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决策中的决策心理和“胆小鬼游戏”
2016-08-04柴宏宇
柴宏宇
【摘要】1962年发生在加勒比海地区的古巴导弹危机是二战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同时也是国内外政治学界的热议话题。博弈论中“胆小鬼游戏”博弈模型可以解释这次事件。此外,从决策过程中两国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心理角度同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此次事件。同时,对于本次危机事件的最终结局,学界普遍认为苏联最后作出了让步,但是如果从决策者决策动机和决策心理的角度看,苏联并不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失败者。
【关键词】决策心理;决策动机;危局处理;博弈论
一、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事件,是冷战期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一次直接的对抗,它曾经使得整个世界处在核战争的边缘。有学者认为,这场危机是美苏争霸、进行激烈较量的必然结果,是美苏冷战大战略的重要博弈。在激烈对抗的同时,美苏双方虽然都想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同时也都在寻求和平的解决办法。而对于这一事件的解读,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纵观事件的发展脉络,美苏两个的领导人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对事态的发展程度有着直接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古巴导弹危机的解读多从冷战的宏观背景出发,将这一时间最为一个典型的事例加以解读。
二、决策分析中的心理视角
理查德·斯奈德认为:“将国家定义为官方的决策者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方法。这些决策者的权威性活动,无论其内容和目的是什么,都代表这国家的行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代表国家的政治决策者制定的。因此,可以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是人的关系,尤其是权威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就像罗伯特·肯尼迪在其著作《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中所说的:“决策过程中,作为决策主体的个体或民族国家试图预测对方的行为及对方的行动如何影响决策者的观念。因此,决策者必须对他方及其意图形成一定的意向,决策者根据他们关于显示的意向进行决策,而这种意向是由决策者的认知过程,或者说是由决策者如何认识具体的决策形势来决定的。”在分析政治决策的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研究政治决策者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或者说是政治决策者的心理。
三、古巴导弹危机结局再分析
对于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结局,美苏双方各执一词,都向国内宣称本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国际学术界的观点都偏向于苏联最终妥协,美国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例如罗伯特·肯尼迪在其著作《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会议录》中认为危机是以苏联迫于美国政府的强大压力最终妥协而告终。在其书中还极尽对肯尼迪总统的赞美之词,同时他还认为苏联在本次危机事件中的失败,直接导致苏联寻求同美国改善关系。“导弹危机对赫鲁晓夫和克林姆林宫的领导集团大有清醒头脑的作用。在此后的两年中,美苏关系确实出现了解冻,从而导致了禁止核试验条约、热线协定、领事协定以及扩大技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谈判获得成功。”此外,很多学者用古巴导弹危机对比1961年的猪湾事件来说明美国政府决策的转变导致外交上的成功。詹尼斯在研究群体思维时分别列举了这两次事件,并把前者是为美国决策失败的案例,把后者视为肯尼迪政府决策成功的案例。巴伯也是通过两次事件的对比来证明肯尼迪积极主动型的总统性格。
在笔者看来,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结局并非如多数学者所说的以苏联的失败告终。先来看这次危机的结果,苏联承诺从古巴撤出导弹和轰炸机,而美国作为条件,也承诺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战略导弹。但是还有两个隐性的结果,一是古巴卡斯特罗政权得以保全,二是美国承认了苏联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理学理论认为,动机是指推動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直接动力。它是一种内部刺激。动机能都唤起人的行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提供力量使之实现的目的,从而维持体内的平衡作用。而政治动机是激励个体参与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的目的的内在动力。
那么,赫鲁晓夫决定向古巴运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同样有其政治动机。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到“我在保加利亚各地访问时,头脑中总有一个想法挥之不去:‘古巴会怎么样?我们将失掉古巴!这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将是一大打击,会使我们脱离拉丁美洲国家,降低我们的威望。人家以后将如何看我们呢?苏联是那么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发表一篇篇空洞的声明、提出一次次抗议,把问题提到联合国去讨论之外,什么事也做不了。
从决策动机的角度讲,赫鲁晓夫向古巴运输导弹的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危机后都得以实现。正如在《赫鲁晓夫执政史》中所述的那样,“从表面上看,苏联小心翼翼,如同做贼般地将导弹运到古巴,又在美国的威逼之下狼狈地将导弹撤出是空忙一气,且颇丢面子,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正是由于这一事件,美国才不得不作出了不侵略古巴的庄严承诺并较好地履行了这一承诺,而确保社会主义古巴的存在原来就是苏联将导弹安置在古巴的动机之一。不仅如此,这一事件对苏美双方都还起到了清醒大脑的作用,此后双方都竭力避免使两国关系再紧张到这一步,而这一点对苏联贯彻它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战略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存娜.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心理分析”[J]. 国际政治, 2006,7.
[2] 罗伯特·肯尼迪. 十三天——古巴导弹危机回忆录[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3] 徐隆彬. 赫鲁晓夫执政史[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