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君主论》
2016-08-04查盼盼
【摘要】《君主论》作为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品,在鼓吹君主的谋略的同时又如何显现其对于现代政治警示的智慧光芒呢?本文通过分析《君主论》中对于君主品质的论述,关于残酷和仁慈讨论的思考,总结出四种不同类型的君主,探寻何种君主能够维持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同时也对于现代政府治理中可能存在的个人化的领导提出了进一步的深思,如何建立依赖制度惯性的现代民主政治,而不是过分依赖领导者个人。
【关键词】君主;残酷;仁慈;领导者
《君主论》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属于一部学术专著,他只能是一部关于政治家马基雅维利统治术的经验总结。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学史上最为独具一格,颇具划时代意义的一位政治家,一直备受争议。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却为了政治抱负,而献策谄媚当时君主,引起人们对他个人品格褒贬不一,而他所作的《君主论》中对道德的漠视,仅仅对政治权力这一目的感兴趣,对于其他目的置之不理,更是引起更多非议。人们对于其在书中所说专注于权术、谋略的部分既恐惧又着迷。
在马基雅维利的理论之中,君主要显得非常狡诈,需要狮子的勇猛和狐狸的狡猾,对于统治者关于道德伦理的观念一直是双重标准,一切以结果为目的。为达目的不折手段,可以抛弃阻碍政治权利获取的其他标准。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的道德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是非对错。伦理是人类所创造,人的伦理道德随着人类的发展可以变化。残酷与仁慈对于一个普通人,作为品质来考量,是容易分得清是非对错的。但是作为对君主的考量则发生了变化,君主的残酷可以带来秩序与和平。君主作为统治者,是由兩重身份的,作为个人的身份和作为统治者的身份。作为统治者,如果以公民的身份来统治国家,反而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因为仁慈而导致国家的毁灭,人们在评价这个君主的时候,就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君主,尽管他是一个好人。统治者的身份应该具有优先性,所以应当以君主的考量标准来决定一个君主是否能够有效地维持统治。马基雅维利在政治有效性的角度上,对于君主的道德双重标准是有理由与依据的。
在君主制的国度里,一个国家的强盛很大一部分依赖于君主统治术的运作,依赖君主个人的魅力与谋略。一个明智的君主必然不会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善良的人,作为一国领袖,他就已经脱离他作为一个人的特点,君主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考量计算都不在于个人的善恶与美丑,而是谋求一个政治权力的巩固。没有巩固好自己的权力,他就是一个失败者,这个评价标准没有例外。一切以这个标准衡量君主的智慧。
在这种情况下,君主们一直处于一种戒备状态,政治统治者不同于企业领导人,在君主制国家中,一旦政治统治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失败,甚至于带领着一个城邦与国家的灭亡。君主日夜处于一个禁戒防备的心理。马基雅维利从人性的角度来揣度被统治者,人性的恶劣、自私与变动无常,让人们对待恩义的爱戴之情,可以因为利益的诉求,而一刀两断过去的恩义。这里忽略了道德对于人的塑造,人在某些情况下,为了坚持理念上的追求,而放弃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我认为,人们对于理念的坚持有轻重,对于抛弃的利益也有诱惑的强弱,很少一部分人能够坚持理念到极致,而抵挡住强烈的诱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大多数普通平凡人都是一念之间的起于落。人性对于畏惧,出于害怕受到绝对不会放弃的惩罚而让人时时警惕着。但是出于畏惧所维持的安全,看似坚不可破,一旦政治权威的丧失,就会出现土崩瓦解的状况,例如中国的秦王朝。而且畏惧的极限,就是极权国家。所以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仁慈与残暴之间其实并没有实际的谁有优异,至少没有可以被证实的优劣。根据仁慈和残暴,有能力和无能力,可以建立两个维度,四个类型的君主模式,仁慈无能的君主,残暴无能的君主,仁慈有能力的君主,残暴有能力的君主。这四种君主,仁慈无能的君主,可能带来国家的混乱,国家的覆灭,王位的不抱,被统治者可能面临是战火的纷乱。残暴无能的君主,看似维护了国内的绝对统治,但是未必就保证自己的皇位高枕无忧,因为外政的威胁不会因为他残暴而灭亡,却因为他的无能而毁灭。这里能力远比仁慈与残暴与否重要。仁慈有能力的君主和残暴而有能力的君主,马基雅维利举了西奇比奥的例子,来说明仁慈容易坏事,太过于仁慈容易被趋利者们背叛。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否认仁慈的意义与作用,他所期盼的君主是人们爱戴君主,并且让人们畏惧。可是这一对矛盾的品质,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却很难。
现代的统治者们依然或多或少的带着仁慈与残暴的双重标准。现代民主国家的领导人大多是通过选举而来,所有的行为规范都是受到法律的监督和规范的。但是也依然存在个人权威过大的掌权者,有的受到规范条例与法律的约束,而有的自己就是法律。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没有在建立公共认可的规范,建立行令禁止的法令,建国者权力过大,就容易肆意践踏规则,国家的意志仅仅依靠个人的思维在运行。即使后来有所纠正,但是曾经的帝王、君主的东西依然残留在制度的缝隙之中。现代民主国家拥有自己的宪法,也有自己的执政惯性。但是在宪法的执行中,依然存在着随意性,这种随意性跟随领导者的意志在改变。如果一个国家仅仅依靠领导人的谋略、权术在其作用,依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来改变,让人不禁去怀疑,曾经的制度真正能够起到的作用在哪里?一个机构的行为做事风格,一旦离开领导者个人的影响力,就不再能够运行下去。是否能够脱离领导者的压力,而不再需要领导者的残酷与仁慈来推动,仅仅依靠制度本身的内在认可来运行?国家制度的实际作用究竟有多大?为什么却依然有人治的影子在?很多人一夜荣光颠覆?因为对于制度本身没有敬畏之心,每个人都似乎都很聪明,去寻找漏洞让自己逃避制度规范的约束,一旦习惯成自然,制度本身的权威性沦丧,每个人都默认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方式为潜规则,可是一旦遇到严格打击的时期,所有的理所当然都变成行令禁止,制度规范忽然有了刚性的影响和约束作用,人们就会认为是让制度严格起来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那个要求严格执行的领导人,人们所畏惧的不是制度本身,而是要求执行制度的领导人。只有人们内心真正敬畏制度规范,发自内心去遵守,而不是因为领导人个人压力的影响,那么就不再是人治社会,而是真正的法治社会了。
【作者简介】
查盼盼(1990—),女,江苏常州人,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政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政治传播。