结合,有人追求声音“亮”过多地用实声,听来“拙”,不能很好表达细腻的情感;有人追求“柔美”“有感情”过多地用气声,听来“假”。用声要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并济,虚实结合;随着意与情的要求而灵活运用。虚实与刚柔是两对不同质的矛盾,但它们之间也有着联系。一般地说,实声偏刚,虚声柔美,其实也不尽然;孩子的金铃般的声音是实声,但不刚;一声慨叹用虚声,也不柔。在实际运用中,刚柔虚实的变化是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色彩丰富,变化自如。声音色彩是播音员随节目内容的发展而运动变化着的感情的外衣。人的感情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声音色彩也是在对比变化中体现出来的。声音色彩有如画家的调色板,越丰富细致就越能传情,越有表现力。感情色彩的变化是无穷的,声音色彩的变化也是无穷的。发音吐字基本方法的掌握,是为了利于声音的变化,而不是为了追求固定不变的音色。
4.播音、主持口语化
所谓“口语化”,并不是我们平时口头语言的自然状态,而是要对口头语言进行提炼和加工。有些人以为,口语化就是怎么听来的就怎么写,怎么播,把口头语言中的杂质和不规范的东西带进节目里。有的啰啰唆唆,不简洁;有的丢三落四,句子不完整;有的喜欢在面向农村的节目中使用方言土语;有的用语不文明,不纯洁。
首先要注意研究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些差别。普通话口语词汇,几乎都能在书面上使用,而书面上独有的词,就很少在口语里使用。我们写稿子或播音时,能用口语词的就不用书面语。
比如:“如、即、即将、立即、如何、逐步、日益、所致、否则、连日来、总而言之、如何是好、之所以如此”等,就完全可以改成“象、就、就要、马上、怎样、一步步、一天天、造成、不然的话、这几天、总起来说、怎么办、能够这样”等。当然,在严肃的场合和庄严的语体中,有时还必须用书面语,如:“诞辰、逝世、牺牲、悼念、吊唁、永垂不朽”等就不能改成口语词。我们平时说话,即使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也是常常采用短句加短句的形式,而不用很长的句子。这是出于说和听的方便,一面想一面说,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很困难;句子长而复杂,听的人理解起来也不方便。
另外,书面语句子有时变换词序,采用倒装,而口头上我们经常是按主语——谓语——宾语的正常顺序来说话的,不按这个顺序,说起来就不习惯。如:“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假如你继续努力的话。”这样的句式书面上有,但在一般人口头上是不用的,说着不习惯,听着也不顺溜,感到别扭。口头上的说法是:“假如你继续努力的话,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书面语言里,经常用些“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与其…不如”、“不但…而且”之类的关联词,表示上下句之间的某种关系。但是如果有人说话一会儿一个“因为…所以”,一会儿一个“虽然…但是”,就会听着别扭,令人生厌了。口语里关联词少而语气词多。
例如:“前些年哪,咳,我们这里是荒山秃岭,一年三季缺水,好容易盼来水啦,大水又冲走了我们半个村子!如今呢,可好了,村里带领我们哪植树造林,没几年啊,我们这里全变成花果山了!”这么一段话,就有五个语气词,听起来很有感情,语气活泼;停顿多,也容易说;主语后加上语气词,有停顿,表达的意思也更突出。给人看的文章,就不必用这么多的语气词,用多了,反而显得累赘了。
(作者单位:丹东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吴弘毅.实用播音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2]邱荣.播音、主持口语化[DB/OL].http://www.sdtv.com.cn/compere/qiurong/arc1.htm.
[3]骆增秀,陶红艳.克服方言母语的影响[DB/OL]. http://www.pep.com.cn/xiaoyu/xxyw/2007/08/bkzc/200902/t20090212_552018.htm, 2009.
[4]吴晶.我国发布关于语言生活状况的报告[DB/OL].http://news.cctv.com/20070817/101468.s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